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为方便阅读,每页一篇。作者周书浩,转自其微信公众号。
黄彭年,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贵州贵筑(今贵阳)人(祖籍湖南醴陵)。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初,随父黄辅辰〔字琴坞,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进士,授吏部主事〕在籍治团练。同治元年(1862)入四川总督骆秉章戎幕,数有赞画功,不受保荐。同治二年(1863)入陕西巡抚刘蓉戎幕,后来主持关中书院。久之,李鸿章(与黄彭年系同年)聘修《畿辅通志》兼主莲池书院。同治八年(1869)擢湖北襄郧荆道道员,随后迁湖北按察使,“屏馈遗,禁胥吏需索。年余,结京控案四十余起,平反大狱十数”。不久署陕西布政使。同治十一年(1872)迁江苏布政使。光绪十五年(1889)以布政使身份护理巡抚(暂时代理巡抚职务)。光绪十六年(1890)任湖北布政使,湖广总督张之洞尤倚重之。黄彭年廉明刚毅,博学多通。著《陶楼诗文集》《三省边防考略》《金沙江考略》《历代关隘津梁考存》《铜运考略》。(《清史稿·黄彭年传》)
同治二年(1863)七月,四川布政使刘蓉奉诏督师陕西汉中,原因是该年三月以来“川匪谢华摇余党邓逆自宁羌州之阳平关犯汉中,陈玉成余党伪四王自商洛分窜山阳、孝义,是为秦乱之始。四月,窜孝义者扑西安城,陷华阴,从松子峪出,而山阳之贼遁还郧西,复与之合。冯元佐者,渭南大侠也,从杨生花为乱,生花诛,而元佐逸。至是复纠乡人御贼,得巡抚缴,颇树功。元佐出,而回民裕祥以伐竹故起隙,焚其寨。元佐返,复焚回寨,由是汉回之斗日急。回强而汉弱,焚掠遍西、同、凤三郡,延及甘肃。抚陕者遂无暇及汉中矣。朝廷以荆州将军多隆阿剿回匪,而汉中责之布政使毛震寿。震寿师久无功。未几,而蓝大顺、张第才、曹灿章、郭刀刀、唐矮子诸贼自蜀入,伪齐王等四王复自楚入,皆聚于汉中。发逆围郡城,唐矮子据沔县,蓝大顺据洋县……张第才窜镇安,曹灿章窜盩厔,而汉郡之围且日急。于是,朝廷有‘三省会剿’之议,湖北以李云麟率‘健锐五营’往,四川以张由庚率‘向导营’、朱桂秋率‘桂字营’往,以萧嵘率‘英字营’隶‘向导营’,以刘鹤龄率‘果毅副前营’隶‘桂字营’,朝命擢李云麟为京堂,统川、楚援陕之众。疆臣、统帅有言云‘麟不任为帅者’,乃命四川布政使刘蓉代之”。(黄彭年《〈汉中日记〉序》)不到十天,“旋褫陕西巡抚英启职,而授蓉巡抚。蓉既受命,言于朝,请督师先解汉中之围,次第扫荡拳匪,然后入西安,专治回乱。”(同上)
刘蓉受命于危难之际,赴陕西巡抚任时,诚恳邀请黄彭年同往,以赞襄军务。时在四川总督骆秉章戎幕的黄彭年原本以父母年事已高、不便远行为由婉拒,其父黄辅辰却说“刘公遇我厚,不可却”,黄彭年便入刘蓉戎幕,随行前往西安。此次入陕西巡抚刘蓉戎幕的,还有“丰都陈玉田茂才其昌、汉州张蓟云明经懋畿、大理张鼎臣参军士锜,官则长安蒋少原太守若采以下若干员”。(《汉中日记》)
八月十二日,刘蓉一行自成都启程,经成都府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金堂县,潼川府中江县、盐亭县,保宁府南部县、阆中县,顺庆府仪陇县,保宁府巴州、南江县,陕西汉中府南郑县等府、州、县,于十一月上旬抵达陕西西安府。从成都至西安,途中耗时三月,其中在巴州滞留两月。湘军将领戴龄(字九峰)率三百名亲兵全程护送。
关于刘蓉驻节巴州的时间,《(民国)巴中县志•政事志•宦迹》“陈洪绪”条记载“驻州两月”。黄彭年在日记中亦写道:“同治二年七月,四川布政使刘公蓉奉诏督师汉南,不旬日而有陕西巡抚之命,邀予同往。予以亲老辞,而家君谓‘刘公遇我厚,不可却’,遂有三月之约。”黄彭年所谓“三月之约”,即指四川布政使刘蓉离川赴陕西巡抚任黄彭年等人随行,八月十二日从成都启程,二十七日抵达巴州途中耗时十余天、滞留巴州两月、再从巴州前往西安途中耗时十余天。
刘蓉离川赴陕为何不走北上出川通衢金牛道,而是从成都出发东行至保宁府巴州,然后经崎岖的米仓道北上翻越大巴山入陕?个中原因是“川匪谢华摇余党邓逆自宁羌州之阳平关犯汉中”。经金牛道入陕,必过汉中府宁羌州。而宁羌州境早在该年三月就被“川匪谢华摇余党”邓某军队占领,所以只有绕行巴州入陕,此乃权宜之计。黄彭年认为刘蓉由四川布政使擢升陕西巡抚,“锐意肃清秦陇,以为中兴基本”,意义非同寻常,此行“不可以无述也”,故排日记录随刘蓉赴陕途中大小事情及沿途见闻,取名《汉中日记》。日记时间起于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止于九月廿三日。今日所见《汉中日记》稿本无同治二年九月廿三日以后日记,显然不是全本,见国家图书馆藏《黄氏一家杂著》第二十七册。2020年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樊长远等整理的《黄陶楼先生日记》未收入《汉中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总147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7月版)刊载了刘海钧先生整理的《黄彭年〈汉中日记〉》(见《近代史资料》总147号第99页—104页),底本即据《黄氏一家杂著》第二十七册。
刘蓉一行三百余人到巴州后,因陕南战事吃紧,考虑他个人的安全,加之北上入陕道路因战事阻断,刘蓉听取了属员、署理绥定府(今达州市)知府唐炯“大人驻节巴州,居中调度。部署既定,纵贼入险,随其所向,以图聚歼,此为上策”的建议,在巴州调兵遣将,指挥陕南战事。陕南各路起事队伍一旦败退,便趁机从巴州北上取道汉中前往西安。本文选择黄彭年同治二年八月廿三日至九月廿三日日记,观察他随刘蓉从阆中前往巴州后的交游及军务活动。从他或详或略、繁简不一的记录中,管窥同治初年边城巴州的名胜、人物、气候及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