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呕心沥血发展奇章中学

化成小学,是将文昌宫改建作址,条件简陋,用房、场地有限。中学生一进来,既无教室又无宿舍,必须筹修校舍。没图纸,郝谦老师设计;没材料,王校长亲自带领全体师生到牛星山伐木,放筏子,运料到校;没劳力,王校长又发动学生家长和师生们日夜平整地基。在很短的时间内,建起了有四个教室的“奇章教学楼”。这种“奇章速度”让全校师生无不自豪,化成乡民也为之称颂。

从小学到中学,无办学经费,化成小学是自办的,经费是在靠化成场上的“三税”(牲畜、粮食、食盐税)上缴后的剩余部分;中学是私立的,政府不拨款,是靠牲、粮、盐税的多余部分,各乡派300石建校基金谷,但每年只交谷息作为办学经费。

在这种情况下,王朴庵校长坚持艰苦奋斗建学校,坚忍不拔渡难关,千方百计筹措办学经费。春节期间,他组织街上一些舞狮爱好者,扎起灯笼狮子,到街上乡下特别是一些有名望的富豪人的家里去恭贺新禧、求得“打发”。这些人户,喜观灯笼进屋,更喜欢“摆阵”,如破了“阵”,主人就慷慨解囊。有王朴庵校长等知识丰富的人参加进去后,连破“瓦岗英雄三十六”等阵势,获得了很多的钱粮。这也是学校办学的一笔经费。

学校还组织了合作社,由师生凑钱集股,进城买了笔、墨、纸张及一些日用百货,对学生按进价略高出售,减少学生的开支。

王校长还以身作则,团结带领老师们艰苦朴素,勤工俭学。当时教师薪水低,虽然穿得比当地的一般人好些,但那是为了“外排场”,实际生活也很艰苦,一人每月三斗米,吃一斗,卖一斗做菜钱,剩下的全部作党费,积累起来购买枪支弹药。无事不上街,不抽烟,不进茶馆,长期用盐下饭。很多老师还学会了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有的会耕田、耙地,有的能担水炒菜,有的会补衣钉鞋。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群众的信任、支持,因此,王朴庵校长非常注重做群众工作。课余,他带着老师走乡串户,深入家访,共商育人大计,每逢二、五、八化成赶场天,赶场的乡亲把老师的寝室当旅店,寄放背第、打杵等、老师们对乡亲们热情接待,嘘寒问暖,十分亲热。农忙季节,又发动师生助户耕种。逢年过节,帮助群众写对联。真正和群众打成了一片,老师们深受家长欢迎,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了县、省名校。

就这样,在王校长的努力下,奇章中学一步一步发展壮大了起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