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江家口镇佛龛寺的传说
佛龛寺位于平昌县江家口镇(原喜神乡、界牌乡合并而成)东龛村八社老堋岩山下,小地名佛龛子。佛龛寺原为八角楼的寺庙,庙宇不高,罩着一块独立的长5-6米,宽3.5-4米,高约1.8-2米的椭圆形巨石,巨石四周凿有19龛窟,108尊佛像。寺庙1956年初级社时被毁,现存祼露的巨石和佛龛。经文物专家现场勘验,推测该寺造像均为唐代中期,大约在唐开元至天宝年间所造,距今已有1200多年。系平昌县区域内现存龛数和佛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摩崖造像。本文分为"关于佛龛为何出现在东龛村之说、关于佛龛为何出现在东龛村之说"来解说这个故事。
一、关于佛龛为何出现在东龛村之说
唐代佛龛为何出现在东龛村?据佛龛寺当地人王兴朝、梁青汉等讲,传说是鲁班担着两筐摩崖造像的圣石从北向南行游,行至镇龙观仙人垭时,被弟子赵巧学鸡叫所戏,担子闻鸡鸣而下沉,一筐落在了江家口镇老堋岩山下,得名佛龛子;另一筐落在了通江县广纳场不远的白乳溪河岸,得名鲁班寺。从两个地方的现场情况来看,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均为单独的巨石,巨石旁边都有一块小石,极像是巨石落地破裂出来的一小块;二是所造佛龛均为同一个时期,即广纳鲁班寺龛刻有唐开元二十一年(733)造像题记和唐天宝九年(742)题记。佛龛寺一龛侧虽刻有:“嘉庆拾八年四月十六日立”题记,但这应该是最后给造像上彩的时间。从嘉庆拾八年(1813)到今天,已有210年历史;三是均在巨石上建过寺庙且不高。是纯属巧合,还是传说的故事真实,谁也无法确认,权当传说罢了。
但从近两年文史专家在镇龙镇金沙村、望京镇石街村发现的三处唐代摩崖造像来看,结合荔枝古道的历史路线分析,佛龛寺造像的出现应该与荔枝古道有关。
荔枝道(万源段)现已列入《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据蔡襄《荔枝谱》:“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苏轼《荔枝叹》都云“天宝贡果,来自涪陵”。荔枝古道的起点在今日重庆涪陵的妃子园,终点是唐都长安。考古和历史学家们勾勒出的历史上一条荔枝官道的具体线路为:从重庆涪陵妃子园出发,经垫江、梁平、开江、进入四川大竹、自宣汉县马渡关、经平昌县岩口、在鹰背场入境万源、经庙垭场名扬村、秦河三官场、石窝场番坝村、赶场坝、未家坪、进入通江县、在竹峪关再入万源、经虹桥出川入陕过镇巴、在西乡县与子午道相接,直至长安。
荔枝古道保留较好的部分在达川万源境内,且路程最长,沿途遗迹最多。荔枝道从三官场进入石窝场番坝之后,在番坝金山水库附近,向北经古梯子石道直达赶场坝,这也是秦河及三官场一带的人到赶场坝的必经之道。再从赶场坝继续沿东北方向往石窝场、杜家湾方向而上。杜家湾的唐开元三年石刻,石窝场古社坪苏家岩的岩石上,至今完好保存的宋大观三年(1109年)所刻的《紫云坪植茗灵园记》,此处石刻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且保存完好的种茶石刻。荔枝道及沿线《紫芸坪植茗灵园记》岩刻、太平坎村民居群、嘉祐寺、三官场民居群、仁斋公—化米梁古道、浪洋寺摩崖造像现在分属石窝镇、玉带乡、庙垭乡、秦河乡、鹰背乡。
但历史上,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前,它们都属于巴州七乡,俗称长乐乡(镇龙关,明嘉靖年前即建长乐乡)。道光三年(1823),将镇龙以东的14个场划入太平县(今万源市),14场分别为:鹰背场、河口场、石窝场、大沙场、赶场坝场、魏家场、杨宗岭场、锅团圆场、烟灯垭场、秋波梁场、草坝场、关坝场、龙凤场、董溪口场。并在镇龙关设置巡检署,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巡检与州判合署为州判署移至江口镇。由此可以这样看,镇龙出现的这四处唐代摩崖造像石窟与万源荔枝道上的唐代石窟均为同一个时期,足以证明均与荔枝古道这段历史有关。
(图文,王建华)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