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秦华礼的回忆

坚守桐包山,反敌人"六路围攻"

桐包山位于平溪坝至空山坝之间。山上有很大一座庙,只有几家老百姓。

1933年秋末,蒋介石封四川军阀刘湘为"剿共"总司令。四川军阀加上胡宗南的部队,敌人先后投入了140个团共计25万多人,向我根据地发起六路围攻。我军遂由外线进攻,转入内线防御。

当时,我们这个团从西线边打边撤,又叫"收紧阵地"。总部及川陕省委、政府各机关部门已全部撤至空山坝一带。如果前沿阵地坚守不住,总部机关就会受到直接威胁。为此,我们二营受命坚守桐包山。

这是一个军事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的飞机从早到晚不停地侦察扫射,再加上大炮乱轰。所以,必须修筑坚固的防守工事,减少伤亡。

当时,最难修的就是壕沟。战士们要在山坡上挖出近两米深的沟,大约四五千米长,队伍可以在沟内来往运动,而且,每隔一米左右,就要设一个枪口,上面用树木像盖房子铺地板似的盖起来,再垫上将近半米厚的土。这样,无论是敌人的飞机扫射或者大炮轰炸,都无法打垮。

白天,我们就在盖沟里睡觉。那个时候,最困难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每逢下大雨,壕沟几乎全部倒塌,灌满了泥水。大家只得又将大树从泥土中拔出来,把沟里的淤泥清理干净,等于是重新再做。但是,这样做,比新修还要费力。

当时,大约是阴历4月左右,天气还比较冷,我们都是身着单衣,扛树把衣服和肩膀都磨破了,太阳一晒,整个肩膀脱了一层皮,痛得像针刺一样。

另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粮食。山上仅有少数几户老百姓,又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只好采野菜充饥。但是,人多野菜少,怎么办?营部决定,我们连3排的主要任务是,每天除上午修筑工事外,下午休息,晚上过河到敌人营房去搞粮食。

因不知敌人的粮食放在哪里,要事先侦察。当时,我是3排排长,就带着三个班长穿过树林摸到河边去侦察。我判断,一般情况下,粮食会放在伙房,就重点侦察敌人的伙房设在什么地方,等发现了敌人伙房的准确地点后,夜里再下山涉水过河,趁敌人刚换过哨后,悄悄摸到敌哨兵身后,猛地捂住他的嘴,问清楚伙房和粮食在什么地方,讲好,只要不叫喊绝不伤害他,待我们拿到了粮食过河后,他可以朝天放两枪,这样,就能保住敌哨兵不受惩罚。

为解决部队吃饭问题,当时,只要是能吃的粮食,不管是大米、玉米、谷子及各种豆、食盐、油、肉,我们统统都要。

那个时候,我们的条件差,没有专门装运粮食的工具,就自己想办法。好在,那时我们穿的全是农村老百姓穿的那种大裆裤,不是现在的西式裤,脱下裤子用绳子将两只裤脚绑住,就成了可装八九十斤粮的大口袋。将装满粮的裤子口袋往脖子上一扛,好像马鞍子似的非常方便,前后大约只用二十几分钟就能离开。

粮食搞回后,由营部统一分配给三个连,但真正分到每个人时,数量还是少得很。有时,连着三四天下大暴雨,河水猛涨,夜间无法渡河,所以,每人一天只有一小洋磁碗炒熟的玉米。

就这样,我们在山上坚守了半个多月,敌人也无力向我军发动攻势,不久我军就开始大反攻。

当时,我们279团总是作预备队,哪里需要增援或某个阵地兄弟部队遇到困难,特别是某个阵地久攻不下时,我们的任务就来了。

接到命令后,一律都是轻装快速前进,除枪支、手榴弹外,其他一切行李都不准带,拼命向敌人追击。有时,一天要跑出去50多千米地,平均一小时十一二里地。但这种情况不是太多,因每个部队都有决心打胜仗。结果,我们跑路最多,打仗却比较少,所以,部队特别疲劳。

这次,我们团一直追到嘉陵江东岸,在苍溪元坝子休整了一周。之后,我们排奉命调去江边警戒。我当时还是兼职的连队宣传队长。夜间,就用师政治部统一印发的对敌喊话材料,向敌宣传,内容很简单,但很有力。

经过这些宣传,效果很好,在以后的历次战役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军战士发现不少敌人士兵在和我军作战时,有的一枪不放就投降了,有的是枪朝天上打。当时,这种情况很多。

"剿匪"总司令刘湘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集结四川军阀约140多个团近25万人,还有十几架飞机,分六路向我苏区(根据地)进攻,扬言要在"三个月内全部肃清"我红四方面军。战线从西北的广元县起东至川北的城口县,拉开全长700多千米的战线,对我军合围进攻。蒋介石给刘湘200万元现大洋作军费,还下拨了10000余支枪炮和500余万发子弹。

反"六路围攻"从1933年12月开始。我军共40000余人,装备比较落后,与数量多于我军五倍的敌人作战,困难之大可以想见。经过整整十个月的激战,先后粉碎敌人的四次进攻,共歼敌80000余人。但我军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共伤亡20000余人。这是我军在川陕根据地打得最艰苦的一个战役,也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果最为辉煌的一次战役。

在这次反"六路围攻"中,我们31军93师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追击敌人。有时一两天连续追击敌人,不要说休息,就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口渴了,就在前面牲口留下脚印的水洼子里喝口泥水。

就这样,我们从通江县南上老官庙(今广纳镇)越过小通江河直扑巴中,先后收复了巴中县、营山、渠县、仪陇、旺苍坝、苍溪、元坝子等地。

红四方面军的反六路"围攻"虽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根据地的元气也受到严重损伤。

一是粮食十分紧缺,许多村庄连种子都没有了。二是老百姓不愿种田,认为种下去也不保收成,"围剿"一来又会被敌人抢去。三是劳力十分缺乏,兵员枯竭。苏区的青壮年早已大批参加红军,在战争中又有伤亡,而敌人占领部分苏区后,又抓去或杀害了一批。

另外,也有部分人受敌人反动宣传的影响,逃到了敌占区去。所以红军的兵源、粮食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物资极端匮乏,加之敌人经济封锁,根据地所急需的粮、食盐、衣被、药物等都无法解决,随着灾荒饥饿现象的日趋严重,各种疾病,特别是伤寒、痢疾等传染病猖狂蔓延,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当时,我们师有的一个连只剩下了70-80人,一个团也只有1200-1300人。

正当我们处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时,由蒋介石统一指挥的敌人200多个团的兵力,又在我根据地周围部署了"川陕会剿",妄图一举消灭川陕苏区的红军。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只有斗争才是唯一出路。

军部向全体指战员传达了总部的战略部署:"准备一切力量冲破'川陕会剿',拿出战胜刘湘的精神,去战胜蒋介石主力""唯有斗争才是出路,与一方面军会师"(我是从这时才知道有个一方面军。当时,因张国焘闹独立,对下面他从不宣传红一方面军)。

总部提出"先拿下四川"等口号,层层动员,统一思想,激励部队克服困难,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并分别在毛裕镇(赤江县)、清江渡召开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和军事会议,动员和部署如何冲破"川陕会剿"。

THE END
打赏
海报
老红军秦华礼的回忆
本文回忆了老红军秦华礼的青少年时期、参加红军、加入正规军的几个过程。发生在1912年开始至1937年之间的故事。涉及了诸多历史。例如:坚守桐包山、强渡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