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旧时“滩歌号子”

巴山多河,滩歌号子依托航运而生

在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中,水路航运主要靠通河与巴河。通河与巴河是今巴中市境内的两条主要河流,均属渠江支流。通河亦称通江,即大、小通江相汇合流之水。道光《通江县志》、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皆引《汉书》:“宕渠县,曹水出东北,南入灊谷”,而谓之“曹水”。另因古置平州县,又称广纳白鹭溪注入之下游为“平州水”。清人李元《蜀水经》:“(通江)又西南经平州故城为平州水,又西南经江口镇入巴。”

大通江河古称宕水,发源于陕西西乡县,至大巴山入通江县境,在小江口与诺水河汇合。小通江河又名诺水河,源出陕西原南郑县广家乡大红岩,经十字河入通江境,于小江口与大通江河相汇,续南流经原双凤乡澌滩坡入平昌县境,续流经原云台、元山、张公、荔枝、华严乡境至江口望江嘴汇入巴河。

巴河古称北水,唐宋迄于清,称巴水、巴江,民国始称巴河,是渠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巴山区南江县东北原玉泉乡映水坝,流经原南江镇、下两河口、元潭场至枣林漩滩村入原巴中县境。先由北向南经原枣林场、巴州镇至三江口,再折向东南,经梁永河、曾口至原金碑乡木连溪入平昌县境,再沿原澌岸、雷山、兰草、坦溪、金宝乡境至江口镇望江嘴与通河相汇,续南流经原华严、泻巴、尖山、白衣至元石境,从黄梅溪出口入原达县江陵,再南流至渠县三汇镇归入渠江。

在川东北地区,以前货物运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背二哥”为主的陆路运输,另一种是以木船为主的水路运输。水路运输较之陆路运输,货物装载量更大,运输更省时省力,运输成本也更低。

据1998年版《通江县志》记载,通江河航道俗称“通河航道”,自小江口起,经春在、广纳、三溪,在澌滩河口入平昌县境,至江口镇全长161运输公里。其中通江县境段100运输公里,为省管航道。丰水期,部分河段宽300米以上,最深水位24.2米,可通航载重18吨左右的木船;平水期可通航载重15吨左右的木船;枯水期可通航载重6吨左右的木船。

据通江县瓦室镇九龙村(原岗岭村)石洞口采办楠木石刻“永乐四年八月十三日,钦奉圣旨采办木植,本县领差总甲马廷吏、管领仓谷悍二人等,前在白崖山场内采办堪中楠木十筏。致十二月,拖拽直抵肖口河,下运赴重庆府,接迎赴京交割。太岁次丙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记”,说明通江河航道在明永乐四年(1406)已是通江至渠江,直达重庆,进入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水上交通航道。据居住在通江县广纳镇高坑古船槽河岸附近的老人讲述,上世纪70年代以前,经常能看到货船从该河段出入,直到1979年后,水上运输急剧减少,至1985年,通江县境内河段才无常年性货船往来。

除了木船运输外,还用放筏子的方法把木料运出巴山。筏子,是将木料并排捆绑成一个大船形,放在水面,由放筏人拨方向,随水流运走。作家王敦贤《筏的怀念》就描绘了他童年时在南江下两时常看见放筏的壮观场景。放筏人把难以数计的木料扎成一张张巨大的筏,然后在夏秋洪水暴涨时,目送巨大的木筏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如脱缰之马,向下游漂去。

除了运货物外,也有载人的船,从巴河、通江河到平昌,乃至下重庆,亦可坐船前往。如此繁忙的水路航运,在巴河与通河航道中要经过众多凶险各异的河滩,这给当时的航运带来极大的威胁,为了让船工们能够熟记河道上的滩名,熟悉各个河滩的危险程度,在长期的行船运输过程中,船工们将沿河的滩名依次连缀,编成滩歌,以便记忆,谨慎驾驶船只以保安全,巴河滩歌应运而生。其作者可以推断是昔日在河道行船的船工或放筏人等集体创作,并经众口流传而来。

