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总部部署,红73师217团为全军入川的先遣部队,负责探路任务。红73师政委张广才派侦察连连长刘子才带领几名侦察员,进入巴山腹地了解敌情,侦察道路,并寻找熟悉地形的当地百姓给部队当向导。刘子才了解到当地有名猎人熊国炳[熊国炳,1898年出生在通江(现四川万源)竹峪乡熊家湾一户贫苦农民家中。10岁时,由于家境贫寒,实在无法养活,熊国炳的父亲将熊国炳过继给焦家坪的同乡熊邦杰为子。熊邦杰无子,以行医为业,家境稍好,夫妇将熊国炳视为己出。过继到家的第二年,便将熊国炳送入当地私塾读书,读了两年私塾后,熊国炳略知文墨,会写字算账。16岁时,由父母做主,熊国炳娶农家女子赵氏为妻,生有两个男孩。熊邦杰夫妇中年去世,当地宗族大户为抢夺熊邦杰地产,将熊国炳一家赶走,熊国炳一家只得回到熊家湾。在老家田无一分,地无一垄,熊国炳靠给人做短工、抬滑竿为生,但再苦再累也无法养家,熊国炳干脆上山打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山高林密,山中野兽出没,熊国炳整日在大山里与野兽为伍,几年下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巴山。
每逢当地赶集,他便将跋山涉水打来的猎物和采摘的山货换点粮食盐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刘子才了解到熊国炳身世后,便以皮货商的名义与熊国炳接触,并亮明身份,让熊国炳借打猎为掩护,往返侦察川陕通道和周边敌情。熊国炳早就听说过共产党与红军,知道国民党官军和土豪劣绅害怕红军,听刘子才这么一讲,立即干脆地表示,红军是为我们穷人的,我愿意为红军带路。并主动向刘子才介绍翻越巴山的路径以及当地的社会民情。刘子才了解清楚情况后,带领熊国炳一起赶回钟家沟,当面向徐向前、陈昌浩以及其他军政首长汇报。首长们对熊国炳谈的情况很满意,请他为红军带路,也鼓励他参加红军。

一、先遣部队入川
1932年12月17日,总部命令红73师217团为全军“开路先锋”。师长王树声给部队做翻越巴山战前动员,他说:“73师的兄弟们,我们马上就要踏上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战胜这个困难。总部首长信任我们,把登山开路的光荣任务交给我们师217团,这是对我们的莫大鼓舞。我们一定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坚决完成首长交给我们的神圣任务!”12月17日凌晨3点钟,217团全体战士开饭,4点钟从钟家沟出发,刘子才、熊国炳为红军翻越雪山的向导。在团长洪美田、团政委闻盛世带领下,向大巴山挺进。先遣团的任务是侦察敌情,勘查标志道路,在每隔10里的地方搭起一个简陋小屋,作为大部队重伤病员休息的地方。217团每名战士们背7斤稻草、3双草鞋,带3天的炒米,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山上爬去。王树声率领217团顶风冒雪,破冰开路,伐木搭棚,走在全军最前面。2000余人第一批开始翻越大巴山,先遣团的战士们砍去峭壁上的灌木丛,刈去榛莽荆棘,开辟出一条羊肠小道。走到半山腰,林木越来越稀疏,再往上走,地面上植被稀少,裸露的岩石上覆盖着一层冰雪。上到三四十里的时候,积雪二三尺厚,阴湾处积雪四五尺厚,狂风呼啸摇撼着大巴山,寒风卷起漫天大雪,劈头盖脸打过来,如同小米粒般细小的雪粒打得人的脸生疼,狂风裹着雪粒往人的嘴里、鼻孔里钻,逼得人喘不过气来。战士们睁不开眼睛,只能眯着眼睛,猫着身子,深一脚浅一脚,一个拉着一个,跌跌撞撞艰难向上移动。上边是又陡又滑的峭壁,下边是深不知底的山涧峡谷,羊肠小道怪石林立,包包坑坑被厚厚的积雪掩盖,稍有不慎就可能跌进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山上空气越来越稀薄,狂暴的逆风夹着冰冷的雪粒使劲地吹打着战士们的面孔。脚下的路陡窄滑溜,战士们每走一步都要费尽力气,滑得搭不住脚的地方就垫些稻草。73师负责政治宣传的同志站在山隘风口处为大家加油鼓劲,高声喊着问答式的鼓励词。一人问:“这山好陡?”一人答道:
