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历代进士辑考

4.清代

据《清代进士传录》记载:有清一代,从顺治三年(1646)到光绪三十年(1904),二百多年间,共举行了112科,录取了26849名进士。《清代进士传录》以朱彭寿所编《稿本清代人物史料三编》为底本,参考《清史稿》《清史列传》《清朝进士题名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和清代省、府、县志,历十余年始成。其体例以开科时间为序,每科按录取名次先后排列,每人以简历为主,对他们一生的功过是非,不做评价。其资料全面、权威。[116]地方文献中所记载的巴中籍清代进士,其传略在《清代进士传录》《清代四川进士征略》有记载,嘉庆《四川通志》、道光《保宁府志》《巴州志》《通江县志》《南江县志》、民国《巴中县志》《通江县志》《南江县志》亦可考者13人。

(1)岳度,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

据民国《南江县志》第三编《人士》记载:“岳度,字文江,石斋第四子,康熙甲戌进士,官翰林检讨,壬午典试山西,工诗,制艺亦有名。”

[117]

据《清代进士传录》记载:“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记载:“岳度,字文江,康熙三十三年三甲第四名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四十一年任山西乡试主考官。”[118]《清代四川进士征略》对岳度的记载更 为详细:“岳度,字文江。南江县人。康熙丁卯(1687)年举人,甲戌(1694)年三甲第四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乙亥(1695)年散馆,丁丑(1697)年授检讨。壬午(1702)年以检讨充山西乡试主考官。在翰林院任职操行不凡,学识博赅,每为诗文,尤于制义文章得心应手,词馆及曹阁文士,无不推尊,极负时名。”[119]《南江县志》(2011)附录《前志更误补遗》亦有相同记载。

道光《保宁府志》卷三十六《选举·进士》记载:“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榜。岳度,南江人。”[120]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二十四《选举·进士》、《南江县志》中卷《选举·进士》、民国《南江县志》第二编《选举·进士》等,均有相同记载。

(2)李钟峨,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

据《清代进士传录》“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记载:“李钟峨,字雪原、西原,号芝麓。四川通江县人,康熙四十五年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121]

道光《通江县志》卷之七《选举·科第·进士》记载:“李钟峨,字雪原,一字芝麓。懒菴先生次子。康熙癸酉科举人,遵义仁怀县教谕,丙戌科进士。清书庶吉士,授职检讨,提督福建学政。历翰林院讲读、詹事府左右庶子、春坊掌坊、日讲起居注官、太掌寺少卿、充康熙壬辰科会试同考官。奏请分省点庶吉士,以后遂定。雍正癸卯广西乡试正主考。国史馆、方舆路程馆、一统志馆、分韵近体、唐诗纂修官。诰授中宪大夫,貤赠一代。著有《垂云亭集》《盛京府志》《白石纪事》《通江县志稿》,今修辑者,即其原稿也。”[122]

据《清代四川进士征略》记载:在雍正皇帝执政初,李钟峨上一奏疏,称翰林院为储才重地,自康熙四十五年迄康熙六十年七科会试,不分省份

大小,每省俱有庶吉士。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汉军及河南、四川之进士无馆选者;雍正二年甲辰科,蒙古及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俱无馆选之人,请广储才之路等语。雍正帝览毕奏章,谕曰:“今览李钟峨所奏,是必外人有此议论,故李钟峨遂以入告,朕甚嘉之。大凡国家政事,朕有不及见闻者,若臣不言,朕何由而知?朕欲尔等尽心陈奏,朕因得以览其所奏之是否,是则改而从之,否则亦可。以联意宣示尔等,使天下之人晓。”经大学士及九卿会议详议,李钟峨奏言所请,迅急宣示国内。李钟峨居太常寺卿职,多所见地,尤其在政务大事方面,见解独异,卓越的政治才识,为中外官绅咸钦。李钟峨尤长于赋律,为清初该体之肇端。乾隆以后,馆阁最重该体,道光时与试帖诗同为进退人才之具。李钟峨还喜诗,但所作诗多颂圣应制之作,然《阻雨》一诗,尤“幽居只近在林间,人阻河干梦屡还。风雨凄然烟雾满,从今最厌米家山”之句,雅洁深致,独有诗味。督学福建时,因刻其父李蕃之《雪鸿堂集》,附自撰《垂云亭诗文集》二卷于后。[123]

