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墓园“忍”“让”石刻。岳正猛
李氏墓园“忍”“让”石刻。岳正猛

李炳南(1832—1905),字星六,南江县大河观光山(今大河镇永坪寺村)人,清岁贡生李锦春长子,光绪乙亥科举人,截取知县。后因时局返梓侍亲,曾主公山书院(今南江中学前身)讲席。李炳南一族书香数代,尤以李锦春、李炳南、李仲铭、李少确、李德辉等为代表,诚如李炳南弟子李涵若赞云:“老苏笔砚犹传子,大宋文章不愧兄。”于文教社会事业多有贡献,宏德善举,惠泽至今。现据文献史料梳理考证,不足之处,敬请方家补正。

一、李炳南家世溯源

李炳南祖籍湖北麻城,于明永乐年间来蜀,后因张献忠兵燹,遂流徙于巴州、南江、通江、汉中等地。其十一世祖李廷玉迁至南江大河瓦紫溪(今大河镇永坪寺村),自此开枝散叶,延绵不息。清咸丰十年(1860)《清终三世祖李公讳举苟孺人暨四世祖讳国顺公之墓重建墓志序》:“我李氏先世湖北麻城县人,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岁歉移蜀巴州,落业西华山。”“献贼乱蜀,昆季五人遂各分移,长住巴州城内,贡生讳天阶,其裔也;次住南江流溪子贡生讳纯,授顺庆西充县训导,其裔也;”“我祖行三,讳廷玉,自巴州迁落业瓦紫溪,遂为一代始迁之祖。”又《国顺祖册粮赞》:“及明永乐,迁自麻城。岩岩蜀北,渺渺川源。西华山下,瓦紫溪村。桂花树茂,石罅泉清。梁峰铜瓦,水缸鱼屏。观光上国,四面安敦。”也清晰地勾勒出其家族迁徙历程。

瓦紫溪李氏自廷玉公始,以耕读为本,“忍”“让”传家,至第九代李思发“学优品端”“同堂衣冠迭振”,其胞弟李颖发舍身替父兄,大义凛然,令人感佩。《(民国)南江县志》第三编《人士志·孝友》:“李颖发,大河场之瓦紫溪人。嘉庆间,教匪窜境,执其父兄去。颖发年方十七,闻难奔至,请以身代。贼许之,竟杀颖发,释其父兄。”李思发长子李超林,字桂亭,“幼孤,恃母抚养”,及壮“弃文就武,三列前茅未售,数奇不偶”。平生宅心仁厚,“乐善好施”(钦命提督四川全省学院加三级郑题赠其碑额),以德报怨,“李超林,监生,援例入成均。居乡有盛德,昂时粜米使市价平,凶岁减租。有无赖数盗其柴,被获,给酒食,温语谴归。无赖卒感愧,不复为恶。”(见《(民国)南江县志》第三编《人士志·行谊》),终享八十二岁高寿。为此,巴州进士唐正恩书赠碑联赞曰:“柱下仙翁遗令绪;蟠溪钓叟是前身。”

李超林有子二:长子锦春、次子恒春,李锦春即李炳南之父。南江光绪辛卯科举人傅文庄《封奉政大夫注铨训导璞溪先生墓志铭》:“先是太翁(李超林——引者注,下同)生先生伯仲(即锦春、恒春),一文一武。其后嗣成名者,文仍生文,武仍生武,钟毓之类应,难也;咸丰戊午(1858),先生考授明经,所遗廪缺,长男顶补。名器之授受,难也;先生举丈夫子四:长炳南,乙亥恩科举人;次炳阳,廪贡生;三炳中,文生;四炳义,监生。一母四子,举、贡、生、监以次而及,衣冠之有序,难也。都人士以先生家有‘三难’,传为佳话焉。”又眉州道光甲辰科举人、南江教谕何绍苏《皇清待赠修职佐郎李公超林字桂亭,勤慎贤慈李母岳老太恭人》:“余尤爱治家以勤,率家以俭,持家以礼,故一门虽贵显而老少皆恂恂。”

