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盘关,位于通江县(今属于达州万源市),清建。1980年修公路时,尚存有关卡,有对联一幅,其名为“石盘关”,据说,1980年修公路时为了拓宽道路,只有将关门拆掉。现将县志中的碑记记录如下。
四川省保宁府通江县事,提补广安州正堂,加五级记录五次姜。
咸丰己未(1859)秋,抄滇匪军抚叙郡三年矣,蜀中萧壤通衢蹂躏几遍。而吾邑安堵无恙,或者地处偏隅,不致为逆党所骚动欤。今年夏,忽有太平失守之警,衡闻之警,且疑前略不闻寇至,何竟以城陷。传亟侦之,始知窃由开县之道突如其来也。当是时贼势猖獗,近在邻封乡人未经乱离,闻声惴惧,计之所出,以为人心如此恐法,心怯则气馁,气馁则力惫。贼如西窜事殆矣,奈何。素仰我邑侯姜泽熔刺史胸有甲兵,久历戎行,且自下车后,筹办城防等事,在以保障壁州为念,边陲不靖,我侯所关心也。衡驰书告警,我侯奋袂而起,无难色不顾利害,身先士卒。邑之人感此义举,闻风儒立自裹侯粮谷,挟兵器不召而从公者万余人。贼探闻声威,遂北窜秦疆,不敢马首西瞻,非我侯之力不至此。我侯屯军竹峪,侯贼势氛争后惟是策,深远之计出有备之谋。见界地斜崖,山极险水极狭,此地修以关隘,虽吾蜀剑阁、三峡不是过也。爰掫吉日,急命(名)石工,名之日:“石盘关”。广丈余,高三十余级,长两寻有奇,上建以武圣阁,内制以堆,卡房共费千余有缗。是役也始于夏,至成于冬。至董其事者,李、熊、刘、王诸公,因工竣衡为记,衡仰观骏烈,深慕鸿慈,不揣荒芜,用志巅末。自是洗尽甲兵,不再咏东山之瓜苦,从此安于磐(盘)石,应长留南国之棠甘。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过斯关者,令人低回之是而不能去云
少山 蔡钟衡 撰
兼山 张特达 书
首事李肇魁 熊应聘 刘文榜 王正兴 吴映川 杨立纲 监修
大清同治元年(1862)王戌季冬月上浣 立石
根据县志和乡中老人所讲,我将此关的大体情况续写如下:①地理位置极其险峻,百里之内仅有此可出入;②关口用大块条石所彻,关门呈外方内拱状;③有卡房数间,老人们说关口四周还有许多歇石台,房屋也存有几间;④关门上有一幅对联:横批:石盘关上联:包台月朗明刁斗 下联:竹峪清溪洗甲兵。而清.道光《通江县志》除了记载有“石盘关碑文记”则没有关于其它的任何记载,只有“竹峪关”一称,而竹峪关与石盘关是否同为一关?根据《太平县志》所载,乾隆时既有竹峪关,当时竹峪关还属通江县管辖,而道光年间才拔归太平县,而道光年间所修的《通江县志》也没有“石盘关”修凿时间的记载。根据绪多历史因素,我分析石盘关应修于绪嘉庆年间或道光年间,其一,嘉庆早年,“白莲教起义”对川陕等地影响巨大,我县也深受其扰,所以政府大修关卡,百姓广筑硐寨,以御贼兵,为了增强防御力量,所以在离竹峪关五六里远的一处险地,修筑了此关,其二,也可能是道光年间所修,因为那里通江县的长十甲,安宁里的六甲、七甲、八甲、九甲、十甲等地以拔归太平,所以两县为了划分区域,明确责任,于是又修了一关命曰“石盘”此关同竹峪关,在百年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次又一次抵御了乱军悍匪,为后方百姓竖起了安全之盾,为人民向硐寨转移,军队的防控布置,提供了后续时间。可惜,在1980年修公路时,公路必须从关中过去,人们不得不将它拆掉,今天只得以听闻关门上有一幅对联和许多的歇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