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江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二、萧何追韩信之处在南江

那么,萧何追上韩信之处,究竟在哪里呢?

据陈显远先生《萧何追韩信处初考》,萧何追上韩信之处传说有三处:

其一是北上:今陕西省留坝县马道街(在南郑北130里,原属褒城县)北,有一条河,人们盛传是“萧何追韩信处”。据清嘉庆《汉中府志》载:“马道河:(褒城)县北九十里,源发驿西山峡中,东流合褒水,古名‘寒溪’。昔韩信亡汉至此,水涨不能渡,萧何故追及之。谚曰: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刘朝四百年。”河边还有两通石碑,一为嘉庆十年(1805)马道驿丞黄绶所立“寒溪夜涨”碑,文为:“汉酂侯(萧何)追淮阴侯(韩信),因溪夜涨,至此,故及之”;二为咸丰五年(1855)马道士庶人等重新刊立,文为:“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

其二是西走:今陕西省宁强县(原名宁羌州,宋代的大安军三泉县)有一条西流河,在南郑西约350里,也有记载说是“萧何追韩信处”。据《宁羌州志》载:“西流河:(宁羌)州南六十里,流入西川。一名‘寒溪水’,又名‘韩溪’。俗传萧何追韩信至此,伪也。”

《舆地纪胜》载:“韩溪:源出昆山里鏊铜山下,以相国追淮阴侯至此得名。郡西四十里有韩王庙,市中有桥曰‘归汉’。俗专萧何追韩信至此,因名曰‘韩溪’。”

其三为南下:今四川省南江县上两溪区玉泉乡饮水坝附近,有较早而多的记载,说是萧何追韩信处。原来由陕西南郑到四川南江,中经米仓道,“其路险峻,三日而达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孤云、两角,二山名也”。山下的“截贤岭”,就是萧何追韩信的地址。

《地名大辞典》载:“孤云山:在陕西南郑县西南,接四川南江县界。……其地有石刻云:‘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

《陕西通志》载:“截贤岭:在(南郑)县西南仙台山(属孤云山)萧何追韩信处,有淮阴侯祠。”

《南郑县志》载:“淮阴侯祠:《一统志》在县西南仙台山截贤岭。昔高皇(刘邦)不用韩信,遁归西楚,萧何追之,及于兹山。故岭以‘截贤’名。”

《南江县志》载:“两角山:在县北五十里。……西为孤云山,一名韩山。……旧有石刻云:‘汉萧何追韩信到此’。”

“汉萧何追韩信到此”的截贤岭石刻,为何时何人所立?嘉庆版的《四川通志》说:唐代集州刺史杨师谋著有《集州两角山记》,其中记载了萧何追韩信的历史事件,并说本竖石碣于截贤岭上,铭曰:“萧何追韩信于此”。《舆地纪胜》说:“难江(即南江)县北九十里,两角山下有石刻云:‘汉相国萧何追淮阴公韩信至此山;大唐集州(今南江)刺史杨师谋记’。……今(指南宋)碑在难江县学……”

再据《南江县志》载:“《集州两角山记》:唐集州刺史杨师谋书。今佚。”

这说明,唐代州刺史杨师谋在萧何追及韩信的截贤岭,刻立的石碑,在南宋以前迁移到南江县学。后来遗失了。这不仅是关于萧何在何处追上韩信的最早记载,而且得到了包括陕西方面的《陕西通志》《南郑县志》以及《地名大辞典》等多种文献资料的肯定。

萧何追韩信处,究竟是北上?西走?还是南下?这需要从韩信逃走时的环境情况来探讨。韩信“亡楚归汉”,志在展才。发现自己不为重用,势难反顾,绝不可能再“亡汉归楚”去自取其辱,必然要另谋出路,以展抱负。

韩信当时如“北上”,那就是走经褒斜栈道越秦岭入关中。而当时一方面是关中正是项羽所布以防御刘邦的“三秦”势力范围,韩信是项羽的逃将,岂不成了自投罗网吗?另一方面是为迷惑项羽以自保,刘邦已烧毁了褒斜栈道,没有路又怎么走?