李锦春(1804—1864),字璞溪(疑与祖居地瓦紫溪有关),清岁贡生,封奉政大夫。“幼而聪颖,长益肆力于学”,道光庚寅年(1830),时年二十六岁,补博士弟子员。丁酉(1837)食饩,五赴乡闱不售,于是科第之心渐冷,巴州光绪庚寅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余堃《例赠修职郎晋封文林郎璞溪先生行述》:“遂绝意科名,以教授生徒为事。”“越咸丰戊午(1858),考授明经,不求仕进。”《(民国)南江县志》第三编《人士志·行谊》:“遂于宅之里许筑学舍、聚生徒,讲授暇得娱亲并以自娱。”李锦春“志正体直,温厚和平”,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傅文庄《封奉政大夫注铨训导璞溪先生墓志铭》:“至先生之教人也,先之以身,动之以诚,而又随其姿学,多方提撕,使之自悟,三十年如一日,故多士云从,获售者踵相继也。”四川宜宾光绪乙未科进士、翰林院编修赵增琦为其所撰墓联:“合邑仰泰山北斗;及门被化雨春风。”以此可推知其振铎育人,惠及一邑之影响。

李锦春“闻望日隆,遐迩致聘”,授徒之余“于人无忤,于世有济”,积极参与地方事务,“虽绝口不言是非,而遇人仇忿辄善排解。邑中重大公事,如考棚、奎阁、学署、委办军粮、募化防堵及兵荒岁歉,赈粜救灾诸务,皆底于成为一邑冠。”河北清河光绪壬辰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南江知县王殿甲有联赞曰:“传家得真衣钵;裕后有大经纶。”

二、李炳南生平考述

李炳南,派名秀蔚,先世居南江大河瓦紫溪,后家族人丁繁多,遂上迁至观光山。观光山,原名“棺椁山”,李炳南堂高祖李如桧墓志有云:“落业居棺椁山。”该山体方长雄大,从山麓白院河河畔远眺,酷似一巨型棺材,巍然形似,因而名之。后以“棺椁”二字不甚吉利,乃改“棺椁山”为“观光山”。李炳南为屋后山寨西门撰联:“观看门前无俗气;光圆顶上有雄风。”嵌名“观光”二字。观光山,“背陡峭,面成阶级形,愈上则愈平衍”,土地肥沃,适宜稼穑。《(民国)南江县志》第一编《山脉志》:“铁船山在县北二百一十里,脉连大巴山,县治东南诸山主脉也。……贵民关山在县北一百二十里,脉为船山东支,迤东南行,别出为鸡巷子、马耳寨、观光山。”举人李炳南就出生于观光山学堂塆。学堂塆,《四川省南江县地名录》:“民国三十年(1941)在此开办有一所保国民学校,故名。”又傅文庄《封奉政大夫注铨训导璞溪先生墓志铭》:“先生以亲在不可远游,乃于宅之里许立学舍。”学堂湾其名,可能是因李锦春在老宅附近修筑学舍授徒而得。

李炳南幼承鲤庭之训,敏而好学,师从巴州进士唐正恩、重庆永川举人陈家修等。余堃《例赠修职郎晋封文林郎璞溪先生行述》:“忆囊昔,堃伯兄平阶、子谦肄业宕梁书院,与星六兄同学。”李仲铭《乙亥恩科举人截取知县李公炳南字星六大人,例赠孺人李母岳孺人二位合墓志铭》:“二十二游庠,二十六食饩,次年就巴州唐沛亭夫子两载,旋理家兼教读,屡科不第。年四十辞馆,从陈献堂夫子三年,遂中式,五十八名。”唐正恩,字霈亭,道光三十年(1850)三甲十九名进士。任刑部主事,先后署陕西三原、淳化、白水、临潼知县。曾充北京景山官学教习,卒掌教宕梁书院(今巴中中学前身)。陈家修,字献堂,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举人,并夺亚魁。光绪初授南江教谕,后推升知县,改授夔州府教授,著有《日用类编》。

