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未年的教育
《巴中县志》载:清承唐、宋、明制,以科举取士,巴中学额初原定岁科两试得取文生十二名;道、咸、同、光年间,条例日增,学额遂有恩广、加广、永广之别;得合岁科正额及拨府学取至十六名,十九名之数;武生只举行岁试;光绪二十六年停武仕进试,三十一年停文试。
这段时期,民间只有几处私塾,澌岸场上设有一大馆。苏桂生、张香芹、赵仕敏等都先后在大馆内任过教。特别是赵仕敏终生执教,力戒烟赌。治学有方,德高望重。死后学生筹资立“清处士赵仕敏老先生之德教碑”于场口桥头,由巴中著名书法家王炳撰写碑文。
私塾多借用民房祠堂设馆,主要分布在今中和村的环山子、先丰村的陈家营、中心村,张家沟、娱乐村的玉皇观等几处入口较为集中的地方。无论“私塾”、“大馆”内都应立有“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神位”,每年夫子会都要大办宴席。能上“大馆”或“私塾”读书的,不是绅首财主的“少爷”;便是“殷实之家”的子弟。学制长短不定,《百家姓》、《三字经》为启蒙读物,《四书》、《五经》是必读的书。教学方法是:老师唱读,只教识字不讲解;学生跟读,通篇照背,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当时,澌岸有个人叫夏其玉,自八岁起读书,直到五十多岁,还叫自己的孩子拾着“大烟锅”一同上学;直读到父母年老无法下田时,他才硬着头皮去拉牛耕田,可是“犁头”直往里钻,他便使用肩膀抬犁把,哪知犁头越拾越深,万般无奈,急得痛哭流涕。
还有一位“老童生”,念书几十年,家中十几箱书能横流倒背,但代人写借钱的借条时,却从秦始皇统一货币写起,一直写到“铜元麻钱”;又写到有钱如何能使鬼推磨,无钱怎样寸步难行;再赞被借钱一方如何富豪仁义,表借钱者怎样穷困艰难,怎样感恩戴德…等等;使人啼笑皆非。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时期。我乡只出了几个久考不入的秀オ。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
民国时期我乡的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民国初年,办学的仍采取私人设馆的形势招收学生。当时,全乡有私塾十三所,有私塾先生十四人,学生约三百余人,先生薪金主要来源于收“学钱”,由学生家长和先生议定:一般以米计算,根据学生多少而定,每人每年交米二至四斗(一斗四十斤)。
后来,澌岸场附近两个保的群众筹钱,献物,于场镇后面文昌官的左侧修建”义学堂”,基建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内含教室两间,寝室三间,厨房一间。这段时间“义学堂”内有教师二人,学生五十余人。
《巴中县志》记载:民国十四年,巴中县“劝学所”将“义学堂”更立为“澌岸沱初级小学”,乡间白岩坝设立“白岩坝初级小学校”。
1933 年,民国政府兴办“保国民学校”,由县教育局任命校长、聘请教师;按当时规定设置课程有:国语、算术、公民、音乐、体育、图画等,教师薪金由政府拨发,除将澌岸沱初级小学校、白岩坝初级小学校更名为保国民学校外,又在乡下五龙宫 (现中心村)、观音寺(先锋村)、玉皇宫(娱乐村)、米粉垭(米粉村)环山子 (中和村) 增设保国民学校五所。
民国时教育情况统计 1932年-1935年
1932年 | 1933年 | 1934年 | 1935年 | |||||||||
学校数 | 学生数 | 教师数 | 学校数 | 学生数 | 教师人数 | 教师人数 | 学生人数 | 学校 (所) | 教师人数 | 学生人数 | ||
中和 | 2 | 32 | 2 | 2 | 2 | 35 | ||||||
新民 | 1 | 55 | 2 | 2 | 54 | 2 | 1 | 2 | 56 | 1 | 2 | 56 |
梭滩 | 2 | 55 | 12 | 2 | 55 | 12 | 2 | 2 | 55 | 2 | 2 | 53 |
先丰 | 2 | 42 | 2 | 1 | 1 | 12 | ||||||
民主 | 1 | 26 | 1 | 1 | 24 | 1 | 1 | 1 | 28 | 1 | 1 | 30 |