道光《保宁府志》卷三十六《选举·进士》记载:“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榜。李钟峨,通江人,太常寺卿。”[124]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二十四《选举·进士》亦有相同记载。

李钟峨所著《垂云亭》两卷,与其父李蕃《雪鸿堂文集》十八卷、其兄《燕喜堂》四卷,合称为《雪鸿堂文集》,共二十四卷,被收入《四库全书·集部》。

(3)岳维,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

民国《南江县志》第三编《人士》记载:“岳维,字叔世,石斋第七子,康熙丙子举人,丙戌进士,官广西荔波县知县,政绩甚著,与兄度均祀乡贤。”[125]

据《清代进士传录》“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记载:“岳维,四川南江县人,康熙四十五年三甲第三十八名进士。选任贵州荔波知县。”

[126]

据《清代四川进士征略》记载:“岳维,南江县人。康熙丙子(1690)

年中举人,丙戌(1706))年三甲第三十八名进士。签分贵州,四十七年至五十一年(1708—1712)署荔波县知县。政绩尤著,名噪一时,为南江前清名人,与兄岳度同祀乡贤祠。”[127]《南江县志》(2011)附录《前志更误补遗》亦有相同记载。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二十四《选举·进士》、道光《保宁府志》卷三十六《选举·进士》《南江县志》中卷《选举·进士朝》、民国《南江县志》第二编《选举·进士》,均有相同记载。

(4)朱昱,乾隆十年(1745)进士

道光《通江县志》卷之七《选举·科第》记载:“朱昱,乾隆乙丑科进士,历任陕西华阴、山东禹城、河南商河知县。著有诗集。”[128]

据《清代四川进士征略》记载:“朱昱,字又旦,通江县人。乾隆戊午(1738)年举人,乙丑(1745)年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进士。历任陕西华阴知县、河南商洛县知县。乾隆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746—1759)任华阴县知县期间,惠士爱民,民甚爱戴之,著有《又旦诗集》。”[129]《清代进士传录》“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亦有相同记载。[130]

道光《保宁府志》卷三十六《选举·进士》记载:“乾隆十年乙丑科钱维城榜。朱昱,通江人。”[131]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二十四《选举·进士》亦有相同记载。

(5)李其纲,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

道光《通江县志》卷之七《选举·科第》记载:“李其纲,乾隆丁未进士。嘉庆间教匪乱蜀,不求仕进,卒于广元书院。”[132]

据《清代进士传录》“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科”记载:“李其纲,四川通江县人。乾隆五十二年三甲七十九名进士。嘉庆年间蜀乱,不求仕进,主广元书院讲席。”[133]道光《保宁府志》卷三十六《选举·进士》记载:“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史致光榜。李其纲,通江人。”[134]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二十四《选举·进士》亦有相同记载。

李其纲,字世纪,号渠塘,李乔之子。他的生平、品性、行谊等,其门生邹桂洲所撰《李公世纪墓志》记载甚详:“……先生之□正己率物,匪惟课业,谨严举。凡进退周旋,衣冠言动无毫发苟一,望而见为端凝雅

饬者,不问而知为先生弟子……其掌院于广元,道宪博公过访,敛容相礼,退谓诸生曰:汝师丰采严俊,吾亦有畏心焉,其令人敬惮有如此者。□□时口占云:真心还太古,正气薄青霄。吁先生之生平可见矣,惜运不能酬其学,才不克著于世,甫赴铨而卒于途,□之奇乎。”

(6)吴铣,道光九年(1829)进士

据《清代进士传录》“道光九年(1829)乙丑科”记载:“吴铣,字伯嵋,号笏承。四川达县人。道光九年二甲三十一名进士。任直隶沙河、东明、长垣知县,十六年任顺天府大兴知县,改云南署镇雄州知州,咸丰三年改云南武定直隶州知州,四年官至云南澄江知府。六年丁父忧归。卒于永宁途次。”[135]嘉庆七年(1802)达州升为绥定府,是时白衣称百益场,属四川东道绥定府达县宝芝乡辖,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白衣才由达县划归平昌县辖。故吴铣时为“达县人”。

