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这个行政区,最先是由元朝设置的。当时叫湖广中书省。所辖范围很广,包括现今湖南全境及湖北、广西、广东部分地区。明朝设置湖广布政使司,将广西、广东边地分出,只包括湖南、湖北两地,仍叫湖广。清明初年称湖广省。到雍正时,才把湖广分为湖南和湖北两省的。

外省向四川移民,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唐僖宗时的黄巢起义;北宋末年的金军南下及以后一些历史时期,都有外省人迁移四川入籍定居,其中以湖广为最多。本文说的“湖广填四川”,是指清朝初叶,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采取规模移民的活动。

据康熙二十四年(1685) 统计,四川仅有一万八千零九户,人口不过九万人。当时清王朝已清楚地看到,这个“天府之国”凭九万人是很难开发的。恢复和发展四川,对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措施。而开发四川,劳动力则是关键。这就是清王朝决心向四川移民的真正动机。所以,从康熙中期起,就不断把湖广、江西、福建、广东、陕西等地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迁移四川,垦荒兴农和开发其它资源。湖广离四川近,且经济联系密切,交通上又有长江之便。移民时本着“就近安置”的原则,所以本县相当数量的人,都称自已祖宗来自湖广的麻城县孝感乡就是这个道理。还可从下列史料、传说中找出线索:

一、史载:吴三桂原属明朝将领,降清后是镇压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刽子手,官至“平西王”。居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之首。

地位显赫,权力极大。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公开叛清,发动分裂战争。占据云南、贵州之后,遣督将王屏藩攻入四川。清朝在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红、吴之茂等人附应而叛,清军北撤,四川遂为吴三桂所据。从此,吴三桂与清军在四川展开了七年激战,至康熙十九年一月(公元 1672.11 一一 1680.1),才彻底打败吴三桂,恢复对四川的统治。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里,清军与明军残余势力的战争,张献忠的农民军及张献忠、李自成余部与清军的战争,都基本在四川进行。按此情,清朝根本无暇顾及移民以恢复和发展生产。所以,要从外省移民四川,只有在康熙十九年之后才具备条件。

二、清朝颁布的文告资料,亦与上述相合。

嘉庆时《四川通志》卷六四《户口》载:康熙十年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四川籍)”。该志卷六四“食货志”又载:“凡他省人民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六载:康熙十年规定:“其开垦地亩,准今五年起科”。《清朝文献通考》卷二《田赋考》栽:康熙二十九年规定:“凡流寓愿(在四川) 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从这一系列资料看,清朝“移民实川”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过程。从上述可以初步结论: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湖广填四川”,在康熙中期较合逻辑。

三、从“插占落业”,占地面积和人口增长情况推断“移民实川”时间。

清朝移民分为前后两阶段。前期,由于四川人口极度稀少,土地大量荒芜。被移者可在政府指定的大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劳力和发展计划,随意“插占”土地。即用草木灰打线插上竹木桩,即为法定界线。这叫做“插占落业”。这些措施,使四川耕地面积和人口都急剧增长。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 1722 年),人口就增至五十七万户,二百八十五万人,基本上接近明万历六年的数字。到雍正二年 (1724 年) 四川垦地面积达到二十一万顷,超过明朝原额一十三万顷的百分之六十。经雍正五年至七年丈量,四川实际田亩数为十五万顷,为明朝原额的三倍以上。到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户口就增至六十五万户,人口增至三百二十五万人了。这时由于荒地已被大量垦殖,不再具备“插占落业”条件了,于是就改“插占落业”为“安置落业”。即移来居民由政府统一安置,指定定居地点及其土地界畔方为合法。上述进一步证明“湖广填四川”应是康熙中期,而不是晚期或更晚时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