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年瓦甑山造像记

瓦甑山一尊扑倒的石佛半身像
瓦甑山一尊扑倒的石佛半身像

时令一进入冬季,农闲的村民便在干燥而漫长的严寒中无所事事。虽说是农闲时节,但今年不同于以往。今年冬天,瓦甑山附近擅长开石山、打石头的手艺人都没有闲着——还在夏秋之交时,瓦甑山人、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周永乾(字鼎新)就倡议,在瓦甑山古老的寺庙里重新立一尊大佛,保佑受苦受难的苍生,保佑当地出国参战的壮丁,保佑前线抗日将士生命安全,光打胜仗,尽早把日寇逐出国境。因为佛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出于周永乾的威望,也出于这个倡议代表了民众的普遍愿望,一入冬,造像工程就进入实施阶段。居住在瓦甑山附近的石匠在一个上了年纪、手艺精湛的掌墨师带领下,数次踏勘、选择采石处,最终在瓦甑山通往麻石场之间的田塆里定下地点——一是这里的石头材质坚硬,雕刻易于成型;二是这里距离瓦甑山不远,最多二里路程,要开采的石头就在道路旁边,道路也相对平坦,便于运输石材。石匠要赶在本年腊月十六日大寒之前将大佛毛坯錾出来,大寒后再选择良辰吉日搬运大佛毛坯,同时确定何日在大雄宝殿内动土——将大佛毛坯运送至位于瓦甑山顶的大雄宝殿,并在大雄宝殿中心位置安置好大佛毛坯,最后精雕细刻毛坯,使之成为一尊法相庄严、栩栩如生的佛像。

时为民国三十二年(1943)冬。

民国三十二年,干支癸未年。兵荒马乱。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亦是关键时期。国难当头,瓦甑山古老的寺庙里需要一尊大佛保佑受苦受难的苍生,保佑当地出国参战的壮丁,保佑前线抗日将士生命安全……

瓦甑山,名不见经传的蕞尔之地。位于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设达县(今达州市达川区)〕通江县一区〔乙等区,治老官庙(今广纳镇街道)〕麻石乡西北,距离麻石场约六里路程。瓦甑山寺庙以前有大佛。清嘉庆初年,大佛毁于白莲教乱,连寺庙也差点被疯狂的白莲教徒烧掉。光绪十五年(1889)三月,瓦甑山周姓居民及附近其他姓氏居民联手,按寺庙旧有规制重新维修寺庙,重塑大佛,破败的寺庙焕然一新。民国二十二年(1933)至二十四年(1935),川军田颂尧部和红四方面军某部先后驻扎瓦甑山。为争夺地盘,两股人马周旋于此,不时进行“拉锯战”,寺庙及诸佛、菩萨在战火中损毁严重。至民国三十二年,寺庙已腐朽不堪,原有大佛缺胳膊少腿,伤痕累累。肢体残缺的大佛显然早已丧失保佑众生的能力与意愿,瓦甑山古老的寺庙再次修葺、再次雕造一尊大佛势在必行,亦是信众公认的当务之急。抗战军兴,前方战事吃紧,后方民不聊生,人心恐慌。鉴于此,作为县政府建立并主导的社会教育机构——县民众教育馆负责人周永乾,倡议在家乡寺庙里重新雕刻一尊大佛祈福消灾,保佑瓦甑山居民,保佑麻石乡乃至全县全省全国人民。信众认为,佛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连续做七七四十九天法事,就能在冥冥之中助力前线将士打败侵略者……

作为土生土长的瓦甑山人,周永乾倡议雕刻大佛的动机首先是保佑家乡居民,此乃其私心,若换成他人亦然,人心使然;作为县政府公职人员,周永乾又超越自身心胸狭隘的局限,放眼国难和抗战,其立佛又可以视为爱国行为。在瓦甑山造像,于公于私,两全其美。

瓦甑山残存的护法神像
瓦甑山残存的护法神像

六七个石匠早出晚归,开山取石,锤打錾凿,历经十余日,大佛轮廓初显——毛坯成型。大佛毛坯高一丈二尺,宽五尺,厚四尺五寸,沉重、结实。据石匠掌墨师肉眼估计,重量超过一万斤。此时离大寒还有一月,也就是说石工提前完成了大佛毛坯打造任务。

