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浴古镇民居风貌
毛浴古镇民居风貌

王忠琦(1900—1986),男,汉族,字子英。建国前,任毛浴小学校长。建国后,任毛浴乡乡长。家殷富,弟兄四人,排最末。读小学时,因辱师长而退学,其父罚他在家生产两年,后继读于保宁联中。在成都大学政法系读书时,深受进步学生赵琼生、施瑞芝的影响,参加了名为王|三(读作王扛三)的进步学生组织。在郑州工潮学生惨遭镇压中,王幸免于难,避祸回家,不再复学。返梓后,父兄劝其从政,王以为时政腐败,世风颓废,试图教育救国。1930年任通江县第六高小(永安)校长,1931年,任通江县第四高小(毛浴)训导主任,后迁任校长。

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后,地主还乡团向苏区基层干部反攻倒算,王以绅士身份,保住了乡书记周家让、乡苏维埃代表李金二人的性命,时县政府欲委任他为某区区长,王婉言谢绝,闲休在家。1939年春,负责复建通江县毛浴中心小学并任校长。自此,王执意从教,造福桑梓。王在办学中,敦聘教师选贤任能,曾函聘音乐、美术教师于重庆;亲迎国语教员于县城,迎聘英语教师于弯柏树,童军教官来于板桥口。

王对学生关心备至,注意其健康成长,鼓励其拼搏上进,对贫困学生予以经济资助,如李德厚、康继奎等学生都曾受其实惠。次如学生王明贤被其父将他母子三人卖到阿坝,王忠琦不惜代价,将王明贤赎回读书。后明贤外出当兵,到了台湾,任少校军官。王明贤得知王忠琦病故的消息,在给其家人的信中说:可悲的是我日夜牵念的忠琦公,竟于日下去世了,惜情伤怀,忍不住流下泪滴,想我在他家时,他老人家是多么疼爱,教诲良多。抚育之恩,何能忘怀。若不是他老人家,我早就流浪四方沿街乞讨了,生平恩情何时报,只等返乡到坟前。学生对其的感激之情跃然纸上。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短缺,教师薪金由国家拨碛米解决,每人每月三四石不等,其余经费靠学校自筹。为解决经费困难,除自己向学校捐赠外,还采用办民教班、承包斗息等办法增加收入,以求教师薪俸兑现,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王忠琦办学有方,成绩卓著,1944年秋,受到国民政府中央教育部明令嘉奖,通江县县长陈伯良亦赠书棫朴作人的大匾(注:棫朴《诗经·大雅》意为统治者用人有方,人才众多)以资表彰。全校教师为激励校长办学热情,也用块六尺长的木板篆刻跋语联语于桌上,连同大匾悬挂于学校大厅。跋语云:子英校长,赋性豪爽。品望学行,推重乡党…教导靡遑,学校弥良。耕耘五载,校誉远扬。校风学风,望重人期。春蚕不怠,层峰嘉之。联语是:校风扬遐迩,劳绩颂乡衢。

王忠琦秉性刚直,办事果断,逢弱不欺,遇强不让,人称王老陕。在承包斗息中,学校学生轮流执勤,进行监督。一天,熊六老爷的邝太太买大米两升未付斗息,学生发觉,不让提走。邝气势汹汹,打了学生两个耳光。王忠琦闻此事,怒不可遏,面支持学生抗议,面找熊家辩理,直至熊家给学校赔礼道歉。1945年元旦,他不畏恶势力的反对,在校门上公开贴出这样的对联,上联是声称傲骨头,傲强僚、傲横暴,休傲乡间愚父老,下联是主张联共党,联苏俄、联英美,不联日寇小倭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王忠琦仍任毛浴乡长,积极完成人民政府的征粮任务。次向县据报匪情,并以紧急果断措施,营救在浴溪乡征粮的解放军参谋周万祥,幸免匪患。以后30余年,居家耕耘,劳动自持,识时知事,可谓智人。1986年病逝于家中,终年87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