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江麻石镇古代著名人物——继承父志办学的向为璋
清代末年,通江县麻石文化教育比较发达不偶然的,除了前几代人的苦心孤诣外,向为璋父子办学七十年,起了很大作用。
一、向翊清办学
宋明时期,麻石文化教育比较发达,向氏一族,进士举入就不少。向翊、向西崽、向阁等都是赫赫有名人物,他们关注桑梓文化教育。到了清代稍有衰败。向翊清补廪后,为了重光前代,就在自己家里设私馆,培育人才。开始以堂屋为课堂,学生不多,还能勉强维持。由于教学认真,声望日高,读书学生日益增多,堂屋就容纳不下了。省吃节用,积攒了一笔钱,于咸丰九年(1859年)选择向翊墓碑下三百公尺的地方,建立教室,高二丈一尺,长六丈五尺,宽三丈,可搭方桌二十张,可供四至五十个学生学习。向舯清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道光五年(1825年)被取为增生,道光十一年(1831年)补廪。教书二十多年,才建成了宏大宽绰的教室,这时,向翊清已近暮年。
二、向为璋办学
向为璋是父亲一手培育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怀下为桑梓培养人才的宏愿。要当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一定的文化水平。胸怀壮志的向为璋,读书时,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父亲教诲。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与耐心哺育下,向为璋的进步很快。同治八年(1869年)考中秀才,光绪六年(1875年)补廪。向为璋继承父志,坚持办学。教书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笔钱,在教室两侧建修了宿舍和炊缮房,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
该校建修在一个平坝上,前为八级石梯,两旁一对精细刻制的石狮,威武雄壮,象征着芸芸学子生龙活虎,奋发上进的精神。校舍周围苍松掩映,翠柏点缀,四时有不败之花,一年多氤氲之气。这样的环境,正是培育英才的好地方,人们称为“大学堂”。
三、教学内容
向为璋父子开设学馆,为地方培养人才,首先注意宣传进步思想,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学校教材以“四书”、“五经”、“资治通鉴”、“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为主。为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特选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及作品,作为补充教材,如班超、张骞、马援的故事,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陆游、戚继光的诗文等,这些诗文与故事,在学生中发生了很深的影响。向为璋极力推崇龚自珍的诗文,说:“龚文质实,富有生气”。常吟“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向为璋将这首诗抄写出来,张贴于壁,供学生背诵。
在教学上,批判继承前人的经验。向翊清为明两广御史向翀十二代孙,对人处世谨守家传,十分重视传统的教育经验。向翀勉子诗云:“尔能学问尔能言,尔学须当效前贤:五夜匡衡曾凿壁,三年董子不窥园,斯文幸继家声美,礼义还从骨髓钻。西蜀乡闱开指日,天边师友望乘轩。”向翀强调读书要刻苦,要专一,要有十年面壁的精神,向翊清继承了这一点,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习匡衡、董仲舒的刻苦努力精神。但要求把刻苦与挽救民族危忘联系起来,并从日常学习中体现这种思想。
向氏父子对学生对自己要求都很严,从写字到作文都一丝不苟,写字工整,按规矩进行,作文要求实际,有内容,避免无病呻吟,华而不实。向氏父子办的学堂称为“大学堂”,到校读书的一般年龄都比较大。有的为未考中的童生,有的即将参加考试。要求学生每半月写一篇文章,题目或老师命,或自拟。据当时人回忆,有这样一些题目:“学而时习之义”、“论廉颇负荆”、“伯乐钟子期友谊义”、“论屈原之死”、“说鸦片之害”、“读柳宗元‘捕蛇者说’后”,“读‘与陈伯之书’”、“文夭祥正气歌义”等。题目虽是旧的,而要求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着眼于挽救民族危亡,不许人云亦云,依样画葫芦。可见对传统的教育既有继承,而又有所取舍,不生搬硬套。