接下来,石匠休息,该其他人出工了。

要做的事还多着呢:要砍伐数十根笔直溜圆、直径相等的柏树,去皮,晾干,再锯成一截截长约五尺的木杠,用来铺排路面;要砍伐数十根挺拔的树木,用于搭建高大、坚固的木架,起吊大佛毛坯;要搓小儿手臂般粗、五六丈长、由麻或棕搓成的大绳,用来捆绑、拖拉大佛毛坯;要将瓦甑山至田塆里的道路拓宽,把路面凸起的部分铲平,虚软易塌陷的路面要填埋石头,适于碾压和承重。

人心齐,大山移。大寒前,一切准备就绪。大寒后一日,周永乾在县城请阴阳先生择期。因大佛毛坯距离瓦甑山二里路程,加之还要将它移至山顶,需经多日搬运才能将大佛毛坯拖拉至目的地。阴阳先生择了五个日期。由于不是每天都是吉日,这五个日期不是连续的,而是中间间隔着一日或数日,断断续续。这样也有好处,人们拖拉一天巨石,就可以休息一天或数天,便于养精蓄锐,恢复体力。

拖拉大佛毛坯前,放了鞭炮,做了法事,检验了大绳、木杠等搬运工具的质量,目的是保障搬运人员安全,力争不出事故;同时也是为了搬运顺利,大佛毛坯不出现破损、开裂现象,大绳也不被拉断。搬运重物,丝毫马虎不得,周永乾顾虑重重,尽量想得周全。古老的仪式,是对天地、神灵、人事的敬畏。心诚则灵。一切照章行事,不敢懈怠。

周永乾是提前从县城回到杨家河(今属通江县麻石镇瓦尖山村第六居民小组)老宅的。翌日,早早赶赴现场指挥。这个前几年任麻(石)竹(子坎)土(门)联保主任兼治安队长,受过原嘉陵道道尹、四川省省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张澜(字表方)接见并被张澜在诗中赞美的人,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敢于担当,在麻石乡乃至一区、通江县有口皆碑。有他坐镇,众志成城,搬运大佛毛坯必将大功告成。

第一天拖拉大佛毛坯,瓦甑山周姓居民及附近其他姓氏居民就来了一百多人。他们被分成三组:一组拖拉大佛毛坯,一组推移大佛毛坯,一组用木杠铺排路面。搬运前,先在大佛毛坯正面下方铺好十余根木杠,用粗壮的麻绳套牢大佛毛坯,然后几十人拉住麻绳,在多根杠子的撬动下,将大佛毛坯缓缓平放到铺排在地面的木杠上。人们采用古老的“滚木移物”法移动大佛毛坯。道路上横着铺排的木杠既是大佛毛坯着地的支点,又是移动大佛毛坯的轮子。大佛毛坯一旦移动到木杠上,套在大佛毛坯上的两根粗大麻绳就分别被两股力量在前边绷紧,人们使劲向前拖拉。每根大绳都有四五十人拖拉。拖拉的人弓着背,迈着八字步,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吃力,步步艰辛。十多人双掌撑在已平放的大佛毛坯底部,亦蹬着八字步,使劲往前推。前面的人是“老汉拉车”的姿势,后面的人是“老汉推车”的姿势。前拉后推,同心协力,随着木杠在地面缓缓转动,大佛毛坯得寸进尺,艰难向前移动。每当大佛毛坯移动一段距离,旁边的人把准时机,随即将大佛毛坯碾压过的木杠抬起来,重新铺排在大佛毛坯必经的前方路面。指挥的人,前面拉的人,后面推的人,旁边铺排木杠的人,都忙碌着、紧张着,原本来现场看热闹的妇女、老人,见到如此震撼的场景、如此齐心的众人,无人要求他们,就主动加入拖拉大佛毛坯的队列中……因大佛毛坯体积大、过于沉重,首日只移动了半里路程。

