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废守备道制,省署出卖毛浴镇营地,包括较场、衙署以及街道时,有留省绅士郑天碧欲买,后被镇民熊笃云、饶光三、李翼如及冯文炳等获息,乃协同商人集银五百两赎为私有。
因外籍商落户好多,切至建国前止,从不同时期来自三个省十七个县为有124户,其中工商业73户(含手工业26户),群运14户,短航11户及纯居民26户。他们世居在这三面临水一面环山的集镇上,无土地耕种,自然是商贩和小手工业者。
毛浴镇自清以来,一直以农历二、五、八为逢场期,有正街、小街各一条,呈具尺状。上城门外是专卖粮食的斗市,来自园池河上游今至诚辖区的唱歌、洪山塘及药铺岭一带卖粮的甚多,附近农村的也不少。尤逢场天斗市拥挤,口袋、背篼挨次排放半条街。木柴市分放衙门两头。油摊列大、小街叉口。盐摊、肉案、布摊等错列正街两面。山货、杂货、药材、蔬菜穿插于市中心。
中药铺、纸合铺、糕点铺是街民自营座铺。酒馆、面馆、炒菜馆、麻将馆以及土烟馆分设在上、中、下三段街内住家。蒸馍摊沿街摆起,任人选购。三米两家茶馆分设街内两端,为过往客商提供休闲、解渴、聊天、洽谈生意的舒适场所。
镇上有个土店,专住棉花客和山货客。三元栈专住盐商。搞斗载的粮商号客,在镇上租民房用围席囤积。猪牛市设在小河对岸的皂角树咀上,它集聚着纵横二十华里以上的猪只、牛羊在此出售。最旺盛的春汛时期,河道上下运载船只,在镇上水码头卸货、装货。朝俸在镇的上游林区采购的木材,要撵水到毛浴河面扎筏。上至红石盘,下至高石梯,只见木料满河,帆船彼岸。就木材的筏子桡工云集在毛浴大河面的不下千把人,水上木船运输工人常驻有六百人左右。一到伏夏酷暑,镇后浓荫蔽的大红果树下和张爷庙咀上枝叶参天的皂角树下,只见三三两两的外地商旅避暑纳凉,互通行情。四十年代,由于民国政府货币贬值,物价波动,捐税频繁,民不聊生,烟馆一个接一个,赌场到处可见,一个繁荣商场,几形奔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