据《重修白衣吴氏宗谱》传记第四《白衣吴氏第三世吴铣传略》记载:吴铣(1800—1856),原名传绶,字伯嵋,号笏承(一作丞)。弱冠入庠,食廪饩。清道光八年(1828)戊子举人,乙丑(1829)进士。历任直隶沙河、东明、长垣知县。官至云南澄江府知府,一品封职。累赠光禄大夫。长垣古名蒲,毗连数省,治理不易。吴铣上任后,宽严并用,凡有利民生之事,行之尤力。数年,政教大行。张兰芷中丞时观察大名,行部至县,叹曰:“盗不入境,蝗不为灾,水不贻患,吴公治蒲三善,当与前贤后先辉映矣。”官至云南澄江知府。道光十五年(1835),因政绩突出,升任京畿大兴知县。锄豪强,理冤抑,不避权贵,不虐困穷。大兴县有一育婴堂,归县丞专管。铣往视察,见婴儿鸠形鹄面,身体瘦弱,厌厌待毙。便上奏朝廷,请求把育婴堂改归大兴县衙直管,并捐赠钱物。后有人上告吴铣渎职,吏部议处降级调用。时兼顺天府尹朱文定,以吴铣为官清廉,才学优秀,上奏朝廷,致铣仍补大兴知县。不久,因冒籍失察(科举考试中,以外县籍贯冒充本县籍者),降三级调用。道光二十四年(1844),复原官,以直隶州签发云南,历署镇雄州、广西武定直隶州。道光十七年(1848)为镇雄州知州时,在芒都岩壁上书“古芒都”三字,每字一米见方。咸丰三年(1853),升任云南澄江知府,整躬率属,谨慎处事,务宽大以恤民,尚节俭以厚生。咸丰六年(1856),因父辞世,回家丁忧。在路途中,逝于贵州永宁。[136]“吴铣入仕,卓有政声。工书法,善行草。白衣文昌宫、孔庙等处皆有其手迹。民国《达县志》存有吴铣《众僧塔序》《胡石臞诗草跋》《易处士文庠墓志铭》等遗著。”[137]

(7)唐正恩,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

据《清代进士传录》“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记载:“唐正恩,字霈亭。四川巴州人。道光三十年三甲十九名进士。任刑部主事,署陕西三原知县,咸丰六年改淳化知县,同治六年署白水知县,八年改陕西临潼知县。”[138]

据《清代四川进士征略》记载:“唐正恩,巴县人。道光庚子(1840)年举人,庚戌(1850)年三甲第十六名进士。未中进士前,曾充北京景山官学教习。中进士后授刑部主事,咸丰二年(1852)改授知县,分发江苏,署阳湖县知县,不久旋调陕西任淳化县知县,乙卯(1855)年筑城掘壕,废除积弊,吏治一新,充陕西乡试同考官,已未(1859年,其母遭丧,回籍,遂谋终养,不再出仕,巴县知县延唐正恩掌教宕梁书院,名进士余焕文即出其门。后军事倥偬,四川巡抚刘蓉带兵援助陕西,以唐正恩作为自己的助手,事竣,奏请起用,调署陕西三原、白水等县知县,旋擢临潼府同知。”[139]在任期间,唐正恩致力于开荒种植,办学兴教,赢得陕西民众称颂。同治十二年(1873)复任陕乡试同考官,无第居城隍庙。由于任前巡视边境,督理军务致心力耗尽,病故于考场。噩耗惊传,临潼之民纷至城隍庙吊唁。[140]

据“平昌文化系列丛书”之《古今人物》记载:“唐正恩(?—1873),唐芝荣长子,平昌县驷马镇雷山人。”[141]根据相关资料互综依查,《清代四川进士征略》所载“巴县人”“三甲第十六名进士”为误记。