 巴河多滩船工号子多“滩歌”

对于巴山滩歌与巴河船工号子,有人把它作为两个类别谈,我认为巴河滩歌同属船工号子,巴河多滩的特殊航道,才有了巴河船工号子的多滩歌特色。不管怎么分,巴河滩歌与巴河船工号子都是水路航运者们现实生活的写照,均属集体智慧的结晶,都体现了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无论是船工与险滩恶水搏斗时曲调高亢激越的号子,还是在平静江面曲调悠扬舒缓的号子,都是船工们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赞歌,都是他们劳动的进行曲。

巴河滩歌与河船歌号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巴山滩歌内容更丰富,每首滩歌不仅包含沿河滩名、地名,而且还生动形象地将河流沿岸的地形地貌、风物人事、场镇码头、地方土特产等作了高度集中的概括。滩歌大部分呈对仗形式,有一定韵律,但无固定旋律,这与以歌唱为主、衬词较多的巴河船工号子有一定区别。

船工号子是船工们为了统一动作,由一人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船工号子主要是巴河与通江汇合后,险滩少了,其曲调也就变了风格,形式自由,内容丰富,音乐发展较为完善,从以下船工号子中,可以窥见一斑。

如平昌县云台镇的《船工号子》:“……吆哦!吆哦!川江(呃)下流喂水(呃)咳咳大浪啥滔滔,无人(呃)吆咳咳两舵侧,张三哦,要下滩,同志们咳嗬!同志们咳嘴,加油干啰咳嗬,加油干啰咳嗬……”

1998年版《通江县志》记载:通江县境内的急流险滩43个,大代陵滩、泥凼滩、凤凰滩、高坑、牛肋巴滩为最险河滩。广纳的高坑尤令船工生畏,横江石坎高10米以上,石坎下为深潭,潭底怪石交错,河水飞泻而下,浪涌波旋,船入旋涡中,轻则翻船沉货,重则船毁人亡,被船工视为“鬼门关”,货船至此必须转载。

滩多,巴河船工号子便以滩歌为主要形式,形成独特的巴河船工号子特色。

巴河、通河多滩。仅通江县毛浴镇到渠县三汇镇就有以下滩名——

上游通江县毛浴镇至平昌县江口镇河段滩名:毛滩、亮垭子滩、鸡翅膀滩、双滩、龙滩、红滩子、斗笠口滩、肋湾子滩、大滩儿、石龙过江滩、反角滩、红石岩滩、钓鱼石滩、扑井滩、老石坎滩、五里河滩、牛肋巴滩、长滩、龙门罐滩、洗澡滩、苦竹签滩、斜滩、老关滩、剑郞子滩、高坑滩、干签子滩、卷鼻子滩、蒙树子滩、丁滩子滩、花滩子滩、广纳子滩、河兀溪滩、原尾子滩、弓架子滩、大化渔滩、小化渔滩、索荡滩、大聋子滩、小聋子滩、门扣子滩、箱子石滩、郭家河滩、南角子滩、湖中滩、方石子滩、纳溪口滩、死鱼子滩、梨园子滩、大石盘滩、鸡公浪滩、凤凰滩、断滩、鹅颈子滩、火钳子滩、斯滩、牛肚子滩、鼻架子滩、泥当滩、洗滩(下老关庙)、庙垭子滩、下双滩子滩、虾爬口滩、卷子石滩、虎跃子滩、小林滩、定堡石滩、奶柺子滩、石岩子滩、杨柳滩、位坑子滩、代林滩、镇子石滩、土地塘滩、大代林滩、小代林滩、黄梁滩、鸭子滩、踏板石滩、王家嘴滩(平昌县城)。

