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毛浴镇全景图
旧时毛浴镇全景图

民国时期,毛浴镇只有小手工业,主要有:粉坊、织布坊、染坊、扎花坊、织袜子毛巾、榨油、机、毛笔业、挂面业、香醋业、航运业。

1、粉坊

先是镇对面张家沟的粉坊牵头(1920—1949),逐渐发展到四十多家。开初由广纳人陈大邦来毛典房开办,后传艺给李清秀、李云彩,由此通及大遍。他的缸水过硬,不论三伏、三九,打炊的大小和用力轻重等技能,打出的粉条,色白如彐,条细如丝,煮而不绒,韧而不断,豆渣喂猪,膘率速增,湘水做肥,其功效可比尿素。当时流传着“豌豆粉,刚够本,喂猪积肥好得很,粮食年年打个滚”。

2、织布坊

毛浴本地织土布的有莫、黄、张几家老机房。民国后期营山布商,陈贵三,习泽益等十多户携家来毛石门(今街道一组)定居,买棉弹花,女纺男织,每人每日可织四支八尺长的土布八匹,有的还到营山贩运窄布,成批转销,解决非产棉区农民穿衣问题,基本解决。

3、染坊

随着土布纺织的兴起,染坊亦应运而生。镇上有袁大义、赵家富、饶文松等四家,购买蓝子土靛,在木制染缸里浸染。其作法是先将土布放酸缸泡透,待纤维湿化后再放入染缸,经过昼夜,通过水滚人脚碾,晾干再浸靛缸,反复数次,或青或蓝,自不褪色,镇人颇为乐用,有“穿不腿色的老蓝布”的说法。

4、扎花坊

民国末期,毛浴曾一度时期普种棉花。先是土织布机,质劣率低,渐由新式扎花机取代,但机子少,供不应求。鉴于此种情况,五金工人杨迪德到陕西洋县买回扎花机一台,照样仿造,其速度和效果,不低于原产品。一时饶文牵、李思泰等相继在镇的两岸,安装扎花机多台基本满足了棉农的需要。

5、织袜子、毛巾

石门子余代福到重庆买回织袜机和织毛巾机各一台,用本地织的棉线织成大小型袜子和长短毛巾,进行加工渲染,既价廉,又结实,农村人家,争相购买,使零售批发产销均利。

6、榨油机

毛浴沿河两岸历开榨油坊的,前有李品寿、吴尧、李安伦,后有余华栋等,其榨是由绞榨改为撞榨,把菜籽或桐籽炒熟揭烂再蒸,然后踩枯上榨,用挤压功能可得出油率百分之三十。一面用掉换方式面向农民,一面收买油菜或桐籽给号商整批出售,生意红红火火。

7、毛笔业

余代福于民国后期去达县笔铺学艺返家后,在石门经营笔业。制笔原料有羊毛、鸡毛、兔毛、鼠须等均从湖北、安徽等省购回,用火麻作袜,牛髎松香作焊,生产出各种大小毛笔,质量好,价钱适当,当地人最喜不过。

8、纸厂

1940年冬,活动在通江的中共地下党员肖中鼎、郝谦、伍级生等,为培养革命力量于石门子兴办纸厂,1942年春因党内出现叛徒,被迫停办。该红旗纸厂乃至国营通江县造纸厂的前身。

9、挂面业

毛浴镇上的手工挂面,一向就有四、五家,但技艺守旧,不求进取。1935年后有渠县人贾方芝贩盐来毛浴,看到这些面头短条粗,色暗易绒,由于他本人是一位行家,便改行在镇上开办挂面业。其制作的工艺流程,确属一种绝活,他是隔夜发面汗,用炊粉做挂面,调水适度,操和熟练,所挂出的面条,色泽皎洁,发泡空心,煮不浑汤,入口细腻,家家户户,无不上门购买,人称贾盐客的手工挂面,可与中江挂面媲美,至今街人还想品偿。

10、香醋业

民国前期,余仕兴到三汇醋坊,参师学艺,经潜心苦练学成回家,自开醋坊。由于工艺合理,配料恰当,并在原有工艺上创新,酿出的醋,色鲜汁浓,酸度适中,吃起来既有三汇香醋回甜爽口的美味,又有保守陈醋不变质和不生花的特点,凡来毛浴的商旅无不购回几壶瓦醋为馈赠品用,权威人士结论:毛浴醋“祖传配料,味道醇香,久不生花,经济价廉”可成批生产。

11、航运业

毛浴镇扼水陆交通要道,历来水上航运和陆上搬运是紧密结合,互为保存的。沿岸有双滩郭姓,观音岩苟姓,高石梯李姓,渡口上的饶、徐、邱姓,石门子余、马姓,镇上的闫、王姓等四十多家,世代经营小艇短航业,如打懒载,推坨水。一遇逢场或闲场天,三三两面彼往此来,上至石门子,下划到龙滩或观音岩,颇给行旅方便。有了短航的装载和起卸,自然陆运便应运而生,镇上居民沿河两岸的闲散劳力,一遇运输繁忙之际,便来码头寻觅主雇。忙于运盐巴、百货、桐、茶、耳、倍及山货药材和带有季节性的集散,出现一片繁忙与兴旺的景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