(8)余焕文,咸丰十年(1860)恩科进士

余焕文(1825—1892),字伟斋,平昌县岳家镇人。[142]据《清代进士传录》“咸丰十年(1860)庚申恩科”记载:“余焕文,字仲伊,号蔚斋、伟斋。四川巴州人。道光五年(1825)三月初一日生。咸丰十年二甲第七名进士。任礼部主事、员外郎。后辞官归里。主讲本州宕渠、云屏,及绥定、汉章、龙山书院。”光绪十六年以“处世和平、学术深纯、孝行卓著”赏四品卿衔。光绪十八年(1892)卒。年六十八。著有《日记杂录》《鞭心录》《梦传文钞》《两汉读史论断》《大中讲义》等。[143]

据《清代四川进士征略》记载:余焕文(1825—1892),字伟斋。巴州人。咸丰壬子(1852)年举人,庚申(1860)年二甲第七名进士。年幼时见父母不悦或气怒,则持书左右朗读,怒解方休。稍长,好古文辞,以研讨农田、水利、边防、军政、民事尤勤,用力亦深。中举后,因父亲长期染疾不与会试,约经七年,待病好转,方北上公车。中进士后,选翰林院庶吉士,随转散馆,授礼部主事,旋告归。闭门养母教子,时正值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余焕文起办团练,四川总督骆秉璋延余焕文至署,欲表荐,余辞之不可,应允督办川北团练。陕西巡抚刘蓉,奏请调余焕文协助,余又辞之再三,不愿离母膝,母感其诚意,命之行,才前往陕西助刘蓉办团练事宜。八国联军败,事平,余焕文归家,筑室山中,广为搜集书画,聚书数万卷,以吟诵自适。累主宕渠书院、龙山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四川总督刘秉璋疏荐其卓行,上允之,特赏四品卿衔。光绪十八年(1892)病卒。年六十七岁,送葬者上千人。平生喜文,尤酷爱两汉之文。著有《梦传文钞》《日记杂录》《两汉读史论断》《鞭心录》《大中讲义》等书。[144]民国《巴中县志》第二编《科第》《乡贤》等,均有记载。

(9)吴镇,咸丰十年(1860)进士

据《清代进士传录》“咸丰十年(1860)庚申恩科”记载:“吴镇,字少岷。四川达县人。咸丰十年三甲六十五名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同治九年补浙江道御史,十年充会试同考官,光绪二年任顺天中城、西城巡城御史,升刑科给事中,工科掌印给事中,九年外官至陕西盐法道。清代二百余年,四川达县仅吴镇、王正玺二人入翰林。”[145]嘉庆七年(1802)达州升为绥定府,是时白衣称百益场,属四川东道绥定府达县宝芝乡辖,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白衣才由达县划归平昌县辖。故吴镇时为“达县人”。

据《重修白衣吴氏宗谱》传记第六《白衣吴氏第三世吴镇传略》记载:吴镇(1816—1887),字少岷,原名传绪。幼端谨,有大志,好读书。稍长,一应童子试,辄鄙弃之,专治举业,终日焚香把卷,默识沉吟,会意时则掩卷以思,至食角(粽子)蘸蜜濡墨,审而不自觉。堂兄吴铣官直隶,吴镇从学官舍,志趣坚定,文名籍盛。尤耐巨饮,亲旧知其量,如之酒,尽一石不醉,即醉亦不乱。道光十五年(1835)以监生应顺天乡试,挑取国史馆缮录,议叙盐大使。咸丰五年(1855)顺天乡试举人,补户部河南司员外郎。咸丰十年(1860)庚申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历任浙江、山东、广西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工科掌印给事中,巡视中城西城,充辛未(1871)会试同考官,赏戴花翎,特授陕西盐法道。在任三年,振盐务,惩私枭,浮费悉除,积弊一清。时陕粮道缺出,由盐道兼代。某道与陕巡抚有故,且莅任未久,陕抚欲代者分润之,嘱其亲信向镇示意。镇曰:“朝廷职官代理有成例,在某道新殁,以寅僚之谊赙之可也,若谓出金钱以营斯缺,是铝穴隙之类,吾不为也。”光绪元年(1875),四川东乡(今宣汉县)县民袁廷蛟聚众抗重赋。提督李有恒派兵往剿,燃毁房屋千余间,戮民千余。吴镇为“东乡血案”上疏朝廷。李有恒及东乡知县孙定扬被正法,局绅亦被发配边省充当苦差。吴镇任御史时,直言有声,不畏权贵,有案必查,众官咸服。其长于奏疏,有《奏议》若干卷,著有《心一斋文集》。光绪十二年(1886),因病辞官回归故里,翌年病逝,诰封中宪大夫。[146]

