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垂云书院及创始人王树坊

垂云书院既是一个培育高尖人才的地方,又是一座文化艺术之宫。木石工韵雕刻技术,是通江屈指可数的。所雕刻的青蛇、白蛇、法海、雷陈子、广成子、孙悟空、尉迟公、秦琼,孔子,八贤像,身分恰切,生动感人,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相传,一个深夜,垂云书院笙箫齐奏,锣鼓悠扬,戏台上还在演“断桥”一戏。住在该院的人出去一看,戏台空空;悄然无声,据说是横梁上雕刻的“断桥”戏中的人物到戏楼台表演这一节目。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可信。不过可以从侧面看出,整个书院的木石工雕刻,达到了何等令人神往的地步。

在雕刻过程申,书院建修人王树坊十分讲求质量,每一项雕刻,稍不合意就反工重来。第二陵正门的横染,宽一尺六,长斗丈五,前后刻了三匹,花了几年的时间。第一匹不合要求,送与刘坪文昌宫,第二匹仍不合要求,送与通江县城东门关帝庙,第三匹才合要求。为了把垂云洞书院建修成一座艺术之宫,所需要的金粉胶质,全由保宁购买。书院落成,保宁的金粉一空。

在建修中,造就了一批雕刻艺术人才。向德绍、向德太、王步义等是麻石、刘坪、老官庙一带著名雕工,就是在建修垂去洞书院过程中,在柳德全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来的。

该院为通江的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缺医少药的通江,培养医卫人材十分困难。印出一批医药书籍,对继承前人的医疗经验,提高诊治效果,起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形成了新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再也没有人愿意到书院读书了,“书院”的教育形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直到1950年还设有私塾,对麻石、刘坪(铁佛)、老官庙(广纳)等地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963年,龙王庙村决定拆除书院,残存的地基、梯步等石料,1974年用在修建流里河水库堰渠上了。其后,原址改建为梯田,长达百年的“垂云书院”终成历史。

附《通江县志续编》有关王树坊的记载:

“王树坊字范亭,性好善,凡建桥修路,远如巴达宣万,莫不捐资助成,近难悉举。尤重学校,侧有观音岩,诚名山胜地。坊因其势,建成台榭,额曰:“垂云书院”。复捐己田百亩,作该院常年之费,又仿竹桥斋式刊九经及杜林左传大字板于院中,年刷千部,偏给村塾。此通邑亘古所无者。……”

参考文献:

1、《(民国)通江县志稿》

2、《三合乡志》

3、口述受访人:王骏宗,王树堂之曾孙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垂云书院及创始人王树坊
王树坊,生于清道光十二年,通江县马三垭(现三合乡)白岩人。幼年时,潜心攻读,思为国家有所建树。那知屡试不第,乃改文习武。操技击,练拳术,欲中武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