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寺少卿李钟峨

二、艰苦备尝“且耕且读”的壮年时代

十八岁(1679年),正当寒窗苦读、闻鸡起舞的时候,不幸的事件发生了。

在山东黄县任知县的父亲,受人诬陷,被捕入狱。这是晴空霹雳,对李钟峨的打击太大了。一个为人正直、爱民惜物、受到爱戴的父母官,怎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钟峨与兄钟壁奔走京城营救,上书给谏官刘棠溪等,不知走了多少路,费了多少时间,熬了多少不眠之夜。黄县人民是最了解李钟峨的父亲(李蕃)的。官员一下车,就要里社筹备见面礼,一向如此,第一个革除这种陋习的是李蕃;黄县百姓颠沛流离,无法为生,请求蠲赈(juānzhèn)无望,以代输的方法使黄民得了实惠的是李蕃;黄县产木材,采伐既需要大批劳力,而转运又与他县一样,这样劳力负担过重,给黄县人民生产造成了困难。以前的县官,明知不合理,也不开腔。反映纠正这种负担不合理情况的是李蕃;案积如山,长期未决,致使坏人逍遥法外好人受整。李蕃任知县后,秉公执法,不循私情,迅速果断地处理积压案件,惩处了坏人,声张了正义,维护了国家法纪,安定了社会秩序。使黄县百姓能享天伦之乐的是李蕃。李蕃的所作所为,有口皆碑,这样的知县,含冤下狱,黄县百姓怎能缄口不语?

李蕃入宛平狱,成千上万的黄县百姓到宛平哭狱,李蕃押解到京师,黄县百姓争先恐后到京师。这样受到群众拥戴的县官,在历史上能有几个!有黄县人民的大力声援,加上李钟峨与李钟壁弟兄的奔走,后判为“城旦榆关”(充军山海关,白天劳动,晚上守城)。虽两年后遇赦,然而这时己囊空如洗,无法回家,只得到芜湖投靠朋友,寄食于异乡。为了照顾父亲生活,李钟峨与李钟壁又不得不多次从遥远的家乡到安徽芜湖。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饿不得食,寒无以衣,受尽艰苦。

1684年,父亲回通江。先后五年奔走燕赵鄂皖,辄万余里。五年中,李钟峨不仅未读书,而且连以前所学的那点有限知识,也完全荒废了。但这五年,对李钟峨走上人生道路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在艰苦的生活中,他认识了一个普通道理,那就是为清官难,作贪官易,他要像父亲那样作一个公正廉洁之士,受到庶民的爱戴,就必须勤奋学习,像父亲那样有学识,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因而,改变“耽嬉戏”的思想,开始了“且耕且读”的生活。春天大忙季节,白天劳动,晚上读书,炎暑的盛夏,早晨和下午劳动,中午与晚上读书,农闲时,白天与晚上都读书。

在且耕且读中,李钟峨有很多德才兼备的老师,第一是他的父亲,对他的要求很严,第二是他的哥哥李钟壁,第三是他的蒙师马冲霄,第四是他的女人雷氏。人们称雷氏为他的二先生。春夜伴读,讲五经之义,雪朝吟咏,发诗词之微;窗外疏梅邀月影,鼓励他树雄心立壮志,池塘荷花送清风,要他珍惜光阴。在各方面的帮助下,他的学业进步很快。32岁(1693年)考中举人。艰苦环境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艰苦环境可以增长人的才干,艰苦环境可以逼迫人去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李钟峨很多知识,就是在艰苦环境中通过顽强学习获得的。

THE END
打赏
海报
太常寺少卿李钟峨
李钟峨,通江人一直称为“李翰林”,其人生的轨迹可以分为4个部分:多病而“耽嬉戏”的青少年时代、艰苦备尝“且耕且读”的壮年时代、青云直上的翰林院时代、居住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