(10)徐炳唐,同治十年(1871)进士

民国《南江县志》第二编《选举·进士》记载:“徐炳唐,同治十年辛未科。”[147]《清代进士传录》“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记载:“徐炳唐,四川南江县人,同治十年三甲一百九十五名进士。”[148]

据《南江县志》(2011)记载:“徐丙唐,字玉山,南江县红光乡人。同治丁卯年(1867)中举人,辛未年(1871)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进士。先由岁贡而中举,以孝行称世。为文以清捷爽朗称胜,主讲公山书院,从学者络绎不绝,后补兰州令,未官卒于候所。”[149]政协巴中市委员会编《巴中历史文化名人》(2021)第一篇中《魂断紫禁城的清朝进士徐炳唐》一文,对其生平有详细记载。

(11)周绳武,光绪二年(1876)进士

民国《巴中县志》第二编《科第·进士》记载:“周绳武,光绪丙子。”[150]《清代进士传录》“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记载:“周绳武,

四川巴州人。光绪二年三甲一百十四名进士。”[151]《清代四川进士征略》记载:“周绳武,巴州(今巴中县)人。同治癸酉(1873)年举人,光绪丙子(1876)年三甲第一百十四名进士。分签浙江,授青田县知县。”[152]

民国《巴中县志》第二编《行谊》记载:“周绳武,从学成进士。后掌花丛龙池书院,造士颇众,寿七十一。”[153]《巴中县志校注》在其下注曰:“周绳武,今巴中市恩阳镇合治村人。”[154]余皆无考。

(12)李含菁,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

民国《巴中县志》第二编《科第·进士》记载:“李含菁,光绪己丑。”[155]《清代进士传录》“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记载:“李含菁,

四川巴州人。光绪十五年三甲六十九名进士。三十年任甘肃张掖知县,改甘肃平罗知县。”[156]

据《清代四川进士征略》记载:李含菁,字粹庭。同治癸酉(1873)年举人,光绪己丑(1889)年三甲第六十九名进士。年轻时潜心钻研性理及经史之学,跟随巴州余焕文学,勤苦备至,后掌宕梁书院,造士尤众。中进士后分发甘肃,任平罗县知县,政平宽和,听讼明断,有循良誉。后兼摄农务局,开垦满营马厂,改授张掖县知县,寻升彝州通判,擢贵德州同知,历有政绩。在甘肃任职二十余年,备尝艰险,后因母病逝离任回籍,续修《巴县县志》。民国初年,任巴中县征收课长,又督办团学警务。卒年七十一岁。”[157]“续修《巴县县志》”应为“续修《巴州志》”之误。续修《巴州志》,即后来的民国《巴中县志》。据民国《巴中县志》“民国七年张知事仲孝复聘修续巴州志人员”名单记载,参与此次续修的主要人员有:县人冯文经、李含菁、李本善、冯蔚莲、邱本岑等九人。民国《巴中县志》主要编修之一岁贡生冯秉圭在修志《缘起》中说:“前清光绪十二年,邑侯陶搢绶募捐补修县志,已有基础而移官去,事遂寝。至张又栻任州事,复议续修,布署未定,又移去,不果。民国元年,知事王缙乃聘请前清知县马蔗村,并简邑宿儒李含菁、冯文经、刘汝安、李本善等编辑,事将成而中辍。又五年,张仲孝莅任,乃汇成四册待梓。”[158]民国《巴中县志》第二编《乡贤·李含菁》记载甚详。

(13)余堃(一作坤),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

余堃(1861—1921),平昌县岳家镇人。民国《巴中县志》第二编《科第·进士》记载:“余堃,光绪庚寅。”[159]《清代进士传录》“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记载:“余堃,字子厚。四川巴州人。光绪十六年二甲十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二十三年充云南乡试副考官,三十四年官至陕西提学使。辛亥去职。民国十二年(1923)卒。”[160]

