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钟壁八至十一岁在通江县涪阳举人屈乾奄先生门下读书,十二岁随父李蕃在山东黄县就读。以后,不管为父为家劳苦奔波,还是为官在任公务繁忙,他总是以书为伴,好学不倦。

他读书非常努力,每读一书必上千遍,他在家乡读书时,把书读完了,就借书读。借书要还,他就边读边誊写。通过誊写觉得誊书好处很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誊书的习惯。在山东黄县读书时,先生叫王源水,很有学问,人称“理学醇儒”,李钟壁借此机会潜心攻读,但还是对所读的书进行誊写。王先生以为他买不起书,就将自己的书拿给他读。可他还是在誊抄。王先生感到奇怪,就说:“这些书,你读吧,你若喜欢,我就送你,免得你整天抄写。”他说:“抄写是我的习惯,抄书有很多好处,一是通过誊抄可以加深记忆,二是通过誊抄可以加深理解”王先生听了他的一番想法,很受感动,觉得这个青年并不像其他官家子弟成天嬉戏贪玩,他既不仗势,也不多言,整天专心苦读,每读一书,力求学懂记牢。不久,王先生便托人提亲,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于他。

李钟壁二十二岁,父亲李蕃突因一冤案被打入天牢,他不得不辍学救父。他对父亲很了解,认为父亲是个好人,便决心营救,但又从不感情用事。父亲究竟有没有罪?被打入天牢的原因何在?他都细心调查,而且还在邻县及府上进行了解,就在这祸事临门、救父心切的情况下,他仍不放弃读书。他把书背上,一有空就读书。有一天,他来到福山县了解情况,长途跋涉,肚子很饿,他走进一家饭馆吃饭,听老板娘说:“饭还没好,要等一下。”他就取出书来看,正看得起劲,老板娘端来饭菜放在他面前,他全然没有发觉,还是继续读书。等老板娘转了几圈回来,看饭菜未动,便说:“你这客官才怪,饭还没熟,你就饿得很,饭端来你又不吃,是饭菜不好吗?”这时,他才被提醒,解释说:“我这个人一有书看,就不饿了。”

李钟壁为营救父亲奔走了三四年,可父亲的冤案仍未昭雪。这时,他家里穷得连房子都没有,他为长占大,房要他盖田靠他耕,但他读书从未中断。他想:要改变家庭困境,必须自己有功名才行。这时他除了生产外,稍一有空就钻进附近的岩洞里读书。他还在洞门上写道:“谢绝会见亲友。”有一天,他的夫人王氏给他送饭去,他在里面也不出来,王氏在门口站了很久,一再示意他才走出来。王氏说:“我等了这半天,难道你没看见?”他说:“你看,我这里明明写着‘谢绝会见亲友’嘛!”王氏半责怪半开玩笑地说:“你整天读书,难道就不想要后人吗?”他说:“我一生只爱书。”说完,提上夫人送来的东西又进洞去了。

李钟壁由于刻苦攻读,三十岁那年就考中了举人,一生显赫,著述甚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