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口县令杨百药题名考述
朝阳岩题名与游仙观碑记
道光《巴州志》卷一《地理志·山川》"朝阳岩"条:"在州东六十里。因曾口县有君子泉,《名胜志》云'其泉从岩石中流出,清冽无比,上镌君子泉三字。宋人来官多游于此,石刻俱存。宋黄彝则有《君子泉铭》,并载《艺文》'。自明以后,县废弃为僻壤,鲜有过问之者矣。"
朝阳岩位于曾口县治所附近的卧牛山下,在巴河西岸。因离县治不远,"宋人来官多游于此",便成为游览胜地。杨百药在此题名:
宋隆兴二年夏四月初二日,知县杨百药
去病,率邑尉李腾充美、监酒裴师道彦通、弟杨纶季海,同游斯岩,迎暮而归。男杨庭芝、孙杨椿伺行。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四月初二日,当天无政务,也是曾口县官吏难得闲暇的日子。知县杨百药率县尉李腾(字充美)、监酒(主管经济事务)裴师道(字彦通)前往朝阳岩游玩,傍晚才回县署。当日同游的还有杨百药的弟弟杨纶(字季海),杨百药的儿子杨庭芝、孙子杨椿也陪同游玩。游玩期间,杨百药在朝阳岩石壁写以上文字,随即命人镌刻。因题名耗时太久,一行人乃“迎暮而归”。
隆兴二年四月初二日这一天,杨百药真的很开心。除了僚属陪他游玩,还有家人陪伴,所以他更开心。他想把他的开心“保留”下来,让后世的人知道他此日的开心,故而在朝阳岩题名,记录此事。他是一个有情趣的基层官员。
道光《巴州志》卷九《艺文志下·历代文下·题名》“朝阳岩题名”条收此石刻。
《金石苑·杨百药题名·隆兴二年四月》记载此石刻“高二尺三村,广三尺。八行,行七字,字径三寸。八分书”。
游仙观这种宗教建筑始建于唐代。宋代才在游仙观建玉皇殿奉祀玉皇大帝。最初只是在皇室的官观中供奉玉皇,后来各地道观相继建有崇祀玉皇的玉皇庙、玉皇殿。曾口县游仙观建玉皇殿后,道士赵道升请知县杨百药作《游仙观玉皇殿碑记》。碑记云:
……曾口县游仙观,自唐以来无玉皇殿。有宋同州杨百药,初尉兹邑,知观道士李道莅修建诸殿已,作记赏之,尚未有以崇奉玉皇者。赵道升其徒也,信道自笃,罔敢怠忽,不谋于李道莅,视三清殿前隙地虚设,乃伐山取材,负土成基,栋梁庙貌,十年乃成。清高旷爽,俨然帝者之居。使境内百灵,咸有朝谒之所,生民祈请,见咫尺于天颜。殿成,隆兴改元,百药复宰兹邑,李道莅已逝,乃挽赵道升令知观事,请百药为记。……
《金石苑》收录此碑时名《宋游仙观玉皇殿碑》。介绍此碑云:“碑连额高五尺四寸五分,广三尺四寸。十八行,行二十字,字径寸余。八分书。额三行,行三字,字径二寸。篆书,阳文。”
《金石苑》编者刘喜海评价此碑云:“右碑在巴州东北三十五里。碑导汉式,文荒诞不经(“碑在巴州东北三十五里”方位有误,“巴州东北”应为“巴州东南”;《游仙观玉皇殿碑记》前有“晋主人周与天帝召见”一百三十余字的奇文不可解——引者)。岂以神道设教者耶?杨百药再莅曾口县,为作此《记》,未知其于义何居?考曾口县,梁置。隋属清化郡,唐属巴州。神龙初移治,五代因之。宋、元属巴州,后废。洪武省入(巴)州。碑无年月。以题名考之,当在隆兴间。”
今人龙显昭、黄海德主编的《巴蜀道教碑文集成》亦收录此文(详见上文)。
曾口县游仙观原址位于今曾口中学南侧。清代岁贡生张开培某年重阳节经此地,发现瓦砾中有石刻文字,遂命仆从刨开瓦砾,原来是南宋时期曾口县令杨百药作的碑记。碑文皆隶书,唯额“游仙观玉皇殿”数字篆书构体甚奇。《金石苑》收录的正是此碑铭文。此碑下落不明。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