“越陡越好走!”又问:“这路好滑?”又答道:“越滑越好爬!”接着又唱了起来:“风雪啸啸叫啊,脚踩冰雪笑哟!口渴含冰糕啊,夜宿铺稻草哟!”“上山又上山啊,左右光绕弯啊!前面笑哈哈啊,山顶看不见啊!”有人还说起了快板:上巴山,到四川,穷人日夜把我们盼。同志们,加油上,风雪路滑不要怕。爬高山,别心慌,只顾朝前莫张望。脚站稳,身朝前,两手时刻要帮忙。天气冷,道路滑,难不倒红军英雄汉…战士们忍着饥饿和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渴了吃一把雪,饿了就吃一把干粮,白天一步一步前进,一米一米攀登。夜幕降临了,战士们在山崖避风处搭起了小窝棚,为伤病员和体弱的同志御风抵寒。身体好一点的就露宿在山石旁、低洼处,就在雪地里以班为单位挤在一起,相互拥抱,用对方的身体取暖,和衣而睡,不少年老体弱者睡着就成了“冰人”。217团班长、共产党员李志林,连续辛苦了一天,当他看到安置伤员的窝棚被风吹坏时,又赶忙拿起铁铲动手修补。夜深了,肆虐的风雪像狂狮怒虎,吼叫嘶鸣,仿佛要把这个黑暗的世界彻底埋葬掉!露宿在外的战士实在冻得不行,就起来跳跃,运动取暖。北风的呼啸声和战士们的“嗷嗷”声交织成一片。很多窝棚都被暴风摧毁了,而李志林修补的小窝棚居然还保留在风雪中。当战士们去喊他时,他再也没有回音,再也没有站起来。暴风雪吞噬了他年轻的生命,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抵御严寒的侵袭,为战友们换来了冬夜的温暖。看着被冻僵的李志林,战士们一个个泣不成声,那些在他修补的窝棚中度过寒夜的伤病员更是悲泪泉涌。那一夜,仅73师特务营就有20余人被冻死在山顶上。战士们掘开坚硬如铁的冻土,掩埋好战友的遗体,默默地向他们告别…英勇的红军战士顶风冒雪,踏险履难,终于翻过被称为天堑的大巴山。
是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翻越冰雪一米多厚的大巴山主脉山梁线,抵达大巴山南麓的两河口,消灭驻扎在两河口的川军田颂尧部一个营,为大部队入川打开通道。
二、主力部队入川
是年12月19日拂晓,大部队接到翻越大巴山的命令。1点钟开饭,2点钟集合,3点钟总部下令部队集合出发。部队集合完毕后,政治部主任张琴秋站在队伍前面举起拳头,对官兵做思想鼓动:“同志们,漫川关我们闯过来了,秦岭我们爬了两次,大巴山(米仓山)也一定能够过去!我们要团结互助,不要让一个战友掉队。大家说能不能做到?”全体红军指战员响亮地回答:
“能!”张琴秋说:“出发!”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谈到张琴秋的政治工作时说:“张琴秋同志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原为73师政治部主任),沿途开展政治宣传工作认真积极,起了很大的作用。”1万余人的红军开始艰难的跋涉。战士们除了身背枪支、弹药和干粮以外,都背着一捆稻草。有些人拄着树棍,有些人裹着被单,有些人披着蓑衣,还有些人在脚上缠着破布、烂棉花,虽然寒冷,但个个精神抖擞。开始时,上山30里还比较好走,风雪不太大,身上也不太冷,同志们披着毯子行军还感到不怎么冷,树林子里的路很明显,天上的星星还能看得见,即使在地势陡峭的路段也能找到人行道。先头部队把沿途的树枝砍掉,在冰坡上凿出台阶,跟平常行军差不多。越往山上走,气候就越恶劣,山上雾气沉沉,树木也看不见了,狂风卷起漫天大雪。徐向前等首长和官兵一样眯着眼睛,猫着身子,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地往前移动。部队走走停停,时断时续,碰到陡峭的冰坡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大雪覆盖着狭窄的小路,人走在上面,一步一滑,部队前进的速度缓慢。有一段沿着山腰细长弯曲的小道,被当地百姓叫作“裤带路”,道宽不过30厘米,一边是壁陡的山崖,没有任何可以攀附的地方,一边是深几百米的山沟。由于冰雪覆盖和人马踩踏,30厘米宽的小道变成光滑如镜的冰带。先头部队在溜滑的冰道上凿出一道道冰梯。为了安全,战士们都降低重心,几乎是蹲在地上向前挪动,用绳索互相牵连,小心翼翼地在冰道上蹒跚前进,但仍不时听到有人和牲口滑下深沟的惨叫声。陈昌浩、徐向前等红四方面军首长与战士一样,在冰雪肆虐的山顶上艰难前行,尽管他们身边有几名警卫员,但每个人仍然跌跌撞撞地摔了不少跤。