第二次拖拉大佛毛坯时,因积累了第一次的诸多经验,事半功倍,大佛毛坯移动了一里多路程。第三次拖拉大佛毛坯,半天时间便将大佛毛坯搬运到瓦甑山下。

嘉庆初年,白莲教徒流窜至麻石场,瓦甑山附近居民四处逃散。白莲教徒过境后,官府号召返乡居民配合乡勇,坚壁清野,结寨自卫。周氏居民及其他姓氏居民便在瓦甑山山顶边缘砌起高大、牢固的石墙,不久,易守难攻的寨堡落成。大佛毛坯平移相对容易,要抬升,特别是抬升到一定高度就困难了。村民在离寺庙正殿最近的寨墙外搭建了三层木架,一层一层,循序渐进,由低至高。他们先将大佛毛坯立起来,上百人站在第一层木架上用大绳套住大佛毛坯往上拖拉,地上的数十人通过两个叉杆同时将大佛毛坯向上托举,大佛毛坯就被这种土办法、笨办法搬运到第一层木架上。如是者三,大佛毛坯以三层木架为载体和支点,经一百多人拖拉、抬举,最终被搬运至山顶大雄宝殿前。最后,人们仍在地上铺排木杠,将大佛毛坯平移至大殿正中位置,将其竖立、固定,后面的事就交给石匠精雕细琢了。

从开山采石到搬运大佛毛坯,从大佛雕刻成型到装藏(脏)、着(装)彩、开光,所有仪轨结束,瓦甑山附近的居民忙了将近两月。

众志成城,大功告成。

在周永乾倡议及组织、指挥下,参与开山采石、搬运毛坯、造像迎佛、装藏装彩开光,捐款捐物的瓦甑山周姓居民及附近景家坝、蔡家塆、邱家梁、黄家沟、石板店等地居民有周永科、周永连、刘金模、周礼远、李洪清、熊国保、景宗元、周相臣、蔡洪福、周智远、段吉科、周明远、周文安、周永泽、周诗福、周政远、周诗远等百余人。他们踊跃出力、捐款,热心于这项公益、慈善、爱国事业,令人感动,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瓦甑山寺庙造像告竣,立功德碑。当地文人、书法家周永泽将周边捐款乡民姓名及捐款数目一并写在石碑上,以垂久远。

在捐款人姓名中,刘金模是瓦甑山著名猎人。数年后,他在裴家岭(今属通江县麻石镇瓦尖山村第六居民小组)捕杀野猪,因未击中要害,野猪反扑,从其胯裆间直冲而去,刘的阴囊被野猪尖利的獠牙撕裂,一颗睾丸随即滑出,欲落不落,摇摇欲坠,刘不日身亡。有人感慨:“刘金模一辈子打猎,㞗都没有!”(一语双关,即一生打猎,结果一无所获,连生殖器都没有保住)此事在瓦甑山已流传七十余年。日后倘若有人写村志,勿遗漏此事。

周相臣,名仕远,字相臣。日后当过保长,教过书。笔者今存有他当保长时印制的名片。

周明远、周诗福长寿,活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明远系前清秀才,瓦甑山造像,他捐款,未出力,他是个身体单薄的读书人,卒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周诗福是个粗人,瓦甑山造像,既出力又捐款(只是捐款数目少于周明远),卒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民国三十二年冬,瓦甑山居民在大后方造像许愿,祈愿国难早日结束、抗战早日胜利。这事在当时传播范围有限,亦未引起什么反响。今天,重新审视此事,其意义非同寻常,仍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价值。此乃瓦甑山居民之壮举,可歌可泣!

民国三十二年冬,瓦甑山居民勒紧裤腰带为造像捐款、捐物、出力,通过宗教仪轨祈求太平,渴望抗战早日胜利。该年麻石乡、通江县与抗战相关又有哪些值得书写或记录的事情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翻开一九九八年版《通江县志·大事记》,在“民国三十二年”条目中找到答案。

麻石乡:

10月5日,麻石乡保甲人员制米、运米费被县政府坐扣“一县一机”捐1547元(即法币,俗称“关金券”——引者),复扣滑翔机捐1161元。

通江县:

3月14日,县中学开展“文化设备募捐劳军运动”募得捐款2409元。

8月,募“一县一机”捐及滑翔机捐款34844元。

12月14日,一六三师奉命抽调一营远征,县城各界劝募现金1000元馈赠。

是月,县政府分配护送出国壮丁往返旅食津贴费,额定每得560元,总计101360元。第一批出国甲壮139名,第二批80名。

(作者:周书浩,本文转自其公众号“ 巴中文史丛谈”)

THE END
打赏
海报
癸未年瓦甑山造像记
瓦甑山一尊扑倒的石佛半身像 时令一进入冬季,农闲的村民便在干燥而漫长的严寒中无所事事。虽说是农闲时节,但今年不同于以往。今年冬天,瓦甑山附近擅长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