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瓦室镇夏家村现存的古建筑
通江县瓦室镇夏家村现存的古建筑

一、地址

夏家村位于通江县瓦室镇西北边,米仓山东南段中部南教城东面。居北纬 3203’,东经 107°32’。东南抵滑石盘,接大通江河(宕江)瓦室铺段右岸的塔子村,以夏家沟为界;西连南教城,与兴隆镇五狮村毗邻;北靠原长胜乡笔架村,西北至坝子垭水库;东邻昆仑村,以桥沟湾和洗澡溪为界。距县城 26 千米,与毛浴古镇相距 10 千米。

二、历史沿革

据《清·道光县志》记载:“县东楼浴溪至空山坝为南山里十甲”。楼浴溪位于夏家沟与大通江河交汇处,以此代指其相连区域。因此,清代道光至清末民初,夏家沟隶属南山里十甲的第一甲。

民国前期,县以下新定自治区域,行“一城八乡制”,乡以下沿用清末甲牌制。夏家沟隶属毛浴乡管辖,仍沿用清末甲牌制。

民国十五年 (1926) 后,全县划为四路十二区。夏家沟划归东路一区,属瓦室区管辖。延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建立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时期为止。

三、名字来历

明末清初,崇祯十一年 (1638) 戊寅年孟冬月的一天,有一位姓夏的仙灵,手摇拂尘,云游四方,来到南教城东侧。他的一双慧眼相中了这一方水土,“依山傍水”,“抱阳负阴”,是一块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于是,他就在这里选址建房,定居下来,将其住地命名为“夏家沟”。庇荫耕读传家的家学福泽,历经几代人的不懈拼搏,夏姓家族后裔家兴业旺、势冲斗牛,竟然逐渐发展成了名噪夏家沟的一方霸主。正当夏氏家族弹冠相庆之时,晚于夏氏来此定居的徐姓家族正一天天悄然地兴盛起来,并且不时以争夺山林土地纠纷而对夏姓大打出手。夏、徐两姓势同水火,矛盾日趋激化,械斗此伏彼起。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清政府派遣各路大军追剿,所到之处,大肆屠杀,血腥镇压,夏、徐两大家族相继被灭绝于战乱之中。自那以后,“夏家沟”名字虽沿袭至今,而夏、徐两姓却在这方土地上销声匿迹了。

四、历史遗迹

(一)古建筑

夏家村现有古院落 16 个,其中一社 3 个,二社 3 个,三社 2 个,四、五、六、七社各 2 个。这些古院落修建于明末清初的有四个。

其中最为壮观的是雷家岭院落,南北朝向,集中分布;穿斗结构,青瓦屋面;板壁装饰,方格门窗;建筑屋顶两面坡,堂门浮雕金钱艾叶;木石雕刻,玲珑剔透,纹饰精美,典雅古朴。堂屋的两块牌匾,代相呵护,保留至今。“德邵年高”“成均伟望”的 8 个鎏金大字,清晰可辨。厅堂前的古井,相向矗立的两株黄梁树和周围的桅杆墩、武童生练武石器,既奏出了院落的流香古韵,又昭示了古院落的沧海桑田;

罗家坎院落房梁上有一匹刻宇青瓦,其字可证是康熙四十二年 (1703) 修建,距今已有 320 年。堂屋修建时匠心独运的倾斜特点;

罗家坎院瓦片文字内容:康熙四式年四月十五日。匠人:赵天禄、张正美。主人:罗得禄、罗得寿、罗得智。
罗家坎院瓦片文字内容:康熙四式年四月十五日。匠人:赵天禄、张正美。主人:罗得禄、罗得寿、罗得智。

程家大院子的古柱头、柱石;张家老房子的神柱、神台、匾牌等古物件,至今历历在目,它们都见证了夏家古村落的沧海桑田。

(二)祠堂

以雷家岭为中心,有一社的刘氏祠堂,二社的雷氏祠堂,五社的张氏、罗氏祠堂。

罗氏祠堂上的牌匾
罗氏祠堂上的牌匾
刘氏祠堂、雷氏祠堂等的牌匾
刘氏祠堂、雷氏祠堂等的牌匾

(三)古墓葬

村里有古墓葬群 4 处,分布在柏林坪、张家老屋里、韩村和马槽坪,即今天的二、五、六社。这些古墓古碑都建于明末清初,树木合抱清冢,石碑肃立墓前,松柏森森,草丛芊芊,石狮石人,美不胜收;雕花鏨宇,惟妙惟肖。

通江县瓦室镇夏家村现存的古洞和古井
通江县瓦室镇夏家村现存的古洞和古井

(四)古井

村内有古井 5 口。雷家岭古井建于宋代,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寒冬时节,井里常有雾气冒出。

(五)古洞

两个大型古山洞:在张家岩崖壁上,四周灌木拱卫,草丛蓊郁,两相对视,相映成趣。

夏家村的古建筑群、古墓葬群等文物古迹,正是清代初期大规模的移民入川,引起了巴蜀文化多方面流变的有力见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