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大河镇太平山村
南江县大河镇太平山村

太平山太平府位于南江县大河镇太平山已毁遗址位于村委会两百米处左右,在本世纪初,有善人在原址上逐步修复重建。

太平府,古刹也,建于前明正德四年,万历癸酉重培。九级栋梁巍焕,金碧交辉,庙貌庄严,甲于閤邑。逮献贼扰蜀,一至而栋折榱崩;再至而土溃瓦解;三至而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嗟乎!人之云:“亡庙亦告灾,天实为之,于神乎何尤?”越道光初,南之先君子往来南城,路出于兹,见石像摧残,支体缺略,心辄悯之。麦秀黍离,古今同慨。光绪癸未,南主讲公山书院经过其处,里人惊告庙之故址,夜分时火光烛天,远望则明,近寻即灭。南心异之,慨然曰:“火非他神,地之旺也。果有灵乎?请倡首立庙祀之。”乃以告同学张公清和,谋及邻里,而诸公乐善好施,皆大欢喜。就其与本山连属者,多延首事,约计募化数百余金。相其旧址,鸠工庇(应作“庀”)材,木石兼营,阅数月而成功。告首立正殿,以三教圣人为主。左像文昌,右像武圣,并迎古刹诸神灵,总列木主于正位之中。后壁退阔数武,遗像凭依两庑,添设小房祈求宽裕,几净窗明,便于学舍则课读者升堂入室,异日之成就后学正未艾也。是役也,督造者坚多心,监修者坚多节,总领则不避怨劳,经工则勤于作息。以及远迩好善之士,按日筹赀始终不倦。南仅题其大要,勷厥成功,惟心地光明,神人共鉴耳。

甲申九月,忏殿突十二日正梁太极之旁,降生灵芝十八朵,至十九日圆足似菌而长,五色鲜明,其夜有光。嘻!此瑞草也。太平有象,文教昌明,科甲之兆,神其启之矣!或曰:“有寺无产,久之飘摇何?”南曰:“神依人而灵,有人此有土。”是冬,乡人士倡议文昌圣会,乐从者各捐谷一斗,积放生息,久则广益,实与即可广种福田,是所望继之而有为者。

(清.李炳南

白话文翻译如下

太平府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建于明朝正德四年,万历癸酉年进行了重修。这座寺庙有九级高的栋梁,金碧辉煌,庙宇的外观庄严,在全县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当叛贼侵扰四川时,第一次来就折断了栋梁,第二次来时土墙崩塌,瓦片解体,第三次来时大火烧毁了山岗,玉石俱焚。唉!人们说:“寺庙的毁灭也是天灾,这是天意,又能怪神明什么呢?”道光初年,我的先父经过南城,路过这里,看到石像被破坏,残缺不全,心里非常悲伤。麦秀黍离,古今都有共同的感慨。

光绪癸未年,我主持公山书院的时候经过那里,当地居民告诉我寺庙的原址,夜里火光冲天,远远看去很明亮,但靠近寻找就消失了。我感到非常奇异,于是感慨地说:“这火不是其他神明,而是大地的灵气。如果真的有灵验,我愿意带头重建寺庙来祭祀。”于是我告诉了同学张公清和,与邻里商量,大家都乐于行善,非常高兴。我们联系了与这座山有关的人,募集了数百金。我们选择了旧址,召集工匠,准备材料,木石工程同时进行,几个月后就完工了。我们首先建立了正殿,以三教圣人为主。左边是文昌帝君的像,右边是武圣的像,还迎请了古刹中的各位神灵,将他们的牌位排列在正殿中央。后墙向后退了几步,将原来的神像安置在两侧的廊房中,还增设了小房间以便于祈祷,环境干净明亮,方便学生读书。这样,学生们可以进入殿堂深入学习,对于培养后学有着无限的前景。这项工程,监工的人坚定而有决心,监督修建的人坚定而有节操,总领的人不辞劳怨,做工的人勤勉不息。远近的好心人士都按日捐资,始终不懈。我只是提出了大致的要点,协助工程的成功,只希望心地光明,神明和人都能看到。

甲申年九月,忏殿的正梁旁边突然在十二天里长出了十八朵灵芝,到了十九日已经长得圆满,像蘑菇一样,五色鲜明,夜里还会发光。嘻!这是吉祥的草。太平有祥瑞之象,文化教育昌盛,这是科举兴盛的征兆,是神明启示的啊!有人说:“寺庙没有产业,时间久了怎么办?”我说:“神明依靠人而显灵,有人就有土地。”那年冬天,乡里的士人提议成立文昌圣会,愿意参加的人各自捐了一斗谷子,积存起来生息,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多,实际上就可以广泛种植福田,这是我们所期望的继任者能够有所作为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