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父子进士”考
平昌县(原属巴州管辖)传颂着原雷山乡(现属于驷马镇管辖)唐氏家族之先辈有,父子二人先后中进士同朝为官的故事。
父子进士中的父,名唐芝荣,子名唐正恩。
唐芝荣,字元润、德钟,号瑞圃,生于清乾隆40年(1775)9月21日。清初,其先辈自湖北省零陵县谭家沟迁入四川,先后居岳池县大水桥、巴州顶山乡蔡家沟,后入雷山乡,居场街。其家境贫穷,8岁时其父唐永瑜去世,靠胞兄唐元济、唐元清辛劳从农资助他读书。芝荣幼年勤奋好学,才智过人。
据《巴中县志》(民国12年续修版)记载:芝荣在乡试(省里举行的考试)中,文章已写成脱稿,却被“势家子”抢去,还警告他不准泄露。芝荣不敢吭声,只得重新起稿。但榜出后,“势家子”获优考中,芝荣呆立着哭泣:“我还有何脸面见二位兄长?”以后,他又重新入校立志苦读,终于在26岁那年,即嘉庆6年(1801)科补弟子员,嘉庆15年(1810)中举人,道光5年(1825)取部曹,以大挑知县授任浙江省处州府缙云县,后改任山东省登州谢荣城县知县。
唐芝荣在山东做官期间,亲理政务,悯惜百姓。一次,一个因生活逼迫犯有偷盗行为的百姓被鞭打后,伏地恸哭。芝荣也哭着问他:“你本是善良百姓,为何行盗?”后释之。到了夏天,芝荣悯惜监牢的囚犯难受酷热,即令将他们敢出,通风。一次,有一囚犯乘机逃走,卅府即派员查处。按当时的法律规定,芝荣理应革职。百姓闻之,纷纷申诉唐芝荣素为清官,州府便予以原之(免受查处)。
道光30年(1850)唐芝荣75岁,辞政改教职授涪州(今四川涪陵)学正(掌管学校课试等事的学官),诲人不倦。芝荣工书法,常受人之托代撰碑文、族谱等。巴中南龛坡石壁上现存“天开金榜”巨幅石刻,可算他的代表作。咸丰7年(1857)7月归家,卒于咸丰9年3月9日,终年84岁。皇清诰封“奉直大夫”。
唐正恩,系唐芝荣长子。生年无考,卒于清同治13年(1874)。
唐正恩于清道光17年(1837)丁酉科选拔中式北闱,任北京景山官学教习(教师)。他的文章驰名京都及邻邑,人皆称其品学兼优。道光30年,即父亲唐芝荣辞政改教职的1850年中进士,分任刑部主事江苏司加“行走”,翌年改任江苏阳湖县知县,后又任陕西省淳化县知县。在淳化县任职的5年中,“筑城掘壕,铸铜兕,杀水势,兴废除弊,减募僚民”(引自《巴中县志》民国12年续修版)。
咸丰5年(1855)调任陕、甘两省同考官,咸丰9年(1859),因父亲唐芝荣病故回籍后,打算辞官终养老母。但时巴州学士前来求教,正恩即任教于宕梁书院(设巴州城内)。一时间,有作为的学者及附近知名人士蜂涌而至,人群多得几乎没有地方安放砚台。后经布政使刘蓉专程奏请启用,唐正恩即被调署陕西三元县任知县,后又调白水、临潼等县任职。他每到一处,都领导人民开荒种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建孔庙,修书院,安抚民心,赢得了陕西人民的称颂。同治12年(1873)唐正恩被复调陕、甘两省同考官,翌年,终因积劳成疾于考场而逝。噩耗传来,居民大惊,临潼人民纷纷前往城隍庙吊唁唐爷。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