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巴山”称谓类型。
有这种称谓类型的名称有两个:(1)、巴山红军游击队、(2)巴山游击队
按照历史事实;文献记载、党史征集资料公认的史实等4个方面来考证这个类型的名称,其结果是这样的: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4月4日撤离南江,北上(长征)抗日,留下了刘子才、赵明恩领导的红军独立师,或叫留守部队,独立团、新编红29军、红31军、红四方面军独立第二师、在南江县和南郑县之结合部——大巴山地域的桃园寺、铁炉坝、大园包、小园包、大坝、蟠龙湾、喜神坝、红庙塘、牛脑壳、岩房坪、台上(望江台)、小坝、上两、关坝、龙神殿、寨坡、白头滩、熊家河,米仓山等地打游击。游击队于1935年2月初,在南江县城文庙建立,于1940年春失败,先后进行了五年时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战斗——其名称是巴山红军游击队”,简称“巴山游击队”。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
(1)、游击队活动区域不是大巴山,而是米仓山;
(2)、巴山红军游击队之名是出于解放初期文艺创作之语和随之而来的俗习称呼;
(3)、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主力红军退出各革命根据地之后,所留部份力量建立的游岩根据地,其游击队名称一般以游击根据地的范围命名,而不是以某一具体地名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