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新场乡人物——邓天壁(邓天璧)

邓天壁,字东垣,别号东洋,生于咸丰十二年,祖籍四川省通江县新场乡新场坝,祖父邓范之道光中期任江安县儒学讲导,敕封修职郎,不久,从新场坝移居通江县城南苟家湾居住。幼时淳厚颖慧.沉默寡言,与人交无浮词。家教甚严,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十六岁,读四书五经,二十岁除能背诵四书五经外,还能背诵唐宋诗文三百余篇。光绪初,文思大进,由秀才、廪生,而拔贡。历任通江县劝学所长(相当于文教局长),璧山书院山长(相当于校长),高县知县。

云屏书院画稿
云屏书院画稿

执政高县时,凡案件,必亲自过问,无留牍。处理案件,秉公执正,不循私情。未到任以前,高县苛捐繁重,赋税特多。天璧任知县,免除苛捐,减轻赋税,为人民着想,赢得了高县群众称道。

天壁任高县知县时,正值北洋军阀当权,各省军阀明争暗斗,政局极度混乱,对钻营兢奔的市侩风气,深恶痛绝,不愿献媚取宠于军阀之门。在任一年半,就被挤压下台。军阀们恨之,而老万姓爱之。离开高县时,社会团体送“德及生民”的“万年伞”一把,以颂其德,此伞保留到第三代孙,才丢失。

离开高县回通江,任县视学(教育局长)民国二年(1913年)以视学身分,被推举赴日本留学,考察教育,研习新学制。民国五年(1916年)返回通江,仿效日本学制,创办诺江镇高等小学堂,任堂长。自制粉笔,是通江使用粉笔于课堂的第一人。天璧十分重视女子教育。文化落后的通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天壁与传统的观念作斗争。民国九年(1920年)在通江城南创办女子小学堂,推荐肖福春(后改名肖海冬,李宝成的女人)任校长,邓兴秀(天壁女),何兴玉为教员,通江女子有了受教育的地方。

要废除旧教育,推行新教育,光从理论上作宣传是不行的。必须按新教育的理论,办出新型的示范学校,让大家从实践中看到新教育的优越性,认识旧教育的落后。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通江县城张家祠堂创办模范小学堂(天壁任名誉校长),李昌阳、王海门为教师,主持教导。

民国十二年(1923年),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任过中将师长、速成军官学校教官的甘德隆任通江知县,对通江县文化教育较为关心,在邓天璧创办模范小学堂时,又勗勉符孔昭在通江县城文庙开办“国学专修馆”,专收年龄较大以儒书为教材的教师,培训农村私塾教师,探索农村私墊教育的改革。这时,通江城内有四所学校,有一般小学,有典型示范小学,有女子小学,有培训教师的学校。盛况空前,为民国初,通江教育兴盛时期。

在邓天壁的苦心经营下,通江推行新教育,培养了一批人才,农村私塾教师,大部经过培训,在教学中,开始模索新的方法。从诺江高等小学堂,模范小学堂从业的,有不少人成为有用之材,历任成渝两地军医院长的李芳圃,任三台、通江、南江教育局长的黄烈臣,任保宁联立中学校长的李宝成,北京大学毕业任通江中学校长的张荣策等,皆是这两所学校毕业的学生。

民国十五年(1926),由于时局动荡,官场“明争暗斗”,邓天壁已64岁,辞去一切政务,在县城办“二居堂”(原通江印刷厂址,后改名三善堂),潜心研究佛学,民国二十年(1931)春,病逝于家,安厝于城东春长坪下。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新场乡人物——邓天壁(邓天璧)
邓天壁,字东垣,别号东洋,生于咸丰十二年,祖籍四川省通江县新场乡新场坝,祖父邓范之道光中期任江安县儒学讲导,敕封修职郎,不久,从新场坝移居通江县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