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坑难上难,锁桴揭了拉空船——记广纳地标高坑险滩

高坑河古船槽
高坑河古船槽

高坑是通江县广纳镇的标志性地名,它是水运时代远近闻名的险滩。

通江常年水运航道自小江口起,经春在、广纳、三溪,在澌滩进入平昌县境,再至江口镇,该河段全长161运输公里。其中通江段100运输公里,为四川省管航道。洪水期部分河段宽300米以上,最深水位24.2米,可通航20吨以上的木船;平水期可通航15吨木船;枯水期可通航6吨木船。航道中多险滩。通江县境内的急流险滩43个,凡滩都石脊横江,乱石丛生。丰水期水深几米、几十米,枯水期水深数寸或盈尺,可涉水过河。其中广纳河段的高坑、牛肋巴滩为最险的河滩。高坑尤其令上下的船工害怕,被视为“鬼门关”。

之所以叫“鬼门关”,是因为“横江石坎高10米以上,石坎下为深潭,潭底怪石交错,河水飞泻而下,浪涌波旋,船入旋涡中,轻则翻船沉货,重则船毁人亡。”(通江县志)也即是说高坑河床顺江切面如“之”字折迭,高坎之上是一斜面的、大小石头林立的石坝,坝面略向西边倾斜。即东高西低状态,河面宽而水浅,西岸石坝与深潭间的陡坎,最低处也要高出水面七八尺,来往高坑的船只就从这里“爬”上来或“跳”下去。

自老官庙场镇向下分别是老官滩、桥滩、窄颈子三道浅滩,窄颈子下面的水进入石坝处叫“坑脑”。水从石坝飞速冲进深潭后翻滚咆哮的地方叫“坑眼”。

当地人说,坑眼下面有一个“缸缸”。也就是说陡坎之下,潭深似锅底,內有深洞吸流,旋窝吞物。传闻有技高胆壮的冒险者多数都一去不回,被卷进了高坑里的“缸缸”,十天半月才会“翻泡”(溺死者因长期浸在水底,出水时已变形)浮出水面。

民国中,通江地处山区,交通运输多靠人力背运,境内的茶叶、大米等外销物产不能大量输出,火柴、盐巴等日需品又不能大量输入。水路虽有宕、诺二水流经全境,且“下连渠达,上接汉沔,川陕黔鄂 四省之交通,夔渝梁垫之往来,莫不以此为捷径。惜军事迭兴,匪氛不净,当轴者计不及此,果能设法讲求,舟车邮电,次第振兴, 则交通事业,事半功倍。而通江庶政,亦与有一日千里势焉”(通江县续志稿)。沿河边的人看到这一点,于是有人做了载重两三千斤,或七八千斤的木船,到江口驳运盐巴到通江,再由通江、毛浴运大米、茶叶到江口。为了安全互助,他们结成船帮协会,相互学习,总结了江口到小江口的滩歌,其中“说起高坑难上难,锁桴揭了拉空船”一句,道尽了货船上下高坑的艰难。

1956年之前,这些货船在枯水季节上下高坑时必须转载,行话叫“过坝”:就是把船上所载货物及设施搬空,再把空船壳抬上坝,“过坝”后再圆货启程。

上水船在坑眼下西岸泊定后,就要请搬运工将货物起载,一件一件的搬到坑脑岸边,最后把船上锁桴(甲板)、桡片(桨)等一应附属设施全部搬空。将空船弄到一处犹如硕大的单人“沙发椅”的地方,把一根长五六米、碗口粗的木杠子横搁在“沙发扶手”两边的石缝里,再将船体硬抬到杠子上,使空船船头在坝沿,船尾在潭边,斜面成五六十度的夹角。指挥的人发信号后,岸上船下拉的拉、推的推,合力把船从滑杠上拉到坝上。上坝后船家才上船,前舱的使篙,后舱的掌舵,岸上的使劲拉,将空船挪到坑脑平稳处泊定重新装货,待圆好货时,太阳已经靠山。