李炳南于光绪乙亥(1875)举乡荐,《光绪元年乙亥恩科四川乡试录》:“第五十八名,李炳南,年四十二岁,南江县,学生。”后主讲公山书院四年,射洪同治癸酉科举人、南江光绪训导舒云逵《九日与诸文士登留青阁》:“后至忽然惊倒履,青莲居士谪仙才(原注:谓公山李山长)。”又陈家修《公山书院碑记》:“何公卸任已久,本邑孝廉李君星六适主讲席,嘱序于余。”李炳南《太平山太平府碑记》:“光绪癸未(1883年),南主讲公山书院经过其处。”又《龙门桥碑记》:“时光绪甲申(1884),余主讲公山书院。”李炳南后“两赴礼闱,注铨知县”,余堃《例赠修职郎晋封文林郎璞溪先生行述》:“越光绪丙戌(1886)科,时昆季四人留京,又与星六相处数月,切劘独真。”傅文庄《岳太孺人节孝传》:“时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冬,庄寄书同学星六,兼约北上。”又《封奉政大夫注铨训导璞溪先生墓志铭》:“越光绪己亥(1899),星六兄以截取知县到班,北上候铨。”李仲铭《乙亥恩科举人截取知县李公炳南字星六大人,例赠孺人李母岳孺人二位合墓志铭》:“庚子(1900),截取到班,进京引见,倏染微恙,即请双亲诰封,携二子由山西、上海分道回籍。”李炳南七十三岁时终老于家。

李炳南“天性蔼蔼然,行事朗朗然。见善殷殷然,教人循循然”,生平主要事功,详见于次子李仲铭所撰墓志铭,现择其大端,摘录于后:一、赋性孝友。祖璞溪公,岁贡,初设馆,大人甫四岁,读《三字经》,即效温席,祖异之。廿年奉甘旨,改课分祖劳。至于友爱弥真,大人同母弟廪贡附庠,独七弟白丁。即于乙亥中式后,旋捐入监,待族属屡除嗜好。二、品行修洁。大人名望清高,远近来投应解释者,不受谢。丁丑(1877),有抢夺祸,重赂悉却,案回仍请大人息,谢资散赈。丙戌(1886)北上,过县有友罹法,多金笼袖,不受。及见官,原情异日平和,释罪,某不知大人力。三、广及教泽。主讲公山书院四载,先后课读三十二年,从游云集。列膠庠、食饩禄、铨教谕、登贤书获镌者,踵相继。四、好行功果。大人自奉俭,族邻有求必与。公身先倡捐,曩充斋长,堪地绘图,整顿学田。戊寅(1878),奉札独运川东赈谷七千石,南民全活。先后办赈私出平粜,督宪四奖匾额。若庙宇、桥梁、道路、岩堡、团练、塔捐、济仓、祠堂、宗谱、祭田、学堂、节孝、亲墓、祖茔,一一告成无缺。晚年好义尤笃,永坪寺揭取常产,济本山学赀。甲辰(1904),饬募南江小学堂,亲化谷百石;济积两谷取息,立大河口小学堂,苦劳成疾。

李炳南“少记性,多颖悟,善属文,喜古学,尤工书法。”高足有南江光绪丁酉科举人董策宸、蒲江知县马金台等。因年代久远,李炳南遗稿无存,今收录五言古诗一首与碑记二篇,以飨同好。

《龙门桥碑记》:详见:

《太平山太平府碑记》:

