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国通江县志稿》,汪公桥在治南澌滩河半里许,地当东溪,入澌滩河之口,为巴渠交通之要道。清光绪已酉,职员汪清洪独力建修。
一、《汪公福田修桥碑记》原文
蜀道之难,今古同叹。勿论鳥道蚕丛,崎岖难越,间或溪谷深阻,水一暴涨,行者望洋裹足,徒唤奈何,不有桥焉,其奚以济。顾桥之难也,有力者坐拥厚赀,熟视若无睹,一二仁人君子,虽有济人利物之心,又苦于力之不足,致使目前缺陷,弥补无人,良可瞩也,此汪公福田,所为慨捐数百緍,独力建桥于东溪之口也。溪自邱堡迤逦而来,至是入大河,势渐低而流亦渐涸,每遇春潮泛滥,秋雨绵延,溪流猝发,河水横溢,两岸隔绝,欲飞而渡也得乎。公家是溪有年矣,溪之上有桥焉,为郑母橘,独溪口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之要道,无桥以便往来,亦一恨事也,爰目击心侧,欲踵郑母盛轨,而力未速者二十年。去秋,公自念齿逾六旬,渐就衰老,顾此中流砥柱,既不能诿诸异人,加以景迫桑榆,又不能俟诸异日,因与夫人杯酒相商,咨嗟欺息,冀偿夙愿,夫人亦欣然出橐中余积以赞成之,遂乃规度形势,鸠工辇石,躬自督率,夫人时以酒肉相稿劳,工善役勤,晨夕展力不稍懈,计自戊申十月起,越已酉三月而桥成。
桥共三硐,高二丈四尺,濶五尺,长六丈五尺,向之临流病涉者,一转瞬而庆安澜,歌士如砥焉,其功德岂浅鲜哉。且夫奠鳌柱于横流,非一手足之力也,驾鼍梁于断港,非一旦夕之事也,曩尝游京师,历燕、赵、晋、豫,见夫康衢孔道,车马幅辏之区,橘之大者,何可以尺寸计,而当其创造之始,要皆合众人之力,与夫数十百家之财,迁延岁月,疲极人工而后成。求如公之独捐私囊,尅期藏事,推一己之财,而使千万人受其利,竭数月之力,而使千万世亨其成,可多观哉。矧公懂中资食用所余,固亦无几,彼豪宗巨室,其赀财之雄且有十倍于公者,而或一善不作,徒饱后人淫渔之费,间或出嬴余以襄善举,而吝辙形于色者,比比皆是也。以公较之,其贤不肖,相去何原哉!
或者谓公之建此桥也,伟矣壮矣。而桥必有名,人之称斯桥也,其谓之何,余曰,公以独力而成此桥,请即以汪公名之,伸与郑母并传可乎?或曰公不求名,以此名桥是彰之也。余曰不然,古有白公渠、谢公墩,皆以其人系之,示不忘所自耳。斯桥既成,吾知千百年后之经过其上者,问谁实剏之,证实成之,佥曰微公之力不及此,是桥不朽,而公亦与之不朽矣。虽欲自讳其名,庸可得乎,余以同里并世谊,喜斯桥之落成,姑为志其缘起如此。若夫虹腰低抱,雁齿横排,名阳流水,谱作画图,残月晓风,添为诗料,胜槩当前,知必墨客骚人,相赏于靡尽者。又况公之令郎,前程万里,他日驷归来增光闾里,窃愿遥飞一琖为斯桥贺也。
(清.李炳春)
二、《汪公福田修桥碑记》白话文翻译
蜀道的艰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都感到非常惋惜。先不说那些像鸟飞过的狭窄小道和像蚕丝一样密集的复杂地形,它们崎岖难行,难以越过。有时候还有深不见底的溪谷阻挡去路,一旦溪水暴涨,行人就只能望洋兴叹,束手无策。如果没有桥梁,人们又怎么能够渡过呢?但是建造桥梁的难度也很大,有财力的人却视而不见,只有少数仁人君子,虽然有造福他人的心,但又苦于力量不足,导致目前的缺陷无人弥补,这实在是令人瞩目的情况。因此,汪公福田慷慨捐资数百缗,独自在东溪河口修建了一座桥。
溪水从邱堡蜿蜒流来,到这里汇入大河,地势逐渐降低,水流也逐渐减少。每当春潮泛滥,秋雨连绵,溪水突然暴涨,河水泛滥,两岸交通隔绝,想要飞过去也不可能。汪公家族在这条溪边生活了很多年,溪上有一座桥,是郑母橘桥,唯独溪口是上下往来的要道,没有桥梁方便通行,这也是一件遗憾的事。因此,汪公一直想要追随郑母的善行,但由于力量不足,这个愿望搁置了二十年。
去年秋天,汪公自感年过六旬,日渐衰老,考虑到这座桥的中流砥柱,既然不能推诿给别人,加上时间紧迫,也不能再拖延,于是和夫人商量,希望能够实现这个夙愿。夫人也欣然拿出积蓄来支持这件事。于是开始规划桥梁的建造,召集工匠,搬运石料,亲自监督,夫人不时用酒肉慰劳工人。工人们勤奋努力,日夜不停地工作,从戊申年十月开始,到已酉年三月,桥梁终于建成。
这座桥有三个桥洞,高二十四尺,宽五尺,长六十五尺。之前那些因水流而难以渡河的人,现在可以一转眼就安全过河,如同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这座桥的功德是多么的伟大啊。而且,要在激流中建立桥墩,不是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要在断流的河上建造桥梁,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以前我曾游历京师,经过燕、赵、晋、豫等地,看到那些交通要道上的大桥,它们的规模之大,无法用尺寸来衡量。而这些桥的建设,都是集合了众人的力量和数十甚至数百家财富,经过长时间的辛勤劳动才建成的。像汪公这样独自捐资,按时完成工程,用自己的财富让千万人受益,用几个月的努力让千秋万世享受成果,这是多么少见的事情啊。而且汪公虽然财力有限,那些豪富之家,财富比汪公多十倍,却不愿意做一件善事,只是让后人挥霍,偶尔捐出一点余钱也是吝啬不舍。与汪公相比,他们的贤与不肖,差距有多大啊!
有人问这座桥的名字,既然是汪公独自出资建造的,是否可以以汪公的名字来命名,让它和郑母桥一起流传。有人说汪公不求名声,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在彰显他的名声。但我认为不然,古有白公渠、谢公墩,都是以人名来命名的,以示不忘其来源。这座桥建成之后,我相信千百年后经过这里的人,问起是谁创建的,是谁完成的,都会说没有汪公的力量是做不到的。这座桥将永垂不朽,汪公的名字也将与之同存。即使汪公想要隐藏自己的名字,又怎么可能呢?我作为同乡和世交,为这座桥的落成感到高兴,特此记录其缘起。至于桥的美丽景色,如彩虹般弯曲,如雁阵般排列,流水潺潺,如画如诗,这些都是文人墨客们欣赏不尽的。再加上汪公的子孙前途无量,他日荣耀归来,为乡里增光,我也愿意远远地举杯为这座桥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