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全景
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全景

通江县属保宁府,清初为五里十甲,道光二年(1822年)县属安仁里之六、七、八、九、十及长宁里十甲之一部分归太平县(今万源市)。

此后,县有五里四十六甲,沿至清末民初。长宁里十甲,由县东南苟家洞至盂家河。三甲:王坪、葛溪沟、三品寨。王坪现域(大城、王坪、秦家院)属三甲地。

民国初年,县以下新定自治区划,行一城八乡制,乡以下沿用清末甲牌制。洪口乡沿东200里,东界竹峪关,南界唱歌廊,西界石洞口,北界朱垭庙。辖有原长宁里一至十甲地。现域王坪仍属长宁里三甲。

民国七年(1918年)自治停,一城八乡亦废。县为川靖国军三师师长石青阳驻防区域。民国十年(1921年)后,通江更为陆军二十一师,即民国十五年(1926年)后的民国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田颂尧的驻防区域。

县以下行政区划为团练区划所取代,行区、场(团)、甲、牌之区划制。

除城区外,全县划为四路十二区。延至红四方面军到县之时。东路二区:治沙溪场。辖场五:沙溪场、板凳场、庙坝场、文溪口、祭坛坝。王坪现域属东路二区沙溪管辖。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苏区时期(1932年12月18日一1935年2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通江辖区,设赤北县、红江县、赤江县,苦草坝、洪口特区。赤北县辖沙溪区,在沙溪嘴设置区苏维埃政府,下辖11个乡苏维埃政府,王坪属二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通江县由三等县升为二等县,于城关、泥溪、涪阳、毛浴分设一、二、三、四区。实行联保制,全县共组编34联保,316保,3025申,并清查户口,颁发门牌,无腰牌不得通行。沙溪联保,由沙溪嘴、文溪口合组,办公室设沙溪场,辖1一6保。

秦家场、王坪一带属四保。大城(苏坪)一带属五保。

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实施新县制,调整原4个行政区署,废除联保制,实行区乡制,8月正式成立了乡公所。县辖4区5镇13乡。四区为乙等区,治洪口场。辖洪口镇和沙溪、芝苞二乡。沙溪首次设乡。王坪现域属四区沙溪乡辖。

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起,调整保甲,除保留诺江镇外,改置调整乡,至此县辖4区,19乡,一镇,181保,1872甲。直至民国末年。

1950年1月25日,通江县人民政府成立。仍沿用民国旧乡镇公所制,置4区20乡镇,乡、保、甲仍用旧职。同年底,为减租减押所需,增设9个支点区,分别隶属4个行政区署,乡、保、甲仍旧。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沙溪,接管沙溪乡公所。2月,沙溪乡成立农民协会。7月,沙溪乡人民政府成立。

1952年4月,土改结束。5月,划乡建政,全县划12个区,102个乡。

王坪村(原大城、原王坪、原秦家院),属达县专区通江县洪口区沙溪乡管辖。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乡改为公社,沙溪辖地设五个管理区。大城管理区:乡境东南部廖坪、苏坪;光华管理区:乡境西南部王坪、秦家院。

1961年,整风整社。6月,将原5个管理区改划成9个大队,一大队廖坪(含新街),辖10个生队。八大队秦家院,辖7个生产队。九大队王坪,辖9个生产队。1961年11月24日,沙溪区成立。

1968年,达县专区改为达县地区,隶属同变。

1984年4月,沙溪乡人民公社改沙溪乡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原一大队改为大城村,原八大队改为秦家院村,原九大队改为王坪村。辖村民小组不变。

1993年,成立巴中地区,隶属同变。

2000年,成立巴中市,隶属同变。

2002年8月,撤沙溪乡建沙溪镇,隶属同变。

2020年5月,机构改革,再次撤乡建镇并村。撤销文胜乡、板凳乡、九层乡,将原文胜乡、板凳乡和九层乡马鞍山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沙溪镇管辖。将大城村、王坪村、秦家院村合并为王坪村。合并后的王坪村委会设在原王坪村委会。将原27个村民小组合并为9个居民小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