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苟大明(1897—1954),号杨生。建国前住通江九浴溪秦家沟,建国后在瓦室镇夏家沟苟宴如家指媳抱男。
因家境贫寒,苟大明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便从小跟人学裁缝。他心灵手巧,说话风趣,人称“趣人儿”。
青年时期,苟大明想闯荡一番,便借钱出外做生意,但东游西荡,谋不到职业,便在成都拜一位姓张的口技艺人学艺。那时人们把口技叫“杂话”,表演口技叫“说杂话儿”。他边学口技,边学音乐,吹、拉、弹、唱皆会。后来回通江,还是以做衣服为业,同时利用农村红白喜事、降神跳坛的机会,表演口技,以为娱乐。
他表演的口技,内容广泛,有古戏,也有新编故事。如《赵子龙保幼主》《杀狗警妻》《天仙送子》《五世同堂》《大团年》《婆媳不和》《苟老爷大宴宾客》《三溪口龙王遭水淹》等皆古戏,《陈保长拉壮丁》为新编故事。
有时还即兴发挥,临时编演节目。
他的口技表演技艺较高,不仅能表演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男女老幼的多种声调和个性来,还能表演出各种性畜和鸟兽的声音。随地作舞台,道具也简单,如像表演《婆媳不知》,表演者在堂屋里,听众在门外,大门上挂一条毯子作幕布,道具只要一条凳子、一个击木。表演开始,把节目一报,只听得屋内,婆婆叫媳妇煮饭,媳妇顶嘴,婆婆骂媳妇,媳妇也骂婆婆,一直骂到分家。分家不平,打起架来,公公打婆婆,儿子打媳妇。么儿子拉开老两口,孙儿、孙女拉小两口。人喊、猪叫、牛昂,屋子里乱成一锅粥。忽然几声狗咬,小孙子喊:“外爷来了。”原来是老亲家上门,屋里吵闹声,才平息下来…《婆媳不和》把一个不团结的家庭表现得淋滴尽致。表演结束,听众往往把附近一些不团结的家庭联系起来加以评论,说婆婆像某某、媳妇像某某,满足人们爱听家长里短的需求。《五世同堂》是表现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人物更多,场面也更大。这一节目,体现了一大家人互敬互爱,有说有笑,欢天喜地。这个节目的“和”跟前一节目的“不和”,恰成对照,听众无不佩服安排节目的精当。
苟的口技表演在通江县城比较有名,县川剧团常常请他上台演出。一到这时,戏场观众便会猛增。他在剧团表演时,自已报节目,当幕布一拉开,他便出来亮相,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幕布一落,表演开始,全场观众全神贯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情绪也很受感染,为了不使人怀疑他弄虚作假,在一个节目结束前,会将幕布拉开,让听众细看场地,最后才幕落剧终。
《陈保长拉壮丁》反映了一个凶恶的国民党保长拉丁科索、强占民妻的罪恶行径。他的表演引起了附近的保长陈兴德不满,把他抓去,强令他当众认错。他说:“我表演的是‘禾旁程’的程保长,不是‘包东陈’的陈保长,如果你硬要认为是你,那就把姓改了吧。”苟善于言辞,以音同宇不同的道理,驳得陈保长无言对答,只好不了了之。
苟大明的吹奏技艺高,随便摘一片树叶就可以吹出各种声音和曲调来。
在山坡上他装成小伙子吹唱,大姑娘往往跑来偷听;装成大姑娘吹唱,小伙子往往和唱起来。因此当地群众很喜欢他,特别是小青年,一有空闲就要缠住他,要求他表演节目。
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一生的处境却不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无妻无子,穷困潦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有了家室,但不幸去世。至今人们谈起他,还感叹不已,说:“趣人儿可悲。”(赵明智等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