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之货币篇

川陕省三串纸币(1933年)
川陕省三串纸币(1933年)

1932年冬,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反“第四次围剿”失利,向西战略大转移,冲破敌人层层封锁,挺近四川、陕西两省交界的秦巴山区,建立起以现巴中市为中心区域的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当时,因根据地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故又称作“苏区”。

据史料分析,川陕苏区货币始发于1933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根据《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的规定,设立工农银行,开办造币厂,制造苏维埃货币。川陕苏区货币的发行,对发展根据地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物价,促进贸易,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川陕根据地铸行的背景

川陕革命根据地西起嘉陵江,冬至城口,南至营山,北达陇南镇巴和宁强,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00余万,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一)地理条件

秦巴山区因其复杂的地理环境,山高林密,自然物产丰富,自古为绿林豪侠啸聚之地。然而到了民国时期,地僻道险,商旅裹足,金融业不发达,秦巴山区社会经济已相当穷困,川北一首民歌:“尖尖山,二陡坪,包谷红苕胀死人,茅草棚棚笆笆门,想要吃干饭万不能”,正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写照。

(二)经济背景

川陕革命根据地尚未建立之前,四川军阀割据,逼捐逼租、课税杂乱众多,鸦片盛行,高利借贷成为最主要的信贷,民众生活苦不堪言。高利贷迫使民众变卖田宅,甚至变卖妻女。

长期的币制紊乱,劣币充斥市场。各路军阀纷纷开设钱庄、银行,铸造和滥发各种银、铜元和纸币劫取民财,牟取暴利。文献记载:“各派军阀在各防区私设造币厂,据不完全统计,有30处之多,所铸银币数量则无法统计。”除了军阀的货币,流通于川内的还有各地商号、商会、茶铺等肆意发行的辅币券、代现券、粮税库券等,加之大清银币、民国时期袁头币和孙头币、杂版的汉字银元等,各种货币混乱流通、币值不一、兑换交易困难,金融市场乱局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流通和发展。

(三)民众愿望

任何经济政策的实施都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色彩。川陕苏区建立之初,面对金融枯竭,壁纸紊乱,红军供给和人民生计严重困难的局面,要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稳定民心,发展经济,是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建立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建立正常的货币制度,发行统一的货币,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成为川陕苏区民众的共同愿望。

二、川陕工农银行和造币厂

1933年2月,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同时颁布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大纲》。同年12月4日,成立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又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工农银行,行长由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部长郑义斋兼任,廖静民任秘书。

1933年秋至1934年底,是川陕根据地金融事业的发展时期。工农银行开展了各项任务,包括:宣传货币政策、为铸造苏区货币筹集充足的银行基金;发行苏区货币,统一币制;集中现金,兑换金银,收集粮食和各种货物,保障红军的军需供应;运用现金,,开辟交通线,进行根据地和国统区间的商品贸易,流通苏区金融,给群众发放低利和无息借贷款,筹组信用合作社,协办社会保险等。知道1935年10月,红军撤离根据地,川陕工农银行才停止了在苏区的业务活动。

1932年底,红军解放通江后即着手筹设石印巨准备印钞事宜。1933年初,尚在筹建中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成立石印局。在局长周北海领导下,正式开始印发面额二串、三串的布币和一串的纸币。同年8月,红军缴获了军阀杨森的兵工厂和造币厂,物资中含有石印用的石版;10月,红军攻下达县,缴获了军阀刘存厚造币厂印钞铸币的所有设备和原料,并接收了一批技师和大量熟练工人;同年年底,红军攻占了军阀李家钰的造币厂,缴获了全部设备,接收了几十名工人和技术人员。这就给川陕省工农银行石印局提供了雄厚的硬件设施基础与生产技术力量,大大提高了苏区布币、纸币的印制质量,同时也促进了苏区金属货币的铸造发行。

