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大佛寺

一、地址

巴中市巴州区回风街道大佛寺村六组

二、历史

大佛寺古称小北龛寺(为与北龛寺区分)。道光《巴州志》记载:“小北龛寺,在州北十五里风帽山下。康熙中重修……”

古书中记载:大佛寺(小北龛寺)
古书中记载:大佛寺(小北龛寺)

道光《巴州志》又载:“又有小北龛在州北十五里。

《舆地纪胜》云:‘在风帽山下,其岩若屋。’寺亦国初重建,层楼倚广,俯挹清江……

《志稿》云:‘石壁有佛像,金光闪耀,照彻巴江,亦胜境云。’”风帽山即今莲花山。从方志资料的记载可知,小北龛寺倚巴江而建,风景优美。而北龛寺“在州北五里”“岩间多小佛龛,镌镂精致,非近世所能作”。唐巴州刺史羊士谔游览小北龛后,作《泛舟入后溪》诗二首。

三、简介

大佛寺坐落在长31.4米,宽22米的巴河岸边陡坡台地上,分布面积690.8平方米,坐西向东,钢混结构三重檐歇山顶仿古建筑,通高22米,面阔7间31.4米,进深4间22米,屋面各层逐渐内收、四角分别塑有鸱吻,正脊塑宝珠,底层大雄宝殿与顶层相联通,殿内彩绘佛本生故事、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正中彩塑释迦牟尼像1尊,通高13米,肩宽5米,身穿袒右袈裟,结迦趺座于莲台上。此佛像是我国西南地区目前佛教寺院室内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像,收藏于四川佛教寺院名录。

左右侧各有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菩萨。殿外左右侧各塑二天王,双手持剑。总共塑像16尊。大殿外原竖立大佛寺建修碑、功德碑19块,现分散放置于寺内各处,其中黄葛古树下的中间平台有6块,其他则置于仓房和寺庙后部。

大佛寺
大佛寺

四、大佛寺与小北龛寺

大佛寺在唐代又称七佛龛。据道光《巴州志》记载:“小北龛寺……盖即唐之七佛龛也。”《舆地碑记目》亦载:“七佛龛,《图经》云:乃唐张祎扈从僖宗入蜀时,经此所镌龛。名公钜卿题咏甚多,皆刻于石。”据《全唐诗》记述:“张祎,字冠章,南阳人。官中书舍人,从僖宗幸蜀,终兵部尚书。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改元开平,开平元年(907),张祎入仕后梁,任刑部尚书。”《资治通鉴·唐纪》载:唐末黄巢起义,进军长安,僖宗于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在部分文武大臣和五百余神策兵的护送下,从长安城西金光门仓皇出逃,经骆谷(陕西周至与汉中的交通要道)、凤翔(陕西宝鸡市)至兴元(陕西汉中市),于中和元年(881)正月至成都。张祎随僖宗入蜀,其所撰《南龛题名记》,刻于巴中南龛石窟137龛龛楣,记述得很清楚:“圣上西巡之辰,余自金门飞骑追扈大驾,中途隔烟尘遁迹,及中秋方达行在。”张祎何故来巴,并镌七佛龛,《南龛题名记》也有提及,中和四年(884),黄巢战败,唐王室欲回长安,张祎“奉命先銮辂之神都,俾缉旧纲,行次□(缺)遇军变,乃间道俟通于兹郡。”就是说张祎在回长安的途中,遭遇军变而来巴州,推测还有另一个原因,经巴州入米仓道方便回长安。与张祎一同来巴的还有其“表兄巢湖处(缺)薛瓒、前进士封舜卿、侄曙”等。张曙后寓籍巴州,中进士。张祎所镌七佛龛为巴中晚唐造像代表,可惜造像和众多名公钜卿的题咏摩崖皆漫灭无存。

小北龛寺何时改称大佛寺,文献资料并无明确记载。查民国十三年(1924)《巴中县志》,只有小北龛寺的记载,并未出现大佛寺之名,这说明在编写民国《巴中县志》时,大佛寺仍称小北龛寺。据道光《巴州志·山川》的记载:“小北龛寺……龛中塑大佛一尊,左刻七佛古像一龛,余像尚多,皆倚崖石而成”,推测大佛寺得名可能源于寺中塑有大佛,加之又有北龛寺,容易与小北龛寺之名混淆,于是在民间大佛寺之名逐渐流传开来。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大佛寺
一、地址 巴中市巴州区回风街道大佛寺村六组 二、历史 大佛寺古称小北龛寺(为与北龛寺区分)。道光《巴州志》记载:“小北龛寺,在州北十五里风帽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