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通江骨科女医生代妙英

清同治四年春,通江安仁里新店子谭家河,李枝映接了一个三寸金莲的姑娘,在群众中引起了一片议论:有的说,那样小的脚,接来干啥啊。有的说,不要小看,那姑娘眉清目秀,文质彬彬,说不定有用头啦!有的说,鲜花插在牛粪上,有用也不大。接来的这个姑娘叫代妙英,陕西城固县人,李枝映是农民。

骨科女医生代妙英(想象图)
骨科女医生代妙英(想象图)

俗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正是这样。兰大顺闹汉中,三年未栽秧,汉中平原饿殍载道,家家断炊,处处吃人肉。李枝映、李枝高兄弟俩背两背灰面(即面粉)到汉中。一天黄昏,从城固到沙河坎,看见一个手提竹篮掏野菜的姑娘,鹄形菜色,样子十分憔悴。两人灰面还未出售完,李枝映说:“这一回卖钱已经不少了,出门人干点好事,有吉神保佑,可以平安回家,把贝篓的灰面撮一点给她吧!”李枝高说:“三天就能回家,除路上吃用外,都给她吧。”李枝映将二十多斤灰面送与这个姑娘。丰年玉,荒年谷。那时粮食比金子贵。汉中城里一碗灰面,值一碗麻钱。这样大方的生意人,代妙英看见的还是第一次。代的父母因没吃的,饿得瘦骨嶙嶙,卧床不起。二十斤灰面救了父母性命。当打听到李枝映还是一个光棍汉时,就同意与他订婚,并一行到四川。翻越大巴山二百一十里山路,小脚的代妙英行路困难。李枝映就用背灰面的贝篓,背她翻巴山。

从平原地方到大山区,对代妙英来说,是一考验。衣、食、住,行、劳动,各方面都不习惯,在平原长大的姑娘从未爬过山坡,可是到了半山坡的谭家河,出门不是上山,就是下山,没有平路可走,在平原不管搬运什么,都是挑,在大山区,全是背;在平原,妇女料理家务,很少参加田间劳动,在大山区,妇女成了主要劳力,在平原,全是吃大米,在大山区,到谭家河三天,丈夫叫煮饭,不知道包谷米咱个煮,吃了生饭。暗地里,代妙英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啊,有志气的人,善于学习,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一切从头学起。学爬山坡,学砍柴,学背水,学背粪,学用锄头挖地,学煮饭,学推磨。一颗芥子,掉在那里,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代妙英这颗弃子,命运驱使她落到了大山区的谭家河,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她会砍柴了,会背水了,会用锄头挖坡地了,会推磨了,会煮包谷米米饭了。过去嘲笑她的,现在夸奖她,说:“不要看她脚小,走路比兔子还快。”

李枝映家中兄弟五人,老大李枝富,老二李枝高,老四李枝和,老么李枝元,李枝映居三。代妙英是遇事抱吃亏态度,干活在前,吃饭在后。一家和睦。父亲李博文,年七十三岁。

一次,李博文到阴河坝上面的白岩洞去捕猎獾猪,不慎从二十多丈的陡岩滚了下来,不是腊篾草鞋耳子挂住降香藤,早就没命了。即使这样,伤形也十分严重,头顶骨损伤,汤碗口大的陷坑内鲜血长流。李博文滚岩,对河挖包谷地的农民看见,将消息传李家。老大老二闻讯赶来抬回老人。放在铺里,只有出来的气,没进去的气。缺医少药的山区,请医生比上天难。四处去人,没有结果。不是说不在家,就是说钱少了。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想不出办法来。平时不多说话,也不爱笑的代妙英,脸上挂了笑影,磨房推包谷,与李枝元的女人摆龙门阵,嘻嘻哈哈,笑声连天。从来与女人红起脸说过话的李枝映,批评起代妙英来了,说:“爹的伤形那样重,不快快打主意抢救,还嘻嘻哈哈的,安的啥子心啊!”代妙英不慌不忙说:“此处就是桃园洞,何须别处求神仙啊”李枝元的女人说:“三嫂既说这活,想必得行,就找她吧!”带着惊疑神情的李枝映双眼盯着代妙英,说:“难道你会……?”李枝元的女人说:“平时跟三嫂在山林砍柴,割草,看见这窝草,就说好呀好,看见那窝苗就说妙呀妙呀,恐怕,会医。”李枝映还是疑惑未解,说:“你从未说过,我不……”代妙英说:“那就试一试吧!”

原来代妙英在娘家学了多年的外科,她的师父就是姑爹王代容,是一个著名的骨科医生。从小采草药到太白山,拜长老和尚为师。在城固是著名外科医生。一次武考,王代容看见一匹马跑起来,脚一蹶一蹶的,明白这只马脚有病。用刀砍了那只马腿。这可闯了大祸。县大老爷认为他有意破坏考试,将他收了监,并准备问斩。审讯时,王满不在乎的说:“那有什么,接起来就行了。”县大老爷说:“暂把他放了,接不起来再审问。”王将马脚接好,敷上药,两三天就好了,赛跑时,比以前跑得快,腿也不蹶了。县大老爷大吃一惊,把王代容当神医,从此在城固汉中一带负有盛名。根据传统的惯例,像王代容这样的医生,一辈只传一个,而且只教男的,不教女的。王代容无子,代妙英的父亲只一独女,王代容不得不教代妙英,兼之妙英聪慧灵敏,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兰大顺未闹汉中前,她就是一个有名的骨科医生,兰大顺闹汉中,她参加了这一斗争,怕父母受株连,而离开家乡。

THE END
打赏
海报
清朝通江骨科女医生代妙英
清同治四年春,通江安仁里新店子谭家河,李枝映接了一个三寸金莲的姑娘,在群众中引起了一片议论:有的说,那样小的脚,接来干啥啊。有的说,不要小看,那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