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平昌明四耳束腰铜鼓文化价值及特色
平昌县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的这面明代四耳束腰铜鼓,铸造工艺考究,该铜鼓以铜为主要成分,由铜锡铝合金铸造而成。束腰,腹微鼓,鼓足为侈口(大口),通高48厘米、腹围147厘米、口径50厘米、底径50厘米,质量17千克,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构成,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为腰,下段为足,胸部由对称四鼓耳构成(一耳残),腰中部饰一道凸棱,身有四道范线,范线下外壁面装饰一周三角线饰纹。鼓面中心为太阳纹,有9量,量间有12道炫纹相隔,第3、7晕各饰乳钉纹一圈。太阳纹外圆饰游旗纹、回旋纹.鼓面晕与炫线构成同心圆。
此铜鼓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乐舞、纹饰艺术、铜器铸造等不可缺少的珍贵实物资料。
铜鼓是我国古代悠久灿烂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珍宝。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各民族创造的极富个性特征的礼乐器物,2700多年前,公元前七世纪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就有了铜鼓这种打击乐器。其最早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炊具和打击乐器混用器物,随后,逐步成为当地各民族的贵族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其演变过程中,敲击铜鼓发出的声音,起初是作为战事召集的信号。此后,铜鼓又逐渐成为了赏赐或贡品,以及作为祭祀、盟会、宴会、乐舞时使用的乐器。随着贵族统治者的丧葬需要,费族统治者还把铜鼓作为祭品与贵族墓主陪葬。故数民族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珍贵实物再现。
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中出土的铜鼓,经考证认为,从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中期的铜鼓壁面较厚,工艺粗糙,鼓面花纹较为简单,胸略大于鼓面,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鼓。出土时,由于鼓面残存炊烟痕迹,足以证明它当时处于古代由做饭的铜釜向铜鼓演变的发展时期,是炊具与乐器混用的最初阶段。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中出土的铜鼓,经考证认为,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一世纪东汉晚期,铜鼓多流行于四川会理、云南晋宁、责州赫章、广西玉林等南方广大地区,以及左江、右江、郁江、黔江、浔江等流域,这一时期的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和发展,鼓面较宽,铸造工艺较精细,其纹饰比万家坝时期更加丰富多样,反映了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表现了铜鼓铸造工艺的日臻完善,这一时期进入了铜鼓的发展阶段。
西汉晚期至十二世纪的南宋初年到十九世纪清代晚期,铜鼓的形体瘦高,鼓体较大,花纹密集,铜鼓趋向于图案化,是“石寨山形”铜鼓的继承和发展。这个时间段,铜鼓进入了发展成熟阶段,广泛流行于粤、桂、滇、黔、湘、海南等省区。
“铜鼓文化”从云南出发,在广西生根发芽。古代由广西壮族先民及其后裔不断传承弘扬铜鼓文化,浓墨重彩地书写了铜鼓文化发展历程。
广西是我国目前出土收藏铜鼓最多的地区,至今发现了从春秋晚期到清代末期各个时期的铜鼓700余面。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收藏和出土铜鼓1500余面,目前,依照铜鼓流行的地区和式样,业内将铜鼓分为滇系和桂系两大系统和八大类型,即:1、以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幕群出土的一类称为“万家坝型铜鼓”:2、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一类,称为“石寨山型铜鼓”:3、以广西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的一类称为“冷水冲型铜鼓”:4、以贵州遵义出土的一类称为“遵义型铜鼓”:5、以贵州麻江县出土的一类称为“麻江型铜鼓”:6、以广西北流县出土的一类称为“北流型铜鼓”:7、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出土的一类称为“西盟型铜鼓”:8、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一类称为“灵山型铜皱”。
那么,平昌县文保中心收藏的这面明代四耳束腰铜鼓属于哪个类型?其文化内涵、价值特征又如何?笔者通过考证、分析,特提出如下几点认识,供读者参考:
根据平昌收藏的明四耳束腰铜鼓的大小、重量、时代、纹饰、式样、体型、特征等,我们初步判断应为明代铜器敲击乐器,归为“麻江型铜鼓”类,较为恰当,理由较为充分。
此束腰铜鼓面、壁面装饰的太阳纹、云纹、乳钉纹、同心纹、游旗纹、三角线等饰纹,是古代先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对自然的崇拜的表现形式:他们认为,阴、阳、雨、雪变化与阳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他们并不了解这些自然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在鼓面正中必须以“太阳纹”为装饰,反映了古代先民们对农业生产离不开太阳阳光的认识。鼓面上连续的回旋纹、云纹、乳钉纹的构造,在新石器的晚期出土的陶器和商周青铜器物中就已经出现,反映了南方先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对雨水的祈求和渴望。
经多方面考证分析初步认为,平昌明四耳束腰铜鼓当初用于舞蹈时,铜鼓应悬挂敲击,鼓面向上,一人随着旋律用鼓锤敲击鼓面,一人手执木桶对准鼓底,以增加音乐的共鸣,令其产生的声音浑厚、深沉,能传之较远之处,舞者一
般为集体舞,围着铜鼓,随着鼓点节奏起舞。按照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舞表演可知,古今时代在广西壮族地区普遍流行铜鼓乐、对歌、赛马时,一般都采用敲击铜鼓助兴,至今还流传有铜鼓专用曲牌,如《祭鼓调》《送鼓调》(《喜鹊调》《散花调》等。
根据我国目前出土收藏钥鼓的地区分析,以及巴中地方史料表明,巴中地区并不十分流行铜鼓祭祀、乐舞、婚庆、宴会等形式。但平昌县文保中心收藏的明四耳束腰铜鼓,从何而来,其来源为传世收藏?还是出土珍藏?还是经过米仓道路流传于此?目前缺乏佐证资料,至今我们不得而知,要揭开平昌收藏铜皱来源之密,有待进一步挖掘佐证资料予以探索揭晓。(汪信龙)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