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立章程和移改置裁

严如熤等将会勘结果呈送陕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布政使和按察使转详三省督抚酌商。经过商讨,三省督抚认为:抚治之法应以两点为要:一、添改行政建制,完善行政体系,加强地方管控;二、调整人事政策,提高该地区官员素质,深化地方治理。

添改行政建制方面,陕西以砖坪营为中心设治,置砖坪厅;四川移太平厅同知驻扎城口,置城口厅;湖北则添设抚民同知一员驻扎白河口(今湖北竹山县柳林乡白河口),置白河口厅。三省均于扼要之区添建厅治,缩小管理范围。三省同时还将于各自辖区添置数额不等的佐杂官。以四川为例,移太平厅同知驻扎城口,厅的行政长官为正五品同知;原太平厅降为县级政区太平县,需增设知县一员,知县为正七品正印官。添改行政建制,将局部改变三省边界原有政区的行政格局,也就是在川陕楚三省相邻边界添设城口厅、砖坪厅、白河口厅与太平县四个政区,还要在新定区域内派遣正印官,添设佐贰、首领、杂职及儒学官员,计有同知二员、通判一员、知县一员、县丞二员、照磨二员、经历一员、典史一员、训导三员、巡检三员,共十六缺,加强地方教化与区域统治。

调整人事政策方面,行政建制仅是地方统治的第一步,能否有效进行统治,关键要看官员的行政素质和执政能力,而这又与官员的选任方式和任职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如何选任官员及选任后又如何管理,就成为京外官府和朝廷重点讨论的议题。清制:凡道府以下、州县以上官缺,按“冲”(地当孔道)、“繁”(政务纷纭)、“疲”(赋多逋欠)、“难”(民风刁悍、命盗案多)四项划分繁简,其中四项俱全者为“最要缺”,三项相兼者为“要缺”,二项相兼者为“中缺”,仅有一项和四项俱无者为“简缺”。最要缺和要缺,道员、知府由吏部开列名单,呈请皇帝钦定,为“请旨缺”;同知以下、知县以上则归外省督抚拣选人员,具题升调,为“题缺”(因在外拣选,又称“外补缺”)。中缺和简缺,道、府、厅、州、县均归吏部月选,掣签补授,为“选缺”。缺分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动。乾隆四十三年(1778)规定:凡道府各缺,如原系请旨及部选之缺者,俱不准改为在外题调。而厅、州、县缺,如有因繁简不符,必须随时酌改之处,令各督抚分别缺之大小,如丞倅、牧令之缺应请改繁者,即于丞倅、牧令缺内改简互换,其佐杂之缺,即于佐杂缺内酌改,不准将州县以上缺与佐杂缺互易。换言之,不仅官员添设需要裁员互换,官缺改繁亦须改简互换,以保证缺分繁简和权力分配的现有均衡。此乃各省改缺的基本原则。但为改善治理环境,三省在改制时予以较大变通,以四川更动官缺为例,城口厅同知定为题缺,历边俸,五年俸满,保题即升(本系繁缺,毋庸裁抵);太平县知县定为题缺,历边俸,五年俸满,保题即升(无缺互换);南江县知县改选缺为题缺,五年俸满,保题即升(无缺互换)。可见,三省趁此次边界政区调整之机,不仅将新设厅、县定为外补缺,改部选之知县为外补缺,均未改简以互换,更是突破禁制,将请旨、部选之道员和知府改归外补。这是地方主政者的人事管理理念,亦是保障官员行政素质的重要措施,目的是保障量才授官、人缺相宜。但不可否认,其背后亦含有扩充选任权力的考虑。因为选任方式的变化直接关涉选任权力的变更,此时将请旨、部选缺改归外补,即意味着将皇帝、吏部的选任权改由督抚掌控,这必然会与吏部、皇帝的人事管理理念发生冲突,进而引起中央官府内部较激烈的争辩。

兹事体大,章程拟定后,八月二十一日,蒋攸铦会同朱勋、毓岱合奏《呈查勘川陕楚三省边境情形,会同酌议添改厅治、营汛各事宜清单》折:

……兹据陕安道等勘明,川陕楚三省连界之太平、平利、安康、竹溪等县,均相距在千里以外,其间层峦叠嶂,实为稽查难周,自应于交界州县相距窎远、扼要之处,添设文员,以资治理。庶查察易周,声势可期联络。其川省边境营汛,亦须酌量改移,俾足以传巡防而臻严密。臣等悉心筹酌,因地制宜,各就通省情形,量为改移裁抵……

其中就四川添改厅治、营汛事宜,合奏建议:

川省边境,应改设文武员弁,以其抚绥、弹压,咸臻周密也。查川省太平厅同知所管地方,周围三千余里,幅员本属辽阔,该厅从前原系县治,于嘉庆六年改县为厅,将城口主簿改为经历,并设都司营分同驻城口。今察看情形,城口营距厅城三百八十里,界连陕省,地方紧要。原设经历一员,不足以资抚治。应请将太平厅同知并训导、照磨各一员,移驻城口,即将城口经历所管地,划归管理。作为城口厅同知,照陕西孝义、定远等厅边俸之例,定为题缺,五年俸满,保题即升。其设城口经历,移驻高观寺场,分防弹压,仍定为繁缺,归城口同知管辖。至太平厅既已移驻城口,则太平厅原管理地方,应仍复为太平县,设立知县、典史、训导各一员,以资经理。查知县、典史,川省无可裁汰,应请添设其训导一缺,查有叙州府属之筠连县训导,堪以裁抵移驻。并查巴州所管之锅团圆、秋坡梁等处,通江县属之竹峪关、黄钟堡等处,均与太平县相近,应该隶太平县管辖,将该员亦定为题缺,五年俸满,保题即升。所有城口同知、太平县知县,均归绥定府属管辖。又南江县界连陕省南郑、褒城,道路绵长,中隔老林,稽查非易,应改为题缺,五年保题,俾得择人而治,以收实效。至太平厅同知、高观寺经历,本系繁缺,均毋庸裁繁抵简。惟南江县并添设之太平县二缺,既定为繁缺,在外题升,例应裁繁改抵,但川省繁缺本少,无可酌改,应请免其裁抵。……又通江县属之竹峪关,既改归太平县管辖,应由太平营派拨千总一员、兵六十名,前往分防,其通江营原派驻防竹峪关汛弁兵,应撤回通江营,以昭划一。

从上谕下达到章程奏上,前后长达八个月,历经拟定办法——委员会勘——绘图贴说——两司核议——督抚会商——订立章程——具奏请旨等复杂程序,展现了不同省份、不同层级的地方官府处理皇帝钦命之事的互动过程与行政流程,勾勒出一幅二百年前清晰的行政运行图。

(周书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