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因材施教,不拘一格,体现了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孔子教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向氏父子教育,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科举时代,读书学生都以考中秀才为目的,但天资有聪明的与愚笨的差异,学习有勤奋与懒惰的区别。向氏父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教学。现举两例说明。
王成丹,记忆力差,醒悟弱,他的父亲带此子到学校,第一次见面行拜跪礼后说:“我送的是块毛铁(指性鲁钝),能不敢烧发炼成钢,就凭先生的手艺了。”向为璋笑一笑说:“煮酒熬糖尚且不能称老行,何况圣人之道深奥莫比,也不敢说就能成钢,试一试嘛!”根据王成丹的特点,放慢教学进度。别的学生,文章已完篇,王才开始吟诗作对。王很着急,说:“别人己升堂入室了,我还在门外,怎么办啊!”疗大学,释本末”有这样一段话:“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向为璋引用这段话,教育王成丹克制急燥情绪,说:“不要急,只要肯下功,日集月累,由少成多,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就能做到豁然贯通,举一反三。”王天资既差,又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向为璋要他从基础上努力,经过数年苦学,有了雄厚的基础,终于考中秀才。向为璋从此得出一条经验:天资迟钝,只要发扬“笨鸟先飞”的精神,从基础上努力,毛铁还是可以成钢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王成丹考中秀才,举行谢师礼,向为璋引用“论语”的这几句话,鼓励那些天资鲁钝的,勤奋努力赶上那些聪明的学生。
另外一个学生叫李(巾+毛,打不出来)学,与王成丹相反。他是翰林李钟峨的长孙,天资聪慧。名门之家,养尊处优,嬉戏成性,放荡不羁。一遇困难,浅尝辄止。向为璋就采用了另一种办法进行教育,加快进程,要求一天完成几天的课业。弄得这个贪玩好要的学生,忙于背读,忙于写字,忙于做文;汗流決背,寝不安席。以前在家庭的娇惯下,李(巾+毛,打不出来)学这样东西也认为不好吃,那样东西也不合口味。为了改变这种习性,向为璋还故意要他吃粗糙的食物,睡粗糙的草席。没有经过艰苦磨炼的李(巾+毛,打不出来)学哀声叹气,叫苦不迭。曾几次逃学,李为向的长辈,向为璋称他为舅父。一天向用“孟子”上的一段话,教育李:“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李原来有个错误的想法,以为凭了爷爷为翰林的金字招牌,就可以谋取爵位,永享荣华,不知道物换星移,变化莫定。向列举历史上富家子弟因“馅淫纵欲”而成纨绔的事实,教育该生要知艰苦勤学的重大意义,逐步改变了好逸恶劳的习气。后来也考中了秀才。
在教学中传播民主思想。同治十一年向为璋补廪,试题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时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开始传到中国,这样的题目已经不合时宜了。向在写文时,反其义而用之,把文章的主旨定为:“民可使由之,亦可使知之”。文章中有这样一些话:“自古施仁政者,则与民同乐,休戚相关,甘苦与共,事无不可对人言,有何不可使知之也。”
“省刑法,薄税敛,民皆悦服,召之即来,使之即去,外侮何敢加焉!上下交征利,其国必危,民生倒悬,外侮必乘,其势有必至,理固然也。”
“上下同心,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只准盲从,不准了解真理,视庶黎为朦笼可欺,上下乘侮,离心离德,蹈致一蹶不振。祸及本身,遗害万民者更有先例。”
“司教养之权,不能与民同乐,是不智也。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无已溺己饥之思,推己以及人,是不仁也。游见猛虎食羔羊,将见孺子没于井,袖手旁观,见死不救,是无勇也。不智不仁无勇之辈,与木石瞽瞍(gǔsǒu)何异同?”