三、李炳南后裔述略

瓦紫溪李氏坟园有古柏一株,树高45米,树围5.7米,据专家测定树龄已达700余年,树冠如盖,遮天蔽日。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主树干2.5米处分杈五枝,紧靠而高拔,俗呼“五子柏”,雄健葳蕤,蔚为一景,寓为“五子登科”之兆。李炳南祖父李超林墓碑(疑为“看碑”,其本人实葬于观光山学堂湾老宅后)即位于该古柏旁侧。李炳南有子五,人称大河口“五老爷”,俱有所成。长子李伯正,字诗兴,“京庠,勤劳家事”;次子李仲铭,字鼎兴,名又新,“廪贡生,诏命出洋,博采时务,丕振閤邑士风”;三子李叔刚,字矩兴,名毅新,“五品军功,精习商务”;四子李季庄,字敬兴,名莅新,“京庠,讲求农桑”;五子李少确,字果兴,名潜新,“京庠,协办陶朱业”。孙辈也兰桂腾芳,长发其祥,洵所谓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李仲铭(1869—1925),光绪三十年(1904),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与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等同学,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学满返乡废公山书院,创办南江第一所高等小学堂并任堂长。杨建儒《民国时期的南江中学》:“光绪二十一年(1905),公山书院改为南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由归国留日学生李仲铭任堂长。高等小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知识,强壮国民气体为根基。以使学童知做人之正理,长成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后赴保宁联中(今阆中东风中学)教国文。保宁联中是清代保宁府所下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中九县联合建立的一所完全中学,是保宁地区的最高学府。1913年,李仲铭任盐边县知事,清正廉明,深得民心。卸任时,民众挽留再三,高呼“李青天”,并于街道两旁摆置桌案,每桌上放净水一碗、明镜一张,谓其执政清如水、明如镜。李仲铭后任职于四川省教育厅,1925年病故于成都。

李仲铭为官授业之余,留心方志修撰,督刊《(民国)南江县志》,“大老爷”李伯正长子李朝彝,也参与采编工作。《(民国)南江县志》:“修志姓氏:督刊,留学日本前知盐边县事邑廪生李又新;采访,南江县中区劝学员,李朝彝。”另20世纪70年代末,“四老爷”李季庄三子李光谦(后承祧至“三老爷”李叔刚),参与编修《南江县文化馆志》,应是深受“二老爷”李仲铭之启迪。

李少确(1882—1958),即“五老爷”,幼入私塾,弱冠弃读而学经商(其三兄李叔刚开办“聚奎源”商号,富甲一方)。1925年,与大河新街李小谷集股创办太和丝厂,鼎盛时共有200架缫丝机,四个车间300多名工人,所产“扬帆丝”远销日本,为南江县历史上第一宗出口产品。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川军反攻复辟,李少确“虽属豪门不伥官府,常与劳苦大众为伍,铲烟禁赌,创办民团,安宁乡里”,并设法保护被捕游击队员多人。业绍陶朱的李少确,一生热衷“倡办教育”。1928年,通南两县集资在大河口创办“通南联立高级小学校”。李少确与通江岳直甫,南江郑绍堂、郑洞之等为总领,兴工两年建成校舍及礼堂一间、讲堂六间、寝室十多间,庖厨俱备,招生第一、二班。至1932年秋,共招生八个班。1940年,李少确在大河新街创办大河中心国民学校,是年推为南江县议会副议长,任期六年。1946年,又修建大河乡中心小学校、老街戏楼(后为大河区粮站)和民教馆(原大河区蚕桑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被推为南江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驻会副主席,巴中县政协第一届政协常务委员等。

李少确思想开明,“尤主张女子求学,自立自强。”长女李文郁,毕业于四川省立成都女子中学(今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前身)。次女李文彬,就读于北京朝阳大学(今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后返乡于大河小学、白院小学、观光山小学等地执教。四女李文清,就读于湖南大学,品学兼优保送至中央党校(时为保密单位)深造,毕业后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工作。同时,李少确还积极支持自幼父母双亡的侄女李德辉前往成都、北京等地求学。

李德辉(1911—1999),名文华,前清州判任富荣盐场总核兼防护司令李叔刚次女,一岁丧母,四岁失怙,八岁随其二伯父李仲铭赴蓉就读。初考成都省立女师附中,后入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系学习,复转生物系,终官费留学日本,就读于奈良女高师生物系。抗日战争爆发,遂与丈夫沈福文回国。先后任教于成都、绵阳、郫县、南充、重庆等多地中小学并担任校长。沈福文是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漆艺大师,创办四川省立高级工艺职业学校,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有《中国漆艺美术史》等。1989年,“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加速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步伐,激励学生积极上进”(见《李德辉沈福文奖学基金管理章程》,下同),李德辉夫妇捐赠2万元设立“李沈奖学金”,“每年将所得利息的80%作为一学年度的奖金开支”,奖励“户籍属大河乡的在校中小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李德辉夫妇心系桑梓,恩惠学子,其嘉行义举自当垂范千秋。

(作者:郭鸿雁 何志平 杨登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