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巴人军事研究

五、军队建制及兵种

巴地山水纵横、沟壑交加,不便车马通行,墓葬发掘尚未发现车器马具,故巴师应为善于近战的步战短兵,而无车兵和骑兵。另一方面,巴人善舟楫之利,从宝轮院、罗家坝、冬笋坝、小田溪等船棺葬发掘看,应有水师。《史记·苏秦列传》有“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记载,北人不善水战,故司马错、田真黄向秦惠王建议,“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

巴军曾与蜀、楚、秦多线作战,并能长途奔袭,其应有成熟的建制和严格的管理。否则,虽巴人“天性劲勇”,也不可能发挥其战斗能力。摩尔根认为,氏族部落发生战争时,氏族首领用举行战争舞蹈的方式宣布计划并征集人员,当一个部落受到攻击的威胁时,也采取同样方式组建战斗队伍来应战。“前歌后舞”的巴渝舞,“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既是一种战斗舞蹈,也应是一种战斗队形,既可以迷惑对方,更为自己加油助威,便于冲锋陷阵。

六、军事据点

夏朝时期,巴地战争尚不可考证。殷商多次征讨江汉巴方。春秋战国时期,巴东接楚、邓,北比中原,西临蜀,南近夜郎,其间多次发生战争。

(一)北线。“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巴、秦、楚灭庸,其地分属秦、巴”,汉中盆地东部归楚、西部归秦、中部归巴。故巴之北线,兼具防楚、抗秦之功能,其主要据点为沔关和葭萌关。关作为古代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要塞,大多设在地势险要处,方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沔关。汉水“始源曰沔,故曰汉沔”,沔关设置于汉水上。汉中南扼巴蜀、北瞰秦川、东下楚湘,巴、楚、秦均视为要害,“恒成争地”。在城固发掘大量的戈、钺、斧商代青铜兵器,表明城固亦为军事重镇。

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为巴蜀门户、兵家必争之地。20世纪50年代,在宝轮院发掘发大量巴人船棺葬,可推测当时巴人在此驻有重兵。

(二)东线。巴国的主要威胁来自东面的楚国,其间横亘着巫山、七曜山等,攻伐多从水路进行。“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因而三关都筑于江边,形成节节抵抗之势。

扞关。其具体位置,徐广认为扞关在鱼復;张守节认为在硖州巴山县界;《后汉·郡国志》“鱼復县”条载“扞水,有扞关”;《清一统志》谓清水为扞水,谓扞关在长阳县。结合当时楚已据有巫山盐泉的情况看,此处所谓扞关为巴人为防楚入侵而设,应在瞿塘峡西口的白帝城。

阳关。阳关之“阳”,乃江之北、山之南。巴先失巫,故置扞关于鱼

復,待楚得枳后,巴退守铜锣、明月、鸡鸣三峡,铜锣峡更为险要。后来三国时邓芝、元末明初大夏国明玉珍、明末张献忠,都据此作为要塞。

弱关。《江水注》载“捍关,廪君浮夷所置也;弱关,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借险设关,以相防捍”。捍关,今考在奉节;弱关在今秭归县,即瞿塘峡、巫峡所在之地。

(三)西线。巴后期不断西迁,与蜀大体以涪江为界。

僰道。今宜宾。地处巴、蜀、夜郎、滇等交界,鸡鸣三省之地,可顺长江而下江州。故各方势力犬牙交错。

阆中。作为巴国后期国都,自是军事重镇。秦灭巴后,张仪更在此筑城,以加强统治和管理。

(四)南线。巴曾“南极黔涪”,黔水即乌江,涪水又称巴涪水,今赤水河。

枳。“涪陵郡,巴之南鄙”,其地势险要,地处长江、乌江汇合之口,东连云万、西控成渝、南屏滇黔、北锁汉中。小田溪墓葬出土了错金编钟、带“王”的钲,应为王侯级礼器,故巴“先王陵墓多在枳”。作为巴王陵所在地,自是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巴县。20世纪50年代在冬笋坝发掘了大量船棺葬,说明此处也是巴人军事据点,应兼具防蜀和西南夷的双重功能。

THE END
打赏
海报
古代巴人军事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了古代巴人的军事发展历程,分析了其战争起源、兵器、军队建制、军事据点、军事将领以及历史贡献等方面。重点内容包括:巴人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