共产党员和干部总是以身作则,带头替有病或体弱的同志背东西,奋不顾身地站在危险地段抢救帮扶同志。每次碰到陡峭的冰坡,就是张琴秋等政工干部发挥作用的时候,站在最危险的地段上,一边拉着战友一边不断地高呼:“共产党员和干部带头,帮帮伤员和体弱的同志。”战友们彼此鼓励、彼此扶持,艰难前行。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站在山巅的风口打着竹板,唱着顺口溜,脸被冻得青紫,说话都走调:“同志们,加把油。山路陡,要稳走。冰坡滑,要慢爬。上巴山,到四川,穷人日夜把我们盼。不怕苦,不怕难,红军是铁打的英雄汉。”
离山顶不远处是最艰难的地段,上面是又高又陡的峭壁,下面是幽深莫测的山涧,由于过往的人多,雪道已被踩得溜滑,稍有不慎,滑落到山涧中,就会摔得粉身碎骨。此时已近深夜,山上又刮起大风。狂暴的山风吹得人摇摇晃晃,站立不稳,漫天飞舞的雪花打得人睁不开眼睛。战士们仍彼此鼓励,互相搀扶,艰难前行。一路上,有的战士抢着给身体不好的战士或者走不动的战士背枪和背包;有的战士因手冻坏了不能取出干粮吃,战士们也想办法取出些干粮给身体不好的战士吃;还有的战士把走不动的同志背了半里地。
全军爬上山顶后,总部决定就地宿营。宿营地是一块低崖,附近有两间猎人用过的破屋,周围有先遣团用竹子树枝搭好的许多棚子,有的棚子内有一两尺厚的积雪,有的棚子被积雪压塌了。各部按照指定的地点宿营,总部也在雪地里宿营。部队在雪地挖一个雪坑就当作房屋,垫一把稻草就当作床铺,一把炒米一把雪。有的宿营地点起一堆堆篝火,有的分队挖个雪坑,从背包上取下油布铺上稻草就睡。陈昌浩半夜检查部队时看见冻死的战士后,便大声喊道:“全都起来,大家都快活动一下,再睡下去会冻死人的。”要求部队起来蹦一蹦、走一走,靠活动身体御寒。
陈松庭所在班找到一个前面部队用竹子搭的三角形的棚子,但已经被雪压坍了,棚里也灌满了雪。全班立刻收拾起来。陈松庭在棚口点燃把稻草,借着光,战士们刮去棚子里的雪,下面还有一层竹叶垫着。大家又累又冷,却都不肯先睡,都想让别人睡当中。班长劝了好久,叫小家伙睡当中,小战士们一个个倒在竹叶上,背顶着胸、胸偎着背地睡。班长和陈松庭把稻草给战士盖在被单上边,大家拥抱着闭上眼,朦胧中听到风雪声呼啸,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班里一个叫向明阳的小战士被棚里的烟气呛醒,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陈松庭拾了一些竹枝在棚口烧火,给全班战士取暖。向明阳哀求似的对他说:“快睡吧!”
陈松庭回头看看向明阳说:“我再去看看还有什么可以烧的……”向明阳忙坐起来拉住陈松庭坐下,从微弱的火光中,看见他身上敷满了雪,被暖气融化的雪水又结成一块块的冰凌,脸和嘴都冻得乌青,双腿不停地颤抖。向明阳说:“陈同志,你睡我这儿吧!”“不,你年纪小,该睡当中。我就睡外边吧,也好挡挡风。”陈松庭哆嗦着说,硬将向明阳按下睡后,又给全班把被单和稻草盖好,自己睡在棚口。清晨,向明阳醒后见陈松庭还在熟睡,便急忙起来将被单和稻草加盖在陈松庭身上,并默默地说道:“好好睡吧!为了我们,你辛苦了多少个白天、多少个黑夜啊!
多休息一会儿吧!”等到大家都把行装准备好了,向明阳才轻轻地叫了一声:“陈同志,该起床了。”对方没有醒。班长又喊了一声:“陈松庭,该走啦!”对方还是没有醒。向明阳摇晃着陈松庭的身体,可是对方四肢已经僵硬。全班战士流泪好久好久,班长取下陈松庭身边的枪,把他头上的八角帽轻轻地给他戴正。太阳升起后,大部队开始下山。各部队高举着红旗,排着长长的纵队。在悬崖绝壁处,战士们解开绑腿拧成绳子,从岩上放到岩下,一个挨一个拉着绳子往下滑。
途经天池寺,向川北进军,红四方面军4个师经过两天一夜行军,终于战胜“巴山天险”进至通江两河口。
参考资料:
【1】《红四方面军资料选编·川陕时期》,1963年版,第59页。
【2】向明阳《巴山风雪》,原件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3】欧阳敏《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四川人民出版社。
【4】杨永江《红色通江》,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