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临(1915一1985),字鉴元,又名钰元,原巴中县奇章乡(现巴中经开区奇章办事处)人。自幼聪敏,5岁入塾,15岁入重庆宏育中学。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投书《商务日报》,痛斥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并与同学组织“落叶社”,在《大众日报》撰文抨击时弊。民国21年,考入私立平民银行当练习生。民国22年,考入省立川东师范,后被选为学生联合会主席。

民国24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爆发,他和同学李忠慎、李成之联名在《新蜀报》发表《重庆学生到哪里去》一文,引起重庆各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纷纷到川东师范联系,后经各校代表协商,筹备成立“重庆学生抗日救亡联合会”(简称学联),并委托其起草章程、请愿书,分别致电国府主席、北平同学及全国同胞。12月24日,重庆学联正式成立,杨被选为负责人之一,接着组织全市学生大游行,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民国25年3月,“学联”被国民党当局勒令解散。夏,杨于省立川东师范毕业,旋到武汉,一面在私立善德学校补习英文,一面到粤汉铁路材料科当练习生。翌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名居榜首,获全公费奖学金。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参加武汉抗日救国会和八路军举办的抗日游击训练班,并到附近县镇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当年11月,国民党八十三师来武汉大学招收青年,去山西前线做战地服务工作,照临与严文井、康矛召、杨公素等40名学生应召。在山西前线,曾到八路军总部谒见朱德总司令,聆听对抗日问题的教诲。民国27年9月,毅然离开八十三师,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由李新介绍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大”毕业后,照临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自此戎马倥偬[kǒng zǒng],转战太行山麓、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先后参加百团大战及挺进大别山、进军大西南的各个战役,历任干事、股长、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战斗中,屡立战功,于194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初期,攻打武安时,因地形不利,机枪发挥不了威力,正在搞阵地宣传的照临,抢步上前,将机枪架在自己肩上,叫机枪手猛烈射击,强大的振动力抖掉近视眼镜。1948年元月,旅政治部行军到王家店,突被敌军包围,他挺身而出,组织突围,负伤3处,仍然顽强战斗。突围后,因重伤掉队,经过3天3夜周旋,历尽艰险,始回部队,受到纵队领导在团以上干部会上表扬,记大功一次。

1952年,到中央马列学院深造。毕业后,留院担任高级干部班和外事班理论教员。继而调中央军委政治学院,先后任教员、教研室副主任、副军级理论研究员。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后晋升大校,荣获“三级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助章”,曾多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多次被邀参加“5·1”、“10·1”庆典上天安门观礼。

“文革”中,道林彪、“四人帮”迫害。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在战争年代,他写了大量的战地报道,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嘉奖,《铁打的襄阳,钢铸的战士》(《刘邓大军南征记》)是其生病期间完成的作品。

1985年12月10日,与世长辞。李德生、陈锡联、杜义德等老将军和400多名老战友参加了追悼会。遵其遗嘱,骨灰撒于晋察冀革命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