据《清代四川进士征略》记载:“余坤,字子厚。巴州人。光绪乙酉(1885)年举人,庚寅(1890)年二甲第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壬辰(1892)年散馆,癸巳(1893)授编修。光绪丁酉(1877)年以编修充湖南乡试副考官,丁未(1907)年由编修改道员用,署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正式授陕西布政使,次年九月初一日去任。”[161]回到家乡,“结庐金山,以读书研史自娱。居乡间十余年,办团练、兴学堂、救荒济贫,竭力以赴。在金斗寨办高等小学堂,先后有巴中、达县、营山、渠县、宣汉等地的学生慕名前往,最多时达900多人。”[162]“余坤宗宋学,以宋时苏轼、唐子西自况。为人严正,不随不阿,严厉不苟。工书法,字似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极有变化,兼善各体。在京师,颇负盛名。卒于一九二三年。”[163]

“余堃”在《清代四川进士征略》作“余坤”。民国《巴中县志》第二编《文学》记载:“余晋,号进之,焕文第四子……弟艮、坤、震,前后获选拔、登贤书。”[164]《巴中县志校注》在的注文与《清代四川进士征略》相同。根据《清代进士传录》《清代四川进士征略》、民国《巴中县志》及《巴中县志校注》等记载,推测“余堃”一作“余坤。

(二)嘉庆《四川通志》、道光《保宁府志》《巴州志》有记载,但中进士年代误记或无可考者5人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元政府对于科举制长期废而不举,直至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才颁布行科举的诏书,延祐二年(1315)正式开科取士。这已经是元代中期了。元代科举制在推行的过程中,曾于至元元年(1335)被中辍,停废两科,到至元六年(1340)才又得到恢复,此后行至元亡。因此,元代实际行科举的时间只有48年,共开科16次,取士1200人。元代进士名录今存世只有元统元年(1333)、至正十一年(1351)、至正庚子(1360)、至正丙午(1366)四种,共录元代进士200人,其余则散见于浩瀚的史料中,或难于勾稽,或消失于历史。[165]地方文献中所记载的巴中籍元代进士5人,其中年代均为误记或无可考者。

1.宋汝砺、冯希文、冯有能,中进士年代属误记或无可考

道光《巴州志·选举》记载:“宋汝砺、冯希文、冯有能,俱大德中进士。”[166]

据《巴州志校注》引《四川通志)记载:宋汝砺、冯希文、冯有能,巴州人,大德(1297—1307)中进士。”此三人名列大德八年甲辰(1304)科探花蓬溪人蒲益谦和进士宜宾人廖麟之后,宋汝砺等当是此科进士。[167]《保宁府志》记载,元代大德年间,保宁府共有进士3名,均为巴州籍人:“宋汝砺,巴州人。冯希文,巴州人。冯有能,巴州人。”[168]余皆无考。

据《元代进士研究》《元代科举与文学·元代进士题名征略》等记载,元代正式开科取士始于延祐二年(1315)。大德(1297—1307)之际没有开科之说,更无殿试进士之举,其中进士时间为误记或无可考。

2.宋涣可,中进士年代属误记或无可考

道光《巴州志·选举》记载:“宋涣可,元统进士。”[169]

据《巴州志校注》引《四川通志》记载:“宋涣可,巴州人,元统(1333—1334)进士。”并在校注中记载:“考《元史·选举》,元统癸酉(1333)科,廷试同同、李齐等。”“元统只两年,廷试只一科,宋涣可当是癸酉科进士。”[170]元统元年(1333)癸酉科的资料是元代进士资料保存得最完整的四科资料之一。

据《元代进士题名征略》记载:“本科共录进士100名,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25人。”[171]《元史》记载:“元统癸酉科,廷试进士同同、李齐等,复增名额,以及百人之数。”[172]元统癸酉所录进士之数,《元代进士题名征略》与《元史》记载相同。《元代进士题名征略》详列了右榜50人(第一名同同),左榜50人(第一名李齐),简述了每个人的姓名、字号、籍贯、名次、仕宦、著作等。100人中没有宋涣可的名字。[173]嘉庆《四川通志》、道光《保宁府志》均在《选举·进士》中记载:“元统,宋涣可,巴州人”,而且当时四川全域的元统进士只载录了宋涣可1人。