韩信如“西走”,那就是走今陕西宁强县。而当时宁强以西,则为羌、氐等少数民族酋长的势力范围,非英雄用武之地,又怎能施展其抱负?

所以,当时对韩信比较理想的是“南下”,经巴州而东向荆楚,人熟地熟,易于活动。又“逐鹿”场所,正好驰骋其才,且当时由南郑经米仓道南下,至孤云山折向今川东、鄂西,这正是他东归趋荆楚的通路,也正符合他的思想要求。所以韩信只能经米仓道南下巴蜀再东去。虽然这条道路十分难走,许多地方不得不涉水过河。也正是因为道路难走还要涉水过河,才让萧何追上了他。

从史料文物来考证。在宋代以前,讹萧何追韩信处,只有今宁强县寒溪。而清道光时重修的《宁羌州志》,已明确地斥为“伪也”。至留坝县马道“萧何追韩信处”谣传的起始,就更晚了。因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批判大安军(今宁强)“萧何追韩信处”是附会谣传时,并没有提及马道,说明它的附会谣传,在南宋还未产生,而是起于明、清。再就记载马道是“萧何追韩信处”的史料看,只有《汉中府志》一种孤证,不足凭信。更就现在的两块石碑看,又都是清代竖立的,显系好事者欲实其说的产物。

所以,真正的萧何追韩信处,是在今四川南江县两角山下的截贤岭,因为有与西汉较近的唐集州刺史杨师谋竖的石碑及淮阴侯庙为证。

萧何追韩信处原名狐云山,在今在南江县城西北,距离约39千米。此后,萧何追韩信处被称为“截贤岭”,狐云山改称“韩山”,寒溪被称为“韩溪”。

三、韩信在南江牟阳城练成精锐军队

传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为避开项羽的耳目侦查,实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略意图,韩信动用数万汉军和工匠,在今南江县米仓山、香炉山两山环抱,秀水长流,古木掩映的大坝,修建了一座长一里多,宽数十丈的木石城,供秘密练兵之用。因此城处于南郑牟山之南,取名为“牟阳城”。

韩信治军非常严格,亲自规定了17条斩杀令,即犯挬军、慢军、懈军、横军、轻军、欺军、盗军、妖军、谤军、奸军、探军、背军、浪军、乱军、诈军、弊军、误军者,一律定斩不饶。由于律令明确,纪律严酷,执行逗硬,众将士无不畏服。短时间内就练成了一支非常精锐的军队,为后来刘邦平定三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牟阳城所在地是米仓道上的第二关——大坝关,就是今天所称的大坝。大坝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从巴峪关行程40里到达这里,突现四面环山的一片开阔地,计有16平方公里。因为它比附近所有的坝子都大,人们又常称它为大坝。牟阳城自古就是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米仓道上的重要驿站。这里高山环抱,峰回路转,绿竹亭亭、松涛阵阵、流水涓涓、鸟鸣嘤嘤,林茂岩疆,易守难攻,成为历代商旅云集,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历史最远可上溯到武王伐纣,巴师助战,前歌后舞,共图大业的东周时期。[5] 它不仅是韩信的练兵之处,也曾经是诸葛亮厉兵秣马的屯兵之地。

根据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当时作为汉王的刘邦的国都是南郑,他也是在南郑拜韩信为大将军的;但是,如果没有萧何在南江狐云山追上韩信,没有韩信在南江练成的精锐军队,就一定没有刘邦后来统一天下,也就没有强大西汉王朝的出现和汉族的得名;所以,南江理所当然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发表在《文史杂志》2015年第一期)

注释:

[1] 田晓岫主编:《中华民族》,第673页,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2](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99年版;(汉)班固:《汉书》“韩信传”、“萧何传”、“张良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3]  司马光:《资治通鉴》“太祖高皇帝下十一年”,中华书局2007年版。

[4] 陈显远:《萧何追韩信处初考》,《陕西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9期。

[5] 聂和平、杨洋:《古代巴蜀地区对外陆路交通小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THE END
打赏
海报
论南江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内容提要: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汉族,为什么得名于汉朝?当年在推翻秦末暴政的义军中,后来建立汉朝的刘邦的队伍并不是最强大的,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