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口县令杨百药题名考述
南龛题名
道光《巴州志》卷五《职官志·文职·宋》“杨百药”条:“南龛磨岩有乾道元年曾口令冯翊杨百药去病(题名)”。
“南龛磨岩有乾道元年曾口令冯翊杨百药去病”句子不完整,笔者在句末加“题名”二字,才完整、通顺。
杨百药在南龛题名有二。其一曰:
曾口县令冯翊杨百药,自祁山运米回县,纵步于此。有宋乾道改元乙酉仲春清明日。男庭芝侍行。
此题名位于南龛第065龛外龛左壁,竖刻3行,占壁面高130厘米、宽33厘米。《金石苑·杨百药题名·乾道元年二月》记载此石刻“高四尺二寸,广一尺一寸五分。三行,行十三字,字径三寸。八分书”。
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运米,支援抗金战争运送军糈。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底改元乾道元年,岁次乙酉(1165)。
冯翊人、利州东路巴州曾口县令杨百药在儿子杨庭芝陪同下,率民工经米仓道至兴元府,再经故道(陈仓道)南段、阴平道(略阳—文县—西和),往抗金前线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镇)运送军粮,返回巴州后,在州治所在地化城县县城停留,快步前往南龛题名,时为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清明节。
学术界将宋金战争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1125年至公元1138年,第二阶段为公元1139年至公元1141年,第三阶段为公元1161年至公元1164年,第四阶段为公元1206年至公元1208年,第五阶段为公元1217年至公元1234年。“曾口县令冯翊杨百药,自祁山运米回县”,时值宋金战争第三阶段末,宋金签订“隆兴和议”,宋再割商州、秦州给金兵。
宋金战争期间,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作为大后方,其所属州、县积极为前线的宋军筹集粮草,通过不同途径运往前线。利州东路所属的巴州及其属县曾口县因米仓山阻隔,亦是宋金战争的大后方,正好又位于米仓道南段,曾口县民工为前线运输粮草,必须经过米仓道。
其二曰:
曾口令尹冯翊杨百药去病游。男庭芝侍行。乙酉禁烟日。
此题名位于南龛第082龛外龛右壁(阴刻),竖刻3行,占壁面高82厘米、宽40厘米。《金石苑·杨百药禁烟日题字·乾道元年》记载此石刻“高二尺九寸,广(一)尺五寸。三行,行九字,字径二寸余。八分书”。
禁烟日即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为寒食节。是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为了迫其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被火烧死。晋文公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吃冷食,以寄哀思。
道光《巴州志》卷九《艺文志下·历代文下·题名》“南龛题名”条收以上二题名,并附注“以上二刻,八分书,并在佛龛侧”。
南龛位于巴州化城县县城南郊南龛山腹。南龛山又名化城山。《太平寰宇记》引《后周地图记》云“大象二年改梁大县为化城县,以县南三里化城山为名”。化城,幻化之城。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语出《法华经》卷第三《化城喻品》。此处代指佛寺。自隋唐以来,南来北往的达官显贵、客商僧侣、文人墨客驻足巴州化城县城,在化城山东面石壁开窟凿龛,雕刻了众多佛像,也一并留下了大量造像铭文、装彩记、游记、杂记、诗词等。尤以唐乾元三年(760)四月十三日巴州刺史严武《奏请赐巴州南龛寺题名表》、追扈唐僖宗入蜀的户部大臣张祎中和四年(884)的造像铭文《南山记》闻名遐迩。
杨百药寒食节、清明日期间路过化城县,专门前往化城山题名,除了有古人遗风、表征文人墨客的风雅外,主要目的是借助游览胜地——南龛的名气,以“到此一游”,扬名立万,以垂久远。此乃人之常情、人心使然,不必责难。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