3.李梦熊,至正(13411370)进士。中进士年代属误记或无可考

道光《巴州志·选举》记载:“李梦熊,至正进士。”[174]

据《巴州志校注》引《四川通志》记载:“李梦熊,巴州人,至正(1341—1370)进士。”校注记载:“考梦熊前九名为曾文秀,至正乙未(1355)科进上;梦熊后三名为陈典,至正乙未科进士。据此,梦熊当是至正乙未科进士。”[175]

据《元代进士题名征略》记载:元至正(1341—1370)年间共开9科,分别是至正二年壬午科、五年乙酉科、八年戊子科、十一年辛卯科、十四年甲午科、十七年丁酉科、二十年庚子科、二十三年癸卯科、二十六年丙午科。乙未是至正十五年,非开科之年,亦非恩科,属误记。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二十四《选举·选举》、道光《保宁府志》卷三十六《选举·选举》均记载:“至正。李梦熊,巴州人。”[176]而且道光《保宁府志》在“至正进士”中只记载了巴州人李梦熊和南部人冯有明。

(三)道光《巴州志》、民国《巴中县志》有记载,但中进士年代为误记或不可考者2人

1.王永熙,中进士年代为误记或无可考

道光《巴州志》卷七《人物》记载:“王永颐,亦知州福之裔,登弘治八年进士第,以孝闻,官刑部郎中。卒,葬南坝。至今名孝子坟,见墓碑。”[177]墓在今巴中州区南坝变电站附近,原为大坟茔。

“知州福”,即巴州知州王福。据道光《巴州志》卷五《职官》记载:王福,湖广潜江,进士,洪武元年擢巴州知州。以俭率民,民咸德之。越六年以老致仕,无力回籍,遂家于州之南坝。卒,州民负土葬焉。碑尚存。[178]王福因“以老致仕,无力回籍,遂家于州之南坝”,所以其子王凤,其后裔王永颐皆籍于巴州之南坝。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太常寺卿李钟峨在《昭勇将军王公墓志》中记载:“公讳然,字诚之。明进士巴州刺史福公之十代孙也。考其先,永熙公以进士官刑部郎中,凤公以进士官陕西凤翔知府,祖杲以乡荐官云南开化知县,父民皞亦明经待选。”[179]

据民国《巴中县志校注》校记:王永颐“弘治八年进士”,乃《巴州志》出版时漏写了“十”字,应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180]查《明代登科总录》第十册“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顾鼎臣榜”,没有关于王永熙的记载。其中进士时间为误记或无可考。

2.苟道炫,中进士年代为误记或无可考

据民国《巴中县志》第四编《冢墓》记载:“明进士苟道炫墓,在县东大井溪。道炫明嘉靖丁卯科进士,曾任平凉知府,九子入庠。孙天奇,乾隆甲午举人,任云南知县。”[181]查《明代登科总录》第十二册至十八册资料记载,嘉靖朝(1522—1566)共举行15榜殿试,从嘉靖二年(1523)癸未姚榜涞榜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范应期榜,每三年一榜,没有中辍,也没有恩榜。嘉靖丁卯(1567)是隆庆元年,从《明代登科总录》第十八册资料显示,隆庆元年不属常考之年,也没有关于恩科的记载。

“县东大井溪”,据《巴中县志校注》在今平昌县德胜镇五木乡前锋村。余皆无考。

(四)道光《通江县志》、民国《通江县志稿》有记载,但中进士年代、生平、仕宦、行谊等均无可考者1人

谢休明,中进士年代、生平、仕宦、行谊等均不可考。

民国《通江县志稿》记载:“谢休明,宋明进士,见旧志古迹,梁实,石楼山庄。”[182]谢休明其人生活在宋代还是明代,今已无法考证。所谓旧志指的是道光《通江县志》。笔者查阅道光《通江县志》卷二《舆地志·古迹·石楼山庄》记载:“有宋梁隐君墓。梁名实,字延之。仕宋,因疾上官科敛民财,愤然领米七升、茶一斤、交子钱七百二十六文,弃官归隐。卜葬石楼山庄。阆中县知县杜秉和撰文,邑进士谢休明题诗。惜字磨灭,不可卒读。”[183]

