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村百年黄梁树群
西厢村百年黄梁树群

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古遗址主要有:老房子、观音庙、马脑寨遗址、青龙硐庙宇、石桥、红军之路、红军标语、抗战洞,大部分都只不存在了。

一、老房子

西厢村与老房子一样历史悠久,“老房子”起于何时?约明末清初。

据村里老人讲,老房子开凿于荆棘丛中,因清初战乱西厢沟土地荒芜,南江岳氏族人中的一部分迁徙到西厢沟,开疆拓土。从老房子中分出了岳氏四房人,即岳中楫、岳中梅、岳中桢、岳中魁,其后人广泛分布于赤溪、付家、下两等地。老房子见证了西厢村的发展和岳氏族人的兴衰,清中叶一度毁灭于嘉庆年间的白莲教乱(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即1796一1804年,教乱波及川陕楚等省份)。其后,岳氏族人拾起烧坏的木料,在原址上修建四合院落。20世纪90年代,老房子被拆。

二、观音庙

观音庙,建于清嘉庆年间。因白莲教匪作乱,当地士绅按照朝廷的“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之策,组织村民开凿山岩,修建寨堡躲避祸乱。

村民在开凿山岩时,见佛光普照,观音大士显灵,待祸乱过去后,村民们在山岩上凿观音像,庇护乡邻。从嘉庆年间至今,观音庙几经扩建。每年农历初一上山拜观音成了西厢村过年时的重要习俗,被称为西厢人的庙会。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的生日、六月初九为观音的成道日,是时远近的男女老少会上山“许愿”“还愿”。

在观音庙两侧原本各有几道“卡门”,即用于防御的石门,观音岩下面有一条“羊肠小道”,小道上处处设有“卡门”,用于军事防御,也是当时开凿而成,从山上可直通山下。现如今,随着山体变化,道路已经被荒草湮灭。

三、马脑寨遗址

马脑寨,清嘉庆年间,与观音岩同时开凿,现为九重岩山的代名词。马脑寨山势陡峭,山顶平整。向下可俯瞰西厢村、白岩村及四营村,因形似高昂的马脑而得名。清嘉庆年间为躲避教乱,按照朝廷的“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之策,通过筑寨堡、并村落,令村民移居其中,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又训练丁壮,进行防守。西厢村民一边开凿观音岩避祸,一边在马脑山顶修建寨堡训练乡勇,抗击教匪。

马脑山(九重岩)因山势陡峭、易守难攻,便于观察周围情形,成了当地团练练兵、驻扎的首选之地,高峰期时有上百人的乡勇镇守。

时间荏苒,曾经的寨子已荡然无存。但马脑寨上记载了西厢村民抗击侵略的一段辉煌历史,见证着村庄的上百年的沧桑巨变。

四、青龙硐庙宇

地处西厢村北边半山腰中,集自然之景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传说为龙潭河小青龙修道场所。最初青龙硐于清乾隆年间岳中河发现,西厢名望岳中河赶赤溪回来在神石包上乘凉时做了一梦:一只大鸟,口衔红布从观音庙飞到青龙沟。梦醒后,岳中河认为这是菩萨点化,于是他立即组织乡民,砍开荆棘,一条石梯通向半山腰的青龙洞庙宇,他出资对庙宇进行了修缮。1967年,庙宇被拆除,塑像遭破坏。

五、石桥

西厢村河流交错,祖先们修建了很多石桥,现在仍然保存并使用的石桥有4座。丁字桥,建桥时间300年以上,由两块巨大的石块组成(现在都要用起重机才能吊起),当时铺桥要召集全村几百人,远近几十里的人都来观看,召集者杀猪宰羊办几十桌酒席招待客人,铺设桥面时,先祭神,然后由一个人喊劳动号子使几百人同时用力,运用滚动摩擦力小的原理把巨石桥面从远处拉到目的地。桥梁中间塑造一条石龙,龙昂首向上河,龙尾朝下河。据说,当时这个地方,桥修了很多次,不久都被大水冲垮,找民间石匠高手分析原因,是水怪作祟。

遂修桥时塑造一龙以镇水怪,也真是到如今此桥完好无损。还有彩虹桥,是木质廊桥,已垮塌,大约1983年村民集资在原址修了一座石桥,同时还修了汤家河石桥。

六、红军之路

赤溪镇一袁家河一西厢村一马掌铺一巴中,原本是一条商道也是深入南江南部腹地的一条要道,道路翻山越岭,崎岖绵延。19世纪二三十年代,徐向前、李先念等在南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西厢沟因地势之便成为连接南北的要道,红军部队途经西厢村南下。

在红军南下过程中,李先念曾率领部队途经西厢沟,并在此留下了足迹,西厢沟的“马圈”等红色遗址,据传是李先念当年在此过路、拴马的地方。

七、红军标语

西厢村留下了红军大量的遗迹,其中红军留下的标语众多,在西厢沟的香樟树处、金鸡石沟等地现存有红军大量的石刻标语。

八、抗战洞

广泛分布于西厢村各地,大约有10多个岩洞,洞穴大小不一,很多洞穴为人为挖掘,部分为天然形成。洞穴可容纳人数不等,大则上百人,小则数十人,一部分洞穴为明末清初时开凿,这些洞穴用途不一,有的用于乡民避乱,有的则用于抵御外敌入侵。这批洞穴多依附于山体,极为隐蔽。

19世纪30年代,随着红色文化的传播,南江县乃至西厢村成了红军的重要活动场所,这些洞穴再次焕发生机,利用有利的地势和隐蔽的环境,红军在此发展壮大。这些洞穴有了新的名称一一抗战洞。

在抗战洞周边,还有红色宣传标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