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蕃受诬陷入狱,长子钟壁决心为父鸣冤,营救父亲出苦海。
怎样营救?李钟壁决定去找父亲原来的朋友支持。可是找了一段时间,没有着落。父亲原来的朋友,有的虽见义勇为,但身份低微,面对他父亲身陷的大案,实在是无能为力;有的虽官高位显,可以助一点力,但这时退避三舍,早已不愿牵扯上关系。李钟壁见这条路行不通,决定只身上京,另寻门路。
李钟壁一人来到京都,听人说有个叫刘棠溪的给事官,是个好人,肯为人鸣不平。他就写了一份《上刘棠溪给事书》,本想通过刘棠溪启奏康熙皇帝,但他在京城举目无亲,哪有门路结交刘棠溪?后来他又听说臣民有了大的冤屈,可以去击登闻鼓,这登闻鼓一击,直接可惊动皇帝,那时再看皇帝如何处置。
他觉得击登闻鼓是个捷径,便来到宫廷门外击鼓鸣冤。什么叫登闻鼓?古时最高统治者为表示愿意听取臣民谏议和臣民申诉冤情,特在宫廷门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上闻,这鼓就叫登闻鼓。说虽是这样说,可登闻鼓是不好击的,一是不容易击成,二是击了,轻则关监,重则杀头。李钟壁救父心切,冒死也要去试一试。李钟壁来到紫禁城外,见这里戒备森严,一般人根本不可能靠近,还离门口数十步远就被赶开了。他一连来这里十余天都是如此。这天,他又来这里,见无路可寻,觉得白跑一趟京城,什么也未办到,心里非常难过,就坐在那里痛哭。正巧一位大官路过,原来这大官是通政司副使。通政司,是专管朝廷内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类事务的。李钟壁见这官员询问,就简要地说了几句冤情,然后把《上刘棠溪给事书》交与那官。原来这通政司副使也姓刘,与刘棠溪要好。刘副使接过来看了一遍,他觉得这份“上书”写得很好,文字简洁流畅,辩理深透有力,便问是谁写的。李说是他自己写的,刘副使把钟壁打量了一下,见他文静俊秀、气派不凡,便要他到宫内细谈。
李钟壁到了宫廷里面,将他父亲受诬的情况及他调查了解的情况详细地向副使描述了一遍,刘副使觉得这案子确实有冤,但他又说:“这案乃御笔亲批,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要能昭雪很难啊!”后来他只答应将此信交给刘棠溪,别的事表示办不到。
李钟壁在出宫的路上,见到登闻鼓,几大步跨过去,敲响了大鼓。这登闻鼓是专门有人看护的,他才将鼓击响,就被抓了起来。不问青红皂白,就被推进了监狱。这下可惹了大祸,且不说李钟壁遭受重刑拷打,就连朝廷内也追查起是什么人把一个陌生人带进宫内的。
刘副通政使见追查,知道事情已弄复杂,他既懂得官内规定,又知道案情确实有冤,就干脆顶着。在康熙面前,力陈“击登闻鼓有罪”,又直陈其父李蕃的案情。刘棠溪也直呈其“上书”,在一旁助了一臂之力,就这样才化险为夷。后来,康熙下旨复查了此案,李钟壁在狱中受尽了严刑拷打,但他冒死救父的孝心感动了狱吏,狱吏也颇动了几分恻隐之心。
后来刘副通使见此事已平,才将李钟壁放了出去,临别时,他正告李钟壁,以后做事不能莽撞,宜三思而行,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