二、弃职回乡
叶良一在陆军学堂毕业之时,正处国政剧变之时。帝制废除,民国建立。叶良一将所在部队倒戈,拥护新政和四川大汉军政府,因维持社会秩序有功而升炮兵2团3营少校营长。是时,孙中山派巴中籍董修武由日本回四川总理同盟会工作,叶良一被介绍加入同盟会,随之转为国民党党员。可是,民国2年(1913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派心腹胡景伊到四川代理都督,排斥革命党人,声称要对叶部进行改编,叶良一愤懑而以家事为借口,遂回巴中。
民国4年(1915年)12月,川军旅长钟体道同川北道尹张表方(张澜)于顺庆(今南充)成立川北护国军,叶良一应该军第四支队长李挽澜(巴中人)函邀,于民国5年(1916年)元月奔赴顺庆。后奉命到通(江)、南(江)、巴(中)、广(元)、昭(化)、剑(阁)六县商借民团枪弹,充实反袁武装。事毕,委任叶良一为12团中校团副兼司令部参谋,投入讨袁战争。民国5年,袁世凯垮台,川滇两军混战,川军失利,李挽澜战死内江,钟体道率部退驻陕南,叶良一任43旅参谋长。眼见国家和四川局势,争战不休,便加入同善社,终日练功习字。民国9年(1920年)6月,潘文华率43旅赶走郑启和,叶良一带着遗憾随部队第二次返回巴中闲居。
民国10年(1921年)10月,叶良一任南江县知事。民国12年(1923年)7月,应川军16师师长杨森部团长李劲枝的邀请,辞去南江知事,赴成都组织金堂、中江、简阳、乐至四县清乡军,任司令部参谋长兼金堂县知事。当时,金堂为川西匪窟,叶良一到任后,用计生擒匪首赖金亭,枭首示众,随之解除袍哥武装,清理明团暗匪,匪患平息,县人称道。成都商会于川陕道旁竖了7座“除暴安良”德政碑,以示褒誉。民国14年(1925年)夏,叶良一改任杨森部向时俊师(第5师)少将参谋长,后因向时俊援鄂未返原师,杨森命叶良一整编教导团及留守各部为20军第2混成旅,任少将旅长,驻防重庆江北。民国16年(1927年)夏,在杨森出兵再犯武汉时,刘湘以4个团的兵力围攻叶旅驻地,因寡不敌众,遂率部归顺刘湘。不久,刘湘、杨森重新修好,杨向刘索要叶旅,刘欲许诺。叶良一闻讯,深觉不安,联想封,“自己讨袁以来,四川军阀割据,战争连年不绝,他们之间,时离时合,亦友亦仇;中下层军官疲于奔命,难于应变,稍不谨慎即有灭顶之灾.”当即从刘湘裁兵之议,毅然辞职,于民国18年(1929年)2月第三次回到巴城.
[…] 叶良一,巴州镇人,民国时曾任杨森部少将旅长。 […]
[…] 叶良一,粉壁乡(祖籍),少将; […]
[…] 叶良一(1883年—1973年),号菁年,川北人称“白胡子”。叶良一出生在清末一个农民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私塾的秀才,1905年秋,他与朱德,字玉阶一起,先后在阆中和成都应试,玉阶录取成都师范学堂,后考入云南讲武堂,良一直接考入清廷开办的成都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1915年讨袁声起,良一受张澜函邀,弛赴南充组织四川讨袁护国军,任十二团团副兼司令部参谋,1917年他与护国军二师四十三旅少将旅长李挽澜(巴中人)率兵四团与一师刘湘率所部四团在川南泸县激战。1920年春到1925年夏,良一先后在南江、金堂两县任县令。1949年他组织各界知名人士在川东北迎接和平解放,人民免遭生灵涂碳。 […]
[…] 刚解放,百废待兴,当时基层人民政权尚未完全建立,他大胆使用赵济刚、李子猷、叶良一等一大批民国时期的军政人员,以个别交谈和会议引导等方式提高其政治觉悟,使之大胆积极地工作。他求贤若渴,爱惜人才,有人推荐原县立中学国文教员王厚安任解委会秘书,经过考察,确有实学,便加使用。不久,厚安病故,王亲自主持召开追悼会,予以厚葬。渔溪寺有人控告乡解委会财粮委员张心璧贪污公款,送县管押。经过调查,纯属诬告,立即释放。后见其年轻有才,为人诚直,便决定留在县府工作。兴隆乡解委会主任喻英华,被人控告为反革命分子,呈报恩阳土改工作团要求枪决。他接到报告后,见喻年纪尚轻,材料疑窦不少,批示“反复核实”。后查明确系挟私诬陷,未给任何处分。其后,喻从事中学教育工作,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
[…] 1942年抗战中期,巴中地方势力当时分新旧两派,摩擦由来已久。旧派以李宗航、叶良一、李子猷、李敬临等人为代表,李宇航任巴中参议会会长,叶良一任副会长,实际左右地方事务的是驻会参议员李敬临。李掌握巴中教育数十年,通、南、巴社会名流和省内外一些政界人士多出其门下。李为人性格内向,修养极深,政府重要会议,必邀参与,听取意见。伊正襟危坐,若有所思,不作笔录,可记忆力惊人。会议毕,议者询问他的看法,则往往矢无虚发,一鸣惊人。因此,地方人戏称为“红胡子李敬临”。巴中新派南、西、北路以赵济刚、蔡黄囊、钟丽泽、郭受之等为代表。赵思想进步,在化成奇章坝创办“奇章中学”,该校多数教职员工和大部分学生是地下共产党人。新派人物不满旧派长期把持地方事务,就拉拢一批年富力强的社会活动对着干,以新的姿态欲革旧故。然蒂固根深的旧势力却不为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