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陕苏区的红色交通线一共是四条:
第一条秘密红色交通线,是1933年5至6月间,红四方面军在中共陕西省委地下组织帮助下,与陕军三十八军举行汉中谈判,并达成协议后建立的,即从汉中南越大巴山,经马桑坝、凉水井、碑坝至通江的交通线。
1933年5月,武志平赴川北与红四方面军总部进行联络,红军对此极为重视,遂派川陕省委参谋主任徐以新随武志平赴汉中与第38军军长孙蔚如谈判。
经过多次商谈,双方最终在孙蔚如的亲信王宗山家达成了“互不侵犯”的秘密协定,史称“汉中密约”。其内容包括:以巴山为界,互不侵犯;相互配合,打胡宗南;红军可以设立交通线,陕军可以提供一定的物资;在陕军阵地前沿设联络站,红军可以用隐蔽的方式来汉中采购部分日用品,并由武志平全权负责处理边界事务。
第二条秘密红色交通线,也叫“红色交通线西线”,是1934年冬,由中共陕西省委开辟的。此线从汉中经沔县(今勉县)、宁强和广元的李家坝、两汇寺,到中共川陕省委、省苏及红四方面军总部驻地旺苍坝。
第三条秘密红色交通线,是中共四川省委于1933年开辟的,由成都经三台、盐亭、南部、阆中,进入苍溪县,再渡东河到苏区。中共川陕省委和中共四川省委来往的信函和文件、刊物等即由此线传递。1933年9月,受中共中央派遣,何柳华(即廖承志)、罗世文也是由此线去川陕苏区工作的。
第四条秘密红色交通线,也是中共四川省委开辟的,由重庆经潼南、遂宁、盐亭到苍溪渡东河入苏区。四川许多进步青年即由此线进入川陕苏区投入革命。
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四年,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反围攻作战时,因‘诱敌深入’,根据地曾两度缩小,红军退守到巴山南麓一带。当时,红军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大部分部队,每天仅以少量的洋芋和包谷充饥。在这种情况下,党的陕西省委和陕南特委,千方百计地支援红军,数度派人冒着极大的危险,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向川北运送军用物资和粮食。红军在川陕地区的党和广大群众积极支援下,先后粉碎了军阀田颂尧、刘湘两次大规模的进攻,同时扩大了根据地,壮大了自己。[2]
川陕红色交通线在1935年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后,蒋介石也开始将非嫡系和他怀疑有“通共”嫌疑的部队调出,其中就包括孙蔚如的38军。这样一来就失去了重要的掩护和屏障,工作无法继续开展。此外,国民党的各种情报和特务机构,使地下工作困难重重,最后经组织再三权衡之后,决定放弃此交通线,川陕红色交通线的存在便止步于1935年。自1933年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传奇色彩的交通线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参考:
[1].中国苏区辞典[M].江西人民出版社.陈立明,邵天柱,罗惠.1998年12月1日 [2].傅钟《陕南党组织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