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土兴镇圣谕社区
平昌县土兴镇圣谕社区

平昌县土兴镇圣谕社区,因清朝乾隆中后期此地建有圣谕堂,谢恩曾经率子谢一鸣、谢承光等在此宣讲圣谕而得名。

一、谢恩的简介

《巴州志》载:谢恩年轻时,于成都锦江书院(即今日之成都石室中学)寒窗苦读,家境虽贫寒,却志向高远。寒冬腊月,他常身披破旧棉絮,借着微弱的烛光,埋首书卷,直至东方破晓。书院的院长顾汝修和彭端淑对他十分器重。然而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中举。直到乾隆庚寅年(公元1770年)的恩科考试,当时已是七夕时节,他的学生们备好酒席劝他再试。席外一个孩童天真憨厚地对他说:”先生这次去,定会像平地惊雷般一鸣惊人!”话音刚落,天上竟真的接连响起三声雷鸣。谢恩便连夜赶路赴考,最终果然中举。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浙江龙游县令,为政宽和仁厚,百姓生活安定。遭遇饥荒之年,谢恩心急如焚,倾尽所有,全力赈济灾民。在他的努力下,境内道路两旁,竟无一饿殍,百姓得以安然度过难关。在戊午年(公元1798年)和甲子年(公元1804年),他两次担任浙江乡试的同考官,选拔的人才都备受赞誉。丙寅年(公元1806年),海盗蔡牵侵扰台湾,谢恩昼夜操办粮草军需支援战事,因过度劳累病逝于任上。他的灵柩曾一度停留该地,幸得当地士绅与百姓慷慨解囊,合力将其运回四川故里,得以安息。

二、谢恩的儿子

谢恩的两个儿子分别是谢一鸣和谢承光。次子谢一鸣是清嘉庆己卯科(1819)举人,民国版《巴中县志·文学卷》也记载他“性伉爽,好读书,为文胎息大家,不落凡近”。道光年间巴州知州朱锡谷编撰的《巴州志》,其底稿多出其手。他撰写的《接印台记》和《凌云塔记》现碑刻犹存。平昌县张公巨家湾、岳家双竹堂、泥龙古佛洞等地至今还保留着他题写的诗词楹联等无数墨宝。

谢承光,字金门,也是岁贡。其年轻时天才俊逸,励志读书。家虽历宦,清寒彻骨。不干实事,士论高之。著有《旧雨诗抄》。长期与保宁府阆州(今阆中市)名宿王藕船辈多与交游,在执掌宕梁书院期间,提倡风雅,其札记、残稿已多散佚,但在平昌土兴的永定河等地仍留有巨型题刻。

圣谕堂遗迹远景
圣谕堂遗迹远景

三、父子讲圣谕

谢恩父子数人经年宣讲圣谕而闻名于世,其父子举人更被传为佳话。尤其是谢恩为官清廉,以民生为重,不畏奸小佞徒,颇受百姓拥戴,被民间编为戏曲传颂,更有民众为其塑像供奉。

据传,谢恩赴浙江任前,赋闲时的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教学生及民众在圣谕堂里各整衣冠,两旁站香,竭力宣讲圣谕。当时附近街口乡野男女老幼,听者多数百人。时至五黄六月,谢先生仍在堂内宣讲,当地百姓对于圣谕条例和伦理规矩的条条框框也是随口即颂,遵从有加,民风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

自嘉庆初年开始,随着谢一鸣兄弟的轮流参加,此地的圣谕宣讲活动已非常普遍频繁。每年的二月初三,不仅在圣谕堂,就连文昌宫也要举行盛会,请人宣讲。谢氏兄弟总要登台讲读“笃宗祖以昭雍睦”。圣谕读毕,还解说道“我皇上作这些圣谕,将所以笃宗族的道理与所以不笃宗祖的弊病,详详细细为我们兵民告诫一番,……你若不信,听我说几个果报”。

当地至今传说有一恶妇王氏的听宣之事。说王氏随公婆一起来至会场听谕,台上宣讲的内容正是说的一段泼妇不孝的故事。王氏不等听完,便站起来气冲冲地走了,回家对丈夫吼道:“我怕讲的是些啥子稀奇的事、古怪文,原来却是照着我讲的,我就不该去!都是那背时老婆子弄死要撵我一起去!”……后来又是一年的八月十五,王氏又听了圣谕回来,他家牧牛儿童王黑子问道:“今天讲些啥子格言?”王氏把嘴一嘟,说道:“那些背时鬼,回回都比照我地讲。”王黑子道:“莫说那些,圣谕都有许多好处嘞!就如我屋大嫂,素来横豪,她去听了几回,悄悄就改了脾气嘚!未见现在有些妇女,不肯去听;即或听了,又不肯信,总说圣谕讲是现的,神谕是吓人的,案证就当作摆龙门阵,全不思想自己或有过无过,回家依然不改脾气,虽然听了几次,还不像未听的一般。”王氏大怒,道:“猴儿,你个烂嘴巴子的呀?你这不是在讥讽老娘吗?”引得众人一阵哈哈大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