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龛“天开金榜”考

重光古迹——清人镌刻"天开金榜"

拨开历史迷雾,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叫张衎的人题写了“金榜山”。300多年后,石刻风化殆尽,一批巴州乡贤名士捐资镌刻下“天开金榜”四个大字。

在2007年启动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原巴中市文物局副研究员汪信龙曾对“天开金榜”石刻进行测量:“石刻分布在长300米,宽10米的南龛坡北半山腰石壁上,面积3000平方米,为清咸丰六年凿刻,每个字长3米,宽2.6米,字距约25米。”如此气势磅礴的石刻出自何人之手?系清代巴州名士、书法家唐芝荣也。《平昌文化系列丛书·古今人物》记载,唐芝荣(1775—1858),平昌县驷马镇雷山人,家道贫寒,八岁丧父,由兄资助求学,博闻强记。20岁赴试,文章竟被官绅子弟夺去,名落孙山。归里继续苦读,终于中举,后任浙江晋云知县、山东荣成知县等职。唐芝荣勤政爱民。“一贫民盗窃,被捕鞭打,伏地嚎哭,芝荣亦泣曰:‘尔本善良百姓,奈何为盗?尔后定痛改前非!’”一年夏天,骄阳似火,狱中暑热难当。芝荣命令打开囚门通风,一囚犯乘机逃逸。州府查处下来,按律应将芝荣革职。百姓得知纷纷上书,称其清廉,方得宽宥。道光三十年(1850),古稀之年的芝荣辞官从教,授涪州(涪陵)学正。咸丰七年(1857),乞归故土,次年病故,诰封“奉天大夫”。

当“金榜山”三字风化殆尽,巴州人不愿见到这一胜迹消失。便由张必禄、唐芝荣等人承头,谋划重新镌刻。张必禄逝世于清咸丰元年(1851),石刻镌刻成功是在咸丰六年(1856),说明张必禄没能等到夙愿实现的那一天。唐芝荣时年81岁,但因其书法造诣最深,于是众望所归地由他执笔,模仿张衎笔迹题写“天开金榜”,众人再请工匠将其镌刻于南龛北岩。

“该石刻具有一定的历史、书法和雕刻艺术价值,也是巴中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汪信龙说。

金榜题名、独步丹梯、执掌官印,是古代读书人的梦想。而金榜山、印盒石、丹梯刚好契合了他们的想法,加之有天开金榜、丹梯书院、文昌阁等人文景观的加持,使得南龛从巴州诸山中峭拔而起,从文人雅士的吟唱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座承载巴州文运昌盛的瑞峰……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龛“天开金榜”考
本文探讨了巴中南龛山“天开金榜”石刻的历史渊源和人文价值。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和名称: 南龛山由南龛山和金榜山两部分组成,金榜山因山形似书案,且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