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筠连县志》由恩阳人,筠连县长祝世德组织编写。民国三十六年(1947)元月,祝世德往赴筠连县任职。
一、文言文版
民国三十六年春,余奉省令,调役筠连。二月过蓉,访省参议员曾省斋先生于其邸,适遇七区专员刘公幼甫。二人者,筠之先达,谆谆以本邑应兴应革诸事相告,于余瞩望甚殷,而对续修县志一事,尤频频言之。旋经宜宾,晤国大代表刘先生质文于彬庐,教益之余,亦以县志之续修为言。盖皆以余在汶川,尝从事于此,以为必且驾轻就熟,易于竣功〔工〕也。三月初,抵县,遍索筠连旧志,欲以为施政之参考,得其一于民教馆图书室,已渐残破,书前载前馆长孙君俊祥小志,谓为孤本,郑重嘱馆人不得假之出馆,备〔避〕免遗失。余破例出之。携归翻阅,则页页渐就腐朽,有随指化作蝴蝶而片片飞去之惧。见脱稿时期为同治癸酉(公元一八七三年),下距三十六年岁在丁亥(一九四七)者且七十四年,于是决心续修之矣。而是时百端待理,诸务猬集,禁政治安,尤属首要。余非子游,岂敢夸牛刀之试?地非武城,更何来弦歌之声?本末重轻,未愿倒置,缓急后先,自应决〔抉〕择。爰于四月之初,整军耀武,驱秦匪书易于滇境;五月一日,成立调验所于真武山,继〔陆〕续调验瘾民,诸事已具端倪,召集县中父老士绅,商修县志。众推余主持,复以总编辑一职相托。六月四日,发动募捐,凡七日而得金约千万。又数月,府派采访四出,集稿之期,约以半月。是月下旬,复以启事征文。八月,乃开始编纂,至十一月而初稿完成,各项纪事,止于是年十月。以各县县志记载人物,常有不实不尽之短,致物议沸腾,功亏一篑,爰汇集人物志初稿一卷,先付石印,以备审核,期求允当。三十七年正月初,人物志初稿印竣,十四日,开会决议增聘审核委员,并分送初稿,书请细审详核。二月末,始全收回。是时,物价激增,印刷等费,未知所出,爰改增全稿,止各项纪事于年底,复行抄录、校对。五月末,事竣,沪蓉渝各地,估价单至,印刷费亦半有着,因于六月一日,决议就渝付印,并推赵君重仁董其事焉。
溯此次续修县志,发动募捐,始于去夏六月,至本年五月末,适为一年,而勉告付梓。一篑之功,虽启余“行百里者半九十”之惧,但以其完成之责付诸精明干练任怨任劳之赵君重仁,余复何虑?计旧志十万余言,今且以二倍益之,七十四年之史迹,以一年之努力,大体就绪,成事之速,县人共惊。余常细察其因,以为有七,今愿为全县父老,一申言之:其一,母君序宾显烈尝续县志,止于民国十八年,斯时若即付梓,则今应补者,为年仅得十九,惜以勇于任事,致招闭门造车之议,时机一失,迟延至今,而吾人今日复行续修,固得其借鉴与补益者不少,此前人之劳,所未可埋没者。一也。其二,陈君大学,尝受聘为通志采访员,搜古集今,分类编排,为时既久,居然成册,今志编辑,亦遂隐受其赐,吾人录其所著,扼于体例,致未能一一标出,而其辛劳固亦不应不揭而出之。二也。始事之时,集资维艰,余倡之而众和之,七月之间,遽得千万,办公采访,赖以加紧进行。其慷慨解囊诸人,已一一附于本志之末,请无论矣。以县中言,母君和民、沈君拜言、詹君冰意、吴君耀彬、彭君春舫、陈君道炎及志中列名募捐各委员,孰不沿门宣述,形同托钵之僧?以县外言,乡先达曾君省斋、刘君质文与幼甫,各得巨资,陆续汇县,其劳又何可忘?三也。采访诸同仁,于盛夏分赴各乡者,曰胡君少韦、曰龚君荫榴、曰张君泽汶、曰詹君世谦,类皆各有所获,满载而归。又如苏君重权、陈君道炎、黄君文光、吴君履和、陈君蔚青、彭君世诚、杨君佳俊,有闻必告者,更多至指不胜屈。余以总编辑之名,坐收其成,纵笔增削,然后剪刀糨糊,形同新闻编辑而已。四也。编辑既竣,交付抄录,于是而叶君藩、马君维屏、罗君泰松、江君隆鑫、张君秀文、龚君登福、陈君大本、吴君显文、蒋君中理、詹君立群、杨君思中等苦矣。五也。抄录既毕,即应校对,任其责者,陈君树、赵君伟、陈君善斌、胡君少韦,皆于公余以全力赴之。六也。他若绘图、查档、奔走、复讯,匪特会中同仁分负其劳,即府中各同事亦皆任之。余复性急,有如雷火,一有不当,而声色之呵斥且随其后,暇辄有愧,以为形同暴君,而与余共事者,乃皆必须有任劳任怨之雅量始克当之。今又付梓之责,付诸赵君重仁矣。七矣。
呜呼!一事之成,群力也。七因缺一,县志必且不成。而府会诸同仁及县中父老耆绅,或将以此功归余,余安能无愧?昔者,尼父有言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余续修《筠连县志》既竣,乃深感于其言,以为后儒多有未尽知之者。爰序以志诸同仁之劳,而附以余之愧感焉。
时中华民国三十有七年六月四日,巴中祝世德,序于筠连县政府
二、白话文版本(本站采用AI翻译)
民国三十六年春天,我接到省政府的命令,被调到筠连县工作。二月份经过成都的时候,我去拜访了省参议员曾省斋先生,在他的府上恰好遇到了七区专员刘幼甫先生。这两位都是筠连县的前辈,他们详细地告诉我关于本县应该进行的一些改革和发展的事项,对我寄予了厚望,尤其是对于续修县志的事情,他们反复提及。之后我经过宜宾,在彬庐与国大代表刘质文先生会面,他也提到了续修县志的事情。因为他们都知道我在汶川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工作,认为我对此事会轻车熟路,容易完成。