1933年11月,川陕省苏维埃造币厂在通江县正式成立、由工农银行直接管理,郑义斋兼任厂长。造币厂内设石印局和造币厂两大机构,前者印制布币及纸币,后者铸造铜元和银元。从组织规划至经营管理,有着一套井然有序的健全的规章制度。造币厂内有机器数十部,工人二百余名,按工种分为熔化、碾片、宰片、淬火、冲坯、滚边、印花、正浆、磨光等车间,连续作业,环环紧扣。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省苏维埃造币厂是全国各根据地造币厂中最具规模的大造币厂之一,也是造币最多的。川陕苏区货币的发行,稳定了洋价和物价,从而保障了在革命战争环境下进行的苏区经济建设工作,使苏区人民生活有了改善与提高。

三、川陕根据地铸币种类及特色

(一)铸币种类

川陕苏区发行的主要是银币、铜币、布币和纸币,每种货币都包括不同面值。

1.纸币、布币

据一些老人回忆,纸币的印制时间要晚于布币,纸币的样式是由行长郑一斋上报省委同意批准才能印制。

川陕根据地纸币面额分银元计价和铜元计价两种,有壹圆、壹串、三串三种面额。

其中壹圆纸币有三种,分别是斯大林头像壹圆券、马克思和列宁头像壹圆券。均为横版,白厚道林纸材料,油墨套印。

1933年发行的“壹串”纸币,长12.6、宽8.5厘米(版面长11.2、宽7.1厘米)。纸币整体为蓝色,正面正中为列宁像,右“壹”、左“串”两字各有红色五角星衬底。上方“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印在环形飘带中,其下“工农银行”四个字略大;右侧“增加工农利益”、左侧“发展社会经济”字样半隐半现;下方为“苏维埃银行”的英文,均印在同一折叠飘带上。票面四角各有一个圆形“壹”字。英文下面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三年”小字。

布币面额分银元计价和铜元计价两种,有壹圆、贰串、叁串。伍串、拾串等五种面额。其中,壹圆券采用斯大林像为主图案。贰串和叁串版式、文字、图案、色泽一致。伍串和拾串一致。

1933年发行的“叁”串布币为竖式结构,长12.5厘米,宽7.6厘米,黑色油墨石印。正面上端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字样,中间有五角星,星中为紧握的拳头图案,星外为交叉的镰刀、斧头图案;下端标明面值为“叁串”,发行时间为“一九三三年”。背面为12个阳文美术字,右侧书“增加工农生产”,左侧书“发展社会经济”,中间为齿轮图案,齿轮中有“3”字样,上面盖有朱印。

2.铜币、银币

1934 年开始大量铸造银元。这期间的“镰刀锤子”壹元银币和小 200 文铜币、500 文铜币都是质量上乘的货币,成色好,分量足,得到苏区军民的喜爱。

文献记载,为了市场贸易找零方便, 川陕苏区造币厂还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压制过锡小钱。面额为当 50 文、100 文、200 文三种。后因原料不足,技术也不过关,锡小钱压制不多,发行甚少。目前实物极为罕见。

(二)铸币特征

1.本位制

川陕苏区实行的是货币银本位制,所发行的布币、纸币、铜币都是以银元为本位的兑换货币。这些货币大部分采用“串”“文”等作计值单位。“串”“文”“吊”“枚”等均系古代计值、计数单位,这是为了适应当地群众的习惯及经济的不发达。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规定了银元、铜元、布币、纸币的法定兑换价格是“银元壹圆(苏洋)等于铜元三十吊(即合200文铜币150枚或相当于此数量的布币或纸币)”。

2.地方性

川陕根据地初创时,始终处在被包围和反复围剿中,物资极为匮乏。川陕工农银行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制造和发行大量苏区货币,统一了币制。比如,利用根据地产锡的实际情况,铸造发行当50文、100文、200文的锡币,解决市场短缺的小面额货币,促进流通。又如,在布币的生产中,除到国统区购买洋布,大部分使用苏区自制的土布为币材。从留存至今的布币颜色看,有红、蓝、白等多种,说明原材料没有强制的统一标准,有什么就用什么。