(五)民国《巴中县志》有记载,但中进士年代、生平、行谊等均无可考者3人

康汉衢、康汉章、康汉清,中进士年代、生平、行谊等均不可考。

民国《巴中县志》第二编《科第·进士》记载:“康汉衢,嘉靖。康汉章,不详。康汉清,不详。”[184]其三人生平、仕进,嘉庆《四川通志》、道光《保宁府志》俱无记载。据《巴中县志校注》记载:《志稿》载有明进士康汉衢,本志载为嘉靖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本志《古迹附冢墓》载:明翰林康汉衢墓在县南康家沟,碑额有‘仕宦佳城’四字”。是《四川通志》遗记。按:县南康家沟,即今巴中市果敢乡康民村的康家沟。康汉章、康汉清举进士年代不详。[185]民国《巴中县志》第二编《仕进》记载:“康汉衢,直隶宛平知县。康汉章,陕西褒城知县。康汉清,陕西武功知县。”[186]其他均无可考。

(六)道光《巴州志》、民国《巴中县志》有记载,但为传说中人物,其他均无可考者1人

张文治,中进士时间、生平、仕宦等均无可考,道光《巴州志》、民国《巴中县志》所记皆为“相传”。

民国《巴中县志》记载:“文治寨在县西七十里,即恩阳老场后山。左右陡峻,前接马鞍山,建有重关,阻以巨池。中扼巴西要道。下有洞,相传宋进士张文治学道处。”[187]道光《巴州志》在“文志山”目下记载:文志山亦作文治山,“相传昔山下居民张文治,平生好善,遇仙于此山飞升。”[188]于是,后人便尊这位隐居进士为文曲星,并依洞修建了文昌阁,洞口额题“龙隐”二字,洞中塑文昌像一尊,至今犹存。

(七)史志中没有记载,地方文献所载而无可考者5人

1.政协巴中市委员会编《巴中历史文化名人》中所载无可考者3

(1)朝国星,据《巴中历史文化名人》附录《巴中历朝进士名录》记载:朝国星,明代,平昌县人,湖广布政使。[189]其中进士年代、生平、行谊,皆无可考。

(2)程允开,据《巴中历史文化名人》附录《巴中历朝进士名录》记载:程允开,清代,平昌县人,川南嘉定府威远教谕,入士时间为雍正三年(1725)。[190]余皆无可考。

据《清代进士传录》记载,雍正朝共进过5榜殿试,分别是雍正元年

(1723)癸卯科(本科为清世宗登极恩科)、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没有雍正三年这一科。[191]

(3)王纪,据《巴中历史文化名人》附录《巴中历朝进士名录》记载:王纪(1819—1869),平昌县人,户部主事,入士时间为咸丰四年(1854)。

[192]余皆无可考。

2.政协巴州区委员会编《古镇恩阳》中所载无可考者1

沈谦,据《古镇恩阳》第二编《名胜古迹·进士墓》记载:“明代进士沈谦,曾官至户部天官。其墓在今渔溪镇沈家坪。”[193]其中进士年代、籍贯、生平、行谊,皆无可考。

3.平昌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编《古今人物》中所载无可考者1

彭庆文,据“平昌文化系列丛书”之《古今人物》记载:彭庆文(1839—1907),字仰皓,平昌县江口镇人。幼时家贫,好学。其母游氏青年丧夫,孀居守志,靠纺绩供子苦读。其子早岁人黉。咸丰辛西(1861)入拔贡,同治甲子(1864)入举,同治六年(1867)丁卯入进士,授户部员外郎。庆文在京任上,才华拔萃,正直守德,捐资建巴中云屏书院,得同治帝褒赏,御准在原籍造彭府衙门,诰封其母为“恭人”。逝后同治亲题“举直大夫”“礼义大夫”御匾相赠。[194]余皆无考。根据“同治六年(1867)丁卯入进士”的记载,查《清代进士传录》,同治朝共进行过6榜殿试,分别是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本科为清穆宗登极恩科)、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没有同治六年(1867)丁卯这一科,亦非恩科。[195]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历代进士辑考
作者:彭从凯。本文分为五部分,分别从古代进士制度简述、地方文献中的巴中进士名录、巴中历代进士简述、巴中进士误载举正、结语五个方面阐述了巴中历代进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