金包 | 1 | 25 | 1 | 2 | 80 | 2 | 2 | 2 | 30 | 2 | 2 | 66 |
娱乐 | 2 | 60 | 2 | 2 | 56 | 3 | 2 | 2 | 42 | 2 | 2 | 47 |
团结 | 1 | 26 | 1 | 1 | 1 | 33 | 1 | 1 | 38 | |||
米粉 | 1 | 35 | 1 | 1 | 30 | 1 | 2 | 2 | 45 | 2 | 2 | 42 |
合计 | 13 | 356 | 14 | 8 | 245 | 9 | 11 | 7 | 317 | 14 | 9 | 379 |
1942 年,“澌岸沱保国民学校”由当时在街保保长苟在方兼任校长,乡下的六所保国民学校校长均由各保保长担任。
《平昌县设治局概览》记载:1944 年“整顿国民教育,将各种私塾改良为代用小学一即私学公办,以期教育普及…国教基金会在原管县属代每保早已筹资三百元。据查多属乡拉用并未发挥效力,因而经费支出,学校几至倒闭。设治局接管后于本年度从新整理,每保筹资十万元,由地方公证细士照章组织保管委员会,掌放生息、裨裕教经”。
民国后期,政府更加腐败社会日趋黑暗;无论“县属时代”每保筹集的三百元,还是“设治局”接管后每保筹建的十万元,绝大部分皆被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巧立名目据为已有。乡公所将学校“公学产”土地平整为反共自卫队的操场。
民国时澌岸乡教育情况统计表
1937年 | 1938年 | 1945年 | 1949年 | |||||||||
学校 (所) | 教师 人数 | 学生 人数 | 学校 (所) | 教师 人数 | 学生 人数 | 学校 (所) | 教师 人数 | 学生 人数 | 学校 (所) | 教师 人数 | 学生 人数 | |
中和 | 2 | 2 | 42 | 2 | 52 | 2 | 2 | 49 | ||||
新民 | 1 | 2 | 52 | 1 | 2 | 53 | 2 | 2 | 57 | 1 | 2 | 67 |
梭滩 | 1 | 1 | 43 | 1 | 1 | 48 | 1 | 1 | 26 | 3 | 3 | 83 |
先丰 | 2 | 2 | 47 | 2 | 2. | 58 | 1 | 2 | 39 | 1 | 1 | 31 |
民主 | 2 | 2 | 44 | 2 | 2 | 42 | 2 | 2 | 46 | 2 | 2 | 51 |
金包 | 3 | 3 | 77 | 2 | 2 | 54 | 2 | 2 | 52 | 3 | 3 | 81 |
娱乐 | 2 | 2 | 50 | 2 | 2 | 51 | 2 | 4 | 85 | 3 | 3 | 76 |
团结 | 2 | 2 | 56 | 2 | 2 | 60 | 4 | 1 | 40 | 1 | 1 | 12 |
米粉 | 2 | 2 | 47 | 3 | 3 | 69 | 1 | 3 | 82 | 3 | 3 | 92 |
合计 | 17 | 18 | 458 | 15 | 16 | 420 | 18 | 19 | 479 | 19 | 20 | 458 |
整个民国时期,我乡小学教师不仅薪金微薄而且工作毫无保障。每到暑假、寒假,无论在职教师或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都得托人说情送礼,以求谋得一张聘书—主管教育人员的亲信要安插,地方乡政保甲的裙带关系要解决等等,这就使小学教师不寒而栗的“六腊战争”。本来就十分微薄的教育经费又被层层扣压贪污,真正用到教育上寥寥无几,以至校舍破滥不堪,教师生活清苦无着,因此当时我乡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学龄儿童被拒之门外。49 年,全乡仅有学校十九所,教师二十人,学生五百余人。
这一时期,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简单手段粗暴;对学生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能背书,作业完成不好,违犯了学规,轻则打手心,重则罚跪,更有甚者跋板凳上打屁股,校内、社会上普遍遵循的教条是“不打不成人”、“黄荆条子出好人”及“不打不足以显示师道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