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文昌帝君造像石刻群
平昌县文昌帝君造像石刻群

一、地址

位于平昌县金宝街道红庙社区的山腰崖壁

二、年代

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

三、简介

(一)石刻及基本情况

石刻群坐落于山腰崖壁,崖壁长25米、高4.5米,总面积达112.5平方米。其主体由六幅清代题刻构成,生动展现了清代地方名士何瑜建亭雅集的历史事件。题刻的首尾分别为面积达6平方米的巨幅“魁”字及摹刻北宋道家名士陈抟所书的“福寿”二字,中央一幅镌刻亭名“燠(yù)浴亭”。其他三幅则刻有《燠浴亭记》两篇及当时文人、官员题赠的诗词文章若干。两篇《燠浴亭记》分别由修建者自序和岁贡李菁华撰文,详细叙述了建亭、刻石的始末及原因:何瑜,字蕴山,清县学生员,颇具逸志,因其住宅数百步处“有崖焉,地幽而雅,泉清而冽,左右竹柏凌空,野鸟云集,又有池塘,其间丹鱼不种自产,若兰台寿屏,诸峰历历隐现,可异之处,愈于燠馆春台多矣!”道光十四年(1834年)于此建“燠浴亭”,“一时诸君子闻风远播,欣然诗酒唱和亭上,亭上各题赠佳句若干……爰召土人刊刻石壁,以供后之赏鉴”,其中一幅的对联、匾额更是分别为两任巴州知州陆成本、朱锡谷所亲笔题赠。

文昌帝君造像
文昌帝君造像

石刻群上方有一龛造像,龛高110、宽90厘米,内塑文昌帝君像一尊,身穿宽袖长袍,正襟危坐,其上横额刻“龙隐”二字,清道光《巴州志》记载:“文志山,亦作文治……岩峻路险,上有古洞,中刻文昌像,额题‘龙隐’二字,旁书‘绍定改元七曲老人书’,字法遒隽,不知谁氏之笔,或以为帝君降乩书也。”前款小字与之一致,并叙述了此处刻像的缘由:“越道光二十四年,帝仍降乩于此”。此造像与恩阳文昌像同源,印证了清代文昌信仰沿米仓道传播的路径。

(二)几幅对联

对联一:

上联:文不在兹乎有诸内形诸外。下联:教亦多术矣以斯道觉斯民

此副楹联以《论语》《孟子》为思想源泉,在经典互文中构建起儒家文教传统的完整体系。上联“文不在兹乎有诸内形诸外”,化用孔子“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的深沉叩问,将“文”的存续从历史维度转向个体修养,暗合《孟子》“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哲学命题。下联“教亦多术矣以斯道觉斯民”,则熔铸《孟子》“教亦多术矣”的教育方法论与《尚书》“以斯道觉斯民”的政治理想,形成从教育实践到社会教化的价值升维。

对联二:

上联:素位而行无入不自得,下联:居易俟命乐亦在其中。横批:山林水隐

此副以“山林水隐”为横批的楹联,以儒典为筋骨,以道心为魂魄,抒写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上联“素位而行,无入不自得”取自《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下联“居易俟命”同样出自《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而“乐亦在其中”则暗合《论语》中孔子“乐亦在其中矣”的豁达。这种儒道交融的智慧,既照亮了入世者的精神归途,也温暖了出世者的心灵家园。

对联三:

上联:幽洞清节性。下联:孤高伯夷心   横批:儒修积庆

此副楹联以简劲的笔触勾勒出儒家修身的精神图谱,上联“幽洞清节性”暗合《周易》“潜龙勿用”的蛰伏之道,下联“孤高伯夷心”直承《论语》“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圣贤气象,横批“儒修积庆”则贯通《周易》“积善余庆”与《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义理脉络。整副联语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说教,在历史纵深与生命体验中构建起儒者特有的精神坐标系,既彰显了文人的贞刚之气,又暗含着“穷则独善”的生存智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