三月初,我到达筠连县,到处寻找旧的县志,希望作为施政的参考。在民教馆的图书室里找到了一本,虽然已经破旧,但被前馆长孙俊祥先生视为珍本,他特别嘱咐图书室的人不得将其借出,以免遗失。我破例将书带回家翻阅,发现书页已经逐渐腐朽,担心手指一碰就会化作蝴蝶飞走。看到这本县志的成稿时间是同治癸酉年(公元1873年),距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已经有七十四年,于是我决定续修县志。当时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各种事务繁忙,尤其是政治安定是最重要的。我不是子游,不敢夸耀自己的能力,筠连也不是武城,不会有弦歌之声。我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不愿意本末倒置,所以决定先处理紧急的事务。
四月开始,我整顿军队,驱散了秦岭的土匪;五月一日,在真武山成立了调验所,开始陆续调验吸毒者。等到各项事务都有所进展后,我召集了县里的父老士绅,商讨修县志的事情。大家推举我主持此事,并委托我担任总编辑。六月四日,我开始发动募捐,七天之内就筹集了大约一千万的资金。几个月后,府里派出的采访人员四处收集资料,约定的交稿时间是半个月。那个月下旬,我又通过公告征集文章。八月,开始编纂工作,到十一月初步完成,各项记事截止到那年十月。因为各县县志在记载人物时常常有不实不尽之处,为了避免争议,我决定先将人物志的初稿印出来,以便审核,力求准确。
民国三十七年正月,人物志的初稿印刷完成。十四日,我们开会决定增聘审核委员,并将初稿分送给他们,请他们仔细审查。二月底,初稿全部收回。那时物价飞涨,印刷等费用不知道从哪里出,所以我决定修改全稿,将各项记事截止到年底,然后重新抄录和校对。五月末,事情完成,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的估价单到了,印刷费也有一部分着落。于是在六月一日,我们决定在重庆付印,并推举赵重仁先生负责此事。
回顾这次续修县志的过程,从去年夏天六月开始募捐,到今年五月末,正好一年,我们勉力完成了这项工作。虽然我担心“行百里者半九十”,但因为赵重仁先生精明能干,任劳任怨,我不再有什么顾虑。旧志有十万多字,现在我们增加了一倍,七十四年的历史,用一年的时间大体完成,速度之快,让县里的人都感到惊讶。我仔细思考其中的原因,认为有以下七点,现在我想向全县的父老们说明:
第一,母序宾显烈先生曾经续修县志,直到民国十八年,如果那时就出版,现在我们需要补充的只有十九年,可惜因为急于行事,遭到了非议,错过了时机,一直拖延到现在。我们今天重新续修,从前人的工作中得到了不少借鉴和补益,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前人的辛劳。
第二,陈大学先生曾经被聘为通志采访员,他搜集古今资料,分类编排,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成册。我们这次的编辑工作也从中受益良多。
第三,开始时筹集资金困难,我提出倡议后,大家积极响应,七天内就筹集了一千万,为办公和采访提供了保障。
第四,采访的同事们,在夏天分赴各乡,都取得了成果。
第五,编辑完成后,交付抄录,许多人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第六,抄录完成后,就是校对,负责这项工作的人们都在公余时间全力投入。
第七,除了绘图、查档、奔走、复讯等工作,会中的同事和府中的同事们也都分担了劳力。我性情急躁,就像雷霆之火,一旦遇到不合适的事情,就会严厉斥责,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空闲时,我常常感到愧疚,觉得自己像个暴君。而那些与我共事的人,都必须有任劳任怨的雅量才能承受。现在,印刷的责任已经交给了赵重仁先生。这就是第七点。
唉!一件事情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这七个原因缺少任何一个,县志都不可能完成。而府中的同僚和县里的父老乡亲,也许会把这份功劳归功于我,我怎能不感到愧疚呢?古人有句话说:“了解我的人,大概只有《春秋》了吧!责备我的人,大概也只有《春秋》了吧!”我续修《筠连县志》完成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认为后世的学者有很多未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因此,我在这里记录下各位同僚的辛劳,并附上我自己的愧疚之情。
时中华民国三十有七年六月四日,巴中祝世德,序于筠连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