以上滩名由通江县毛浴镇郭仕映老人口述。

中游平昌县江口至渠县三汇镇河道险滩:狮子滩、通贯子滩、谢巴河滩、狗掌子滩、六帽子滩、大风滩、小风滩、牛肋三湾滩、老鹰溪滩、饿狗堆滩、蒙起河滩、三家园滩、鱼滩、篾匠滩、黄毛溪滩、板凳场滩、武滩、石落尾滩、跳跳河滩、莲花三坨滩、罗车河滩、立河嘴滩、磨子盘滩、斑竹背滩、背滩子滩、大斜滩、小斜滩、九节儿滩、南江壕儿滩、鱼肚石盘滩、湿地坎滩、清洞子滩、花石盘滩、牛石号滩、蚊虫溪滩、下篾匠滩、沙湾河滩、后格子滩(属渠县)、龙门卷滩、龙汇坨滩、金浪子滩、石虎滩。

滩歌是船工为了熟记河道上的滩名,在长期的劳动中,将河道沿途的滩名依次连缀,并将沿河的地形地貌、风物人事、特产及场镇码头嵌入其中,编成便于记忆的滩歌,警示船工谨慎行驶,以保安全。滩歌具有较强的文学、史学和历史地理研究价值。《通江县交通志》收集的《由平昌江口溯流而上至通江毛浴镇滩歌》为米仓古道水路交通研究提供了参考。

巴河滩歌号子内容丰富

巴渠船工号子是伴随巴渠船工划船、拉纤的劳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其歌词内容生动表现了巴河船工的劳动场景、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由于行船过程中水流的快慢、方向,航道的险夷、宽窄等区别,其一路所唱的船工号子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滩险岩多、水流湍急之处,唱的是滩歌号子,节奏紧张、曲调激昂、歌词简洁,甚至只有吆喝声没有歌词;在水流平缓、航道宽阔之处,号子往往节奏舒缓、曲调优美、歌词丰富。巴河船工号子的歌词一般是表现巴渠各地风情、历史传说、男女之情、船工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反映劳动本身。这类号子节奏简单、歌词多为拟声词,表现巴渠船工战胜激流的勇气和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决心,如州河的搬挠号子、渠县三汇上水号子几乎全由“吆哦吆哦,吆哦嗬嘿嗬嘿嗬”构成。

反映男女之情。巴河船工一年四季大多在航道中生活,接触异性的机会很少,其贫困潦倒的生活现状,导致许多人都无法娶妻成家,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和对异性的情愫,加之单调枯燥的航船生活使他们对男女之情充满渴望,所以,巴河船工号子有许多反映男女之情的歌词,表达他们细腻的心灵,这些号子轻松愉快、字字含情,如《二十九夜睡不着》:

太阳落土往下梭,手拉杨柳望情哥。情哥出门才一月,二十九夜睡不着。

反映时局。巴河船工多在号子中反映对老板的控诉、生活现状的不满,表达对自身劳动的艰辛、命运的慨叹,令人震撼和动容。“脚踏石头手扒沙,弯腰驼背把船拉。日晒夜露伴船眠,死里求生泪抛沙”是对其生动的描绘,“我家住在巴河边,家境贫困把船拉,下穿短裤或围帕,脚蹬卵石手扒沙。行船涉水三分险,死里逃生算命大。一年辛劳苦到头,为挣几文养家口。过了一年又一年,家庭还是一样穷”是对自身命运的慨叹。

反映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巴渠船工大多没受过正规教育,他们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故事的代代相传,从而感受其所承载的道德和人生价值。如平昌《船工号子》:“北宋徽宗乱朝纲,豪杰聚会忠义堂,梁山一百单八将,一个更比一个强,头一把交椅晁盖掌,仁义过天数宋江,醉打蒋门是鲁和尚,会耍双刀孙二娘,时迁上房瓦不响,豹子头林冲会耍枪,武松打虎在景阳冈”,其唱词表达了对宋徽宗的批判和对忠义仁义的歌颂。“嗨哟!嗨哟!嗨嗨哟!弟兄们用力把船拉啊!水上生涯虽然苦,苦中作乐也开心。昔日八仙过大海,乘风破浪逞英豪。老君爷爷创道教,纯阳老祖道法高。国舅云板敲得响,果老骑驴显凤毛。洞宾背剑清风绕,采合花篮献蟠桃。仙姑手持长生草,钟离老祖把扇摇。拐子先师神机妙,湘子云端吹玉箫。你我弟兄不足道,身背搭帕把船拉。”这就是将神话故事编成粗犷洪亮、高亢优美的船工号子,谈古论今、信手拈来,表现了巴河船工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精神。