3.时代性

(1)政治宣传性和革命斗争性

任何经济政策的实施都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色彩,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发行的货币不仅仅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一般意义上的货币职能,更重要的是具备政党宣传职能。中国共产党在川陕省执政期间,在苏维埃货币上印制“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发展社会经济、增加工农生产”等宣传口号和”镶刀斧头、列宁头像”等图案,将苏维埃货币作为宣传政治思想的关键载体,政治思想和主张得到了广泛的宣传。此举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民众心中的影响力。

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历代货币》评价:“苏区铸造的银币与铜币有一部分带有苏维埃,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革命性的文字。这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件破无荒的大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然而,川陕苏币不但具有上述特点,而且每一种货币装饰内容,手法都突出了它的“革命性”。如果说带有“苏维埃”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苏区铸币是“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那么内容题材广泛、重视表现手法各异的川陕苏区货币,便是这新时代货币装饰特色向前发展的标志。

(2)艺术性

内容题材与表现形式结合,形成了川陕苏区货币的装饰特色。窥其全貌,川陕苏区货币的装饰特色表现在: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为宗旨,参考沿袭了中央苏区和鄂豫皖根据地的成功经验,融川陕根据地实情于一体,形成了川陕苏维埃政权货币装饰特有的风格。

川陕苏区货币装饰艺术的形成,是与中央根据地和鄂豫皖根据地的成功经验分不开的。如前所述,它是继承沿用了中央及鄂豫皖根据的某些经验,结合川陕实际情况而形成与发展的。

川陕省铸造的赤化全川二百文铜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货币装饰内容中较独特的典型创举。

赤化全川,是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开创、巩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出的号召,也是红四方面军,川陕党、川陕苏区战斗的目标。中共中央《致红四方面军的信中》重点指出赤化全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川陕苏区党政及四方面军也积极为赤化全川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特别是舆论上的鼓动工作,摆在其首要位置。并动用一切宣传工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扩大“赤化全川”的影响。“赤化全川”小二百铜币,就是为宣传鼓动实现“赤化全川”的战斗目标而产生的。

四、历史作用

川陕苏区钱币是红军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于艰苦的生产条件下制造出来的。它们不仅直观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采取的坚定的方针政策,也从侧面反映出先辈们保卫苏区的英勇悲壮。文献记载,1934年冬,红军北上抗日,川陕省苏维埃造币厂亦随红军转移至旺苍,厂址设在今五峰乡桂花村五组张光才院子里。1935年4月,红军撤离旺苍,造币厂的机器、原料不便转移,用二十多匹骡马从桂花村拉到旺苍坝东河岸边,全部投入了亭子河的数十丈深渊中。

在烽火岁月中,根据地货币的发行,对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物价、促进贸易、保障供给、冲破经济封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时至今日,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张张斑驳的货币,更加敬佩老一辈金融工作者的智慧和创新才能。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岁月穿梭,史海钩沉,这些钱币,见证了川陕红军的伟大精神,为我们揭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这一张张货币,是我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期艰苦奋斗的实物见证,也是我党早期经济金融领域上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胜.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经济政策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1):46-48.

[2]孟文科.陕南苏区的环境、物产与革命(1932一1934)[J].黑龙江史志,2013,(11):70+72.

[3]刘敏.川陕苏区货币装饰特色探微[J].四川文物,1993,(04):64-67+49.

[4]柳彤.馆藏三枚珍贵的川陕苏区钱币——兼论川陕苏区铸行货币的相关问题[J].首都博物馆论丛,2022.(00):196-202.

作者:一般低徊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川陕革命根据地之货币篇
川陕省三串纸币(1933年) 1932年冬,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反“第四次围剿”失利,向西战略大转移,冲破敌人层层封锁,挺近四川、陕西两省交界的秦巴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