逆水过坝,与顺水同样操作,只是头朝上尾在下而已,此时不光揭了锁桴,连舵都要卸了。放船时让岸上绷紧牵藤将船壳从“坑脑”退到“坑眼”,再慢慢将船放到滑杠上,听到“松”的口令后,立马放手。这时的船如脱缰之马眨眼间从高坎上跳到坑眼的水中,定睛看时,船里已经有半舱水,用潮兜子舀干了水,才慢慢圆载装货,铺上锁桴, 装载完毕后又去了一天。

看来不光是“锁桴揭了拉空船”,还要加上一句“上下过坝一整天”。

当然,上面这些记叙都是针对枯水季节,五吨以下的小船而言的。

1950年1月,通江县人民政府成立,赓即成立了木船工会,把航运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交通出入的主渠道。积极投入资金疏浚航道,建造新船,大力发展航运事业。1953年“平昌港船民协会通江分会”成立,协会始疏浚各滩,1956年5月1日通江县成立了“五一木船社”,组建运输合作社,建章立制,培训驾长,设立安全员,又成立航道队开始浚滩养河……将道道险滩的石梁乱石炸掉使之成为供木船通过的水槽,高坑有了人工船槽。枯水期小船再也不用垫杠抬船过坝了。

每年冬季,航道队都要在高坑编笼装石填土拦河打滩,在西岸把陡坎炸成了相对平缓的斜坡,又逐年拓宽开山取石垒坝拦水形成今天的船槽,后来发现船槽下部的“﹀”型弯道还是易出事故,又在“﹀”型拐角的下面重新劈出一新槽,将船槽上下拉直,形成了现在看到的滩尾“λ”的形状。

船槽成型后长137米(包括上滩、下滩非人工开凿10米),窄处宽约8米,上游滩头宽约9米,深3米。船槽两侧砌石墙,光滑规整。

船槽劈出以后是不是就上下畅通了呢?不是的,否则它就不是高坑了。

高坎去掉了,让几乎笔直的陡坎变成了相对平缓的陡坡,开凿出船槽水量大了,冲击量也更大了。唯一的改变是不用“锁桴揭了拉空船”。拉上水船时,需以狗牙套将牵藤的一头牢牢地拴在船后部的五马墩上,中间再号在桅子根部。最后将牵藤另一头引出交给临时雇来的拉纤的(附近的生产队组织有一套人马)较小的船要留人在后仓掌舵,前舱一个打缉索(为了避免船身在摇摆中被碰伤,又防止船员力气不够而撑不住,就在船舷两边留有缉孔,上水时在缉孔套上指头粗的软绳,在船员发现某一边可能发生碰撞时,迅速将缉索在篙竿的适当位置绕上两三圈,以篙头顶在船槽边沿,这样人力加缉索助力,避免了碰撞) 就这样岸上的使劲拉,船上的用力防止摇摆踫撞才能把船弄上去。

洪水季节放下水船要看水,看水的浪花,大河的水起伏不定,浪花的高低也在不断变化。识别礁石距水面的高低“一尺花,二尺坑,三尺四尺齐鼓喷”。为了放船好记,总结了24字诀:中流无阻,逢中而行;右紧左松,傍左前进;左松右紧,依右为准;满河水涨,避动就静。

为了保险,1962年后还在高坑设立了“滩师”一职,由熟悉高坑滩流的四川省劳动模范李书田担任,枯水季节管理疏浚,平水洪水下水船到了高坑,要经过他对水势观测后觉得可行,才允许驾长放船,如果碰到技术不太过硬的或自信心不太足的驾长,李书田还要亲自代驾把他的船放下高坑。

(张龙庭, 2024年6月18日 )

THE END
打赏
海报
说起高坑难上难,锁桴揭了拉空船——记广纳地标高坑险滩
高坑河古船槽 高坑是通江县广纳镇的标志性地名,它是水运时代远近闻名的险滩。 通江常年水运航道自小江口起,经春在、广纳、三溪,在澌滩进入平昌县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