巴河滩歌号子艺术特色鲜明

滩歌号子属集体创作,经口头流传,形成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色和精准的修辞手法,多采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将大巴山人民豪迈、顽强、直爽的性格在号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也是特定时代、巴山特定地域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具有十分鲜明的巴山地方特色。

比喻。如“小江口裤裆片,两条河流分支线”,用无人不知的裤裆,比喻小通江河与大通江河在小江口汇合的情形。语言虽俗,但并非粗俗、粗鲁,恰恰相反,这类语言给人以大俗至雅之感。

拟人。如“狮子头上一炷香,一声号子两分江,儿子进巴河,老子进通江”,精准地将巴河与通江河汇合于平昌江口镇的地形地貌进行了描绘。再如“船儿拉得呵呵笑,抬头就是老官庙”,充分表现了船工们乐观主义的精神特质。

夸张。如“金匣子难拿走,楼驿溪大水可喝酒”,指通江县瓦室镇街边的河段,被称为金匣子河。这一段河狭长而水深,而且该场镇旁的楼驿溪每逢大雨,山洪就会奔涌而出,势不可挡。通过夸张手法,提醒船工们在这段河水中谨慎航行。

写实。如“药王老爷孙思邈,龙溪花酒蒸馍好”,用写实手法说明该河段旁边的龙溪沟有一个药王庙,而且该地盛产花酒和蒸馍。“双滩子一纤索,拉拢好吃火烧馍”,是说双滩子这个地方火烧馍好吃。再如“高石梯幺店子,一年四季在风里”,其语义在于,船行至高石梯这个地方,船工们可以靠岸吃饭、休整,而且该地常年风大。通过这一写实手法,将沿河的地形地貌,风物特产进行了精准的概括。

大量衬词的使用。巴渠船工号子与其他地方号子一样大量使用衬词,这些衬词在不同的曲调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逆水行舟或横渡险滩时,“吆哦、嗬嘿”就如同“邪许”的高喊声一样是为了统一节奏、调整呼吸、协同用力。而到了顺风顺水、水流平缓之时,“嗬一嘿一”的吆喝声就是为了引人注意、调节情绪、消除疲劳,这些号子不是用歌词将整首曲子填满,而是用衬词留下空白,正如文学描写中的“留白”,给人感受和思考的空间,将船工们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其中,使人受到感染的同时同时,巴河船工号子的许多衬词都采用当地的地方土语,更具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表现出一种亲切、自然、质朴之美。如“嘿嘘”“哟嘿左”“哟哕嘿”“哟哕吠”“喂哟嘘”等。

行文格式自由。巴河船工号子大多为号子手根据行程情况结合自身阅历现编现唱而成。乡村自然风物、河道景致、滩头名称、沿途特产,甚至打情骂、讽刺嘲笑都是其表现内容,信手拈来,自由无拘,同时其押韵和句子的齐整上也没有严格的规定,比较随意,处处体现出民俗意味、口语情怀,且修辞语言,朴素得犹如随手捡拾,韵律铿锵、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原汁原味、本真本色、情深意浓、朴实无华,是地地道道的民间民谣,是货真价实的民间风味。正是因为这自由的行文格式使船工号子更加贴近实际,方便表现生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由的曲调和歌词才能使听者真正放松下来,受到歌唱内容的感染,更能引起共鸣,从而起到消除疲劳、鼓舞士气的作用。

巴河滩歌船工号子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的现代文明终结了这沿袭了几千年的运输方式、流传了几千年的艺术类别。

作者:阳云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旧时“滩歌号子”
巴山多河,滩歌号子依托航运而生 在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中,水路航运主要靠通河与巴河。通河与巴河是今巴中市境内的两条主要河流,均属渠江支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