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罗克钦(通过AI模拟)
名医罗克钦(通过AI模拟)

罗克钦,字敬堂,通江县诺江镇何家村人,出生于清光绪初,人称长者。幼读书有年,以弟兄多而分居早,遂辍学务农,先生历重农业,内外经营,不数半年而成殷实之家。

先生从事医学,鉴于小孩之痘症起。因当时旧社会医术落后,凡与小孩种痘是将药物研细,浸入管中,用口吹入小孩鼻孔内,这种方法称之为吹苗。这种方法,既蛮干又危险,最会引起痘毒冲动表里,出得满身满脸都是,毒重的出成大麻子,若是出成焦黑那就无治。之后,外地传来一种放牛痘的技术,比较稳当少有坏症。但通江地居偏僻,尚少传其术者,听说保宁仁济医院在售苗传技,先生便不辞路远山遥,在各方面以充分的准备前往仁济医院请求专学种痘。经医院又转介绍给一位陈医师,收他为徒。陈医师问明先生只专学种痘这一独技的要求后,当即厉声严词地说:光学种痘,我不敢教你,因为种痘就是给小儿栽病,而在种痘后,小儿一定发烧发热,最易感冒风寒,你只学种痘与小儿栽病,不学看病与小儿治病,病一发现怎么办?不就成了大问题?人命重大,不是拿来与一般人试手的,我不敢教你,你回去吧。

先生见此情况,即率尔而请日:种痘看病我同时一起学先生一边说,一边就取出所带的礼物摆在桌上,四揖四头向陈医师拜师。桌上摆了些什么呢?猪肉火腿一只腊肉一方,黑耳一包茶叶一包,最特色银耳一包。所谓瞎子见钱眼开,陈医师见了银耳,打开一看,喜得眉笑口开赞赏不已。那夜就留先生在他家歇宿,次日带先生到七里坝锦屏山一带去种痘。陈医师于每次动手种痘时,先把割口的部位施刀的方法对苗的技术,详细的与先生说明和指拨一逼。当然种痘这个技术近在眼前,并不是什么秘密而是先生心思灵敏,一见已懂得底蕴。三天后先生就动手种,陈医师只站在其旁观察,到第四天陈医师看都不看,就完全交给先生操作。

先生在阆中住了两月后,才束装返梓,临走时陈医师给先生取了两本脉诀,另外取了一本珍珠襄和一本寿世保元,并郑重地嘱咐:脉诀要读熟后还要将保元首卷上的五运六气和伤寒总论读得横流倒背,于来年三月初即上保宁来拨脉。第二年的春天,何家场地区的小儿全是先生种的痘。至此,县境牛痘的推行,由先生首创其术,入门投教者不下数十人。先生趁季节种痘毕,就到保宁谒见陈医师,陈医师见先生言行不苟,诚朴可嘉,遂愿意与先生一同来通治病传艺。陈医师到通因治毛浴镇李四老爷之吐血病和通江县财主邓邦裕之泣血病而驰名,敦请治病者络绎不绝,名闻遐迩,通江成为他的一个医疗别墅时而住通返阆,师徒同趋一路,凡他生平所得的经方、验方、临床秘术,都完全地传授与先生,陈医师为了使先生内外兼备又转求保宁著名的外科医师袁琸如传先生以外科手术。

先生生活俭朴,医农兼重,夜则苦研医经,日则勤力农事随时在田间劳动,有人请他治病,涤清泥脚穿起草履就走。临床把病者的脉一诊毕,处方一开随即又走了,少在病者家吃过饮食。若到比较远的地方看病,病者家吃什么他吃什么,决不许稍以特殊对待,否则什么都不吃起身奔驰而去,再挽难留。与一般人看病在诊费上从不争多论少,若是困难的穷人不但不收诊费反倒给他拿钱捡药。旧社会的何家场只一家药室当场期才开业洽场多在家,遇有急病的必下到通江上往草池去捡药,那时的伤寒病的特多,药不投时病莫能治,贻误匪浅。

先生感见及此,即在家内开一药室,同是那样,贫者看病吃药都不收钱,为解决临时性感冒或疮痒疥癣等之疾,平时制好膏丹丸散,因病投之,以收速效。

先生医治小儿擅长推拿之法,凡伤风感寒用姜水一勺,煨姜两片和分葱少许,按关节部位推之拿之便愈,若遇小儿惊风发现,按关节部位针之灸之即痊。

九浴溪有一李姓人士右手被跌,腕上骨脱臼,手肝反于后面,请先生医治。先生叫来者先回,就说没有医生,我到你家莫说我是医生。来请先生的人回家就以所谈告与病者。先生一走到他家便装一个买牛的找火吃烟,坐在病者身边,病者呻吟不止看都不看先生一眼。先生猛然伸手把病者手拿着,使劲地向前一扭,只听得响了一声,骨节反过来了,随即大声地吼道,我不是买牛的,是来给你医反手的,快把我袋内的麻绳取出来上夹板,病者只叫唤了一声夹板上后敷上膏药,七天就好了。

通江县县长王蜀屏患肾火凝结小便不通,县医治疗无效,派警来请先生,先生仍不改生平本色,登起草鞋直冲县衙,把咏一番用以倒垡法治之,于三小时后脐间碌碌作响又鼓又胀,涨到极点时,则嗖的一声,小便泻出两尺高直从他爱人头顶失出,王县长惊奇赞叹不已。随又处了一方连服两剂痊愈。县长以“人济长春”嵌金匾一道竖于门楹。

县境东路双羊塬赵尧生下颚脱落上下唇失掉吻合,没法吃没法喝没法说,不远百里而来请先生医治。先生临床一看,病家便问需用何物,先生随答,只炒一碗干胡豆足矣。病家认为是在开玩笑说讥讽之词,先生郑重地说,可急速准备好不是开玩笑,一定要炒胡才行。病家即炒好胡豆递与先生。先生用左右手指掐入病者的腮内揉搓三下,往上一端上下齿碰得呵的一声,随即拈了几颗胡豆放在病者的口里,叫他大嚼果然上下两颚吻合了一点也不痛。按先生之医,能做到着手成春,主要是诊病认真,凡每诊一脉必三环九转,不摸清底细查出原委不轻易下药。“书熟理明,心细见到”,是他坚持施治的一定原则。

先生在有利于人之盛举,犹乐为之。后山阴龙山脊,是兴隆和涪阳一带居民赶城必经之要道,惟路险羊肠岩危虎背,荆棘当途草莽丛生,行人不堪其苦。先生于每年必出资出捐米,顾工菠除整修一次,大有坦荡仰夫王道之平。

先生一生以医活人有仁术之风,以义处事有忠厚之道,善言善行有口皆碑,享年八十一岁,膝下三子长次均务农,季子成祥暨孙明宽仍继承先志,艺精岐黄,大有后先辉映,杏林春暖之盛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