按当时考试的规定,文章的主旨与题目相违,是不能取的。向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烂熟“四书”“五经”,用以说明主旨的皆为圣人之言,“四书”、“五经”的话,引经据典,辩驳有力,主考官不得不认为“言之有理”,将他取中。在考试中敢于与主考官持相反的论点,这不能不是受民主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宣传进步思想,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感情,把两者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向为璋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活跃的人物,具有一定的叛逆性。
在群众中,声望高,影响大。地方恶霸欺负贫民,往往路见不平,拔剑相助。因此,地方恶霸也畏惧几分。穷苦农民求他排难解纷,他总是仗义直言,不循私情,不阿权贵。
光绪二十七年夏秋无雨,旱灾严重,饥民蜂起,嗷嗷待哺。乡邻殷实富户王义仁,家存黄谷数仓,不肯施与,亦不愿借贷。贫苦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向映刚,受生活逼迫,鼓动饥民到王义仁家,开仓索粮。振臂一呼,应者云从。几百名饥民赶到王家,碾米、杀猪、宰羊以作食。饥民越来越多,王义仁始则东逃西躲,避开锐气,继而想组织武装力量,与饥民对抗,又怕把事闹大了,难以收场,求向为璋解决。向为璋乘大轿到王义仁家,一方面对饥民说:“已经吃用了的就算了,不再追究。”另一方面要王再开两座大仓,按家中人口给饥民称粮食,以度困难,共济时艰。王义仁气得吹胡子蹬脚,说:“已经吃了两仓谷子,现在还要开两座大仓,家中粮食所剩无几了,这样调解欠公正。”向为璋说:“你看着饥民饿死,这就是最大的不公正。”饥民见王不愿开仓,就吼道:“伙计们自己动手,走吧!"—话未落音,就动手开仓。无可奈何,王只得同意向的调解,再开两座大仓,按家中人口给饥民称粮。向为璋义正词严批评王义仁的为富不仁,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在学生中威信更高了。
四、办学效果
在大学堂的横梁上,记载了该校考中秀才廪生的学员名字,向翊清教学时期有:
康生陈宪章(通江九子坡(现至诚乡)人)
廪生罗景荣(通江城东门外人)
廪生向为璋(向翊清子)
秀才向朝典(通江麻石场人)
……
还有一些由于年深日久,无法辩认了。
向为璋教学时期有:
廪生邓丙林(通江碧溪场入)
廪生向玉楼(通江梓檐场人)
秀才向焕堂(通江麻石场人)
秀才李蚝学(通江九浴溪人)
廪生王成丹(通江马三垭(现三合乡)人)
秀才张新堂(通江老官庙人)
秀才向琢如(通江麻石黑岩坪入)
廪生向金门(通江梓橦场人)
秀才王尊周(通江马三垭(现三合)人)
在向为璋教学时期,该校考入秀才,廪生的五十三人。父子两人教学六十多年,共培育秀才、廪生七十多人。因停止科举考试或其他原因未考中秀生廪生而学识丰厚的有陈正科、向重诚,向为焕、王奠川、向思齐、向里仁,朱道崇、谢明远等约一百余人。这些人大都设私馆教书。陈正科设馆麻石簸箕石陈家祠堂,向为焕设馆虎台溪,王奠川设馆麻石庄子坝,向重诚、向思齐设馆观音井,向里仁设馆竹子坎,瓦尖山,朱道崇设馆老官庙,梓潼、白露溪及陕西南郑,谢明远设馆麻石印顶寨、高长寨,喜神滩。
考中秀才、廪生的,绝大部分也从事教育工作,在家或其他地方设私馆。向翊清父子教的学生在麻石、梓潼、东山、老官庙,上士门、喜神、九子坡、碧溪等设私馆六十多所,又培养了大批学生。
五、桑榆晚景
1905年9月2日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为科举制服务,办学数十年的向为璋,从培养秀才廪生转到教初识文字的蒙童,开头是有些不习惯的。正如一个习惯于写长篇论著的作者,现在要叫他写几百字的短文,就感到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了。过去是四季八节要献束脩之礼,现在废除了这些礼节,实行薪金制,过去是坐轿到东家,现在要步行;过去称“璋老爷”,现在称“向先生”;过去是“谈笑有洪儒,往来无白丁”现在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少有行人问津;过去是“子曰诗云”以圣人之言为宗,现在是“的呀吗了”讲民国革命。种种原因,使他产生了“今不如昔”的感叹。一年,八月二十六日,为孔子诞生日。在科举制时是学校最闹热的一天。学校举行宴会,东主皆来庆贺。教师在这一天,要收大批礼物。年已古稀的向为璋认为自己教学的时间不多了,召集东主到场以资庆贺。在学馆门上写了一副对联;
大道本无私,自生员、廪员、贡员,皆属于员。吁嗟乎。令悲酸,半生也还遭魔劫;
文教不昌明,入小学、中学、大学,全无实学。甚矣哉,长叹息,十年以后鲜通儒。
在向为璋的跟里,推翻了封建制度,过去的生员、麻员、贡员都遭了劫,新的教育制度不能培养出真才实学的人。向为璋的门生向思道(号进修)精通唐宋八大家诗文,教私塾出名,来参加祝圣会,看到此联,即赋诗一首:
世事如棋局局新,衣冠己更两朝人。潜身化雨光前业,赢得千秋说国民。
师徒学馆相距十华里,以后向思道又常到老师学馆讲推翻清政府的重大意义,讲新教育制度的优越,讲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束缚,以资启迪。在学生的帮助下,感伤情绪有所克制,继续在小学任教,直到生命结束。
向翊清办学四十多年,儿子向为璋又办学几十年,父子两人七十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前仆后继,为桑梓培育人才而操心,这样的人,应当受到尊重。
共有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