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马氏牛肉那些事儿

巴中马氏牛肉
巴中马氏牛肉

本文作者:马佳,主要讲述巴中城里有名的马氏牛肉故事,值得一读。本文分为川剧团、回民巷、宰房、奶奶、爷爷、干牛肉和油香、大年三十那一餐、其它等9个部分,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马氏牛肉最早指的是马氏干牛肉,巴中仅一家,最早售卖点在80年代回民巷口甜糕店旁,90年代改至商业街三号桥植物油厂宿舍门外和江北工行营业厅十字路口售卖,现在要想买到马氏牛肉,只有在巴中江北区兴洲街50号(三中旁边)的清真马氏牛肉餐馆。几十年来,马氏牛肉依然保持了它自然醇香的味道,想听听马氏牛肉的那些事儿吗?让咱们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回到七八十年代巴中县城的那条小街吧。

草坝街七八十年代的草坝街不足1000米,街道两旁基本都是砖木结构的低矮瓦房,居民的住房,公家的单位,一户连着一户,一家接着一家,一段距离会有些更小的巷道,通向另外的街道。小街的建筑都是陈旧的、但每一块斑驳的门板、蛛网盘踞的窗棱、黄泥糊就的墙角、滴答落雨的屋檐、石板铺就包包坑坑的路面都满是时间留下的印记和故事。这条街的活力是从大清早每户人家吱呀一声推开两扇木窗,每家店铺拆下一块块长条门板开始的。

小小一条街承担了小城人的吃穿住行、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经济等功能,还记得那些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么?川剧团、甜糕店、四巷子、四小、老茶馆、供销社、回族馆子、白马井、城关街道、理发店、诊所、火烧店、47队…夏天的傍晚,放学回家的娃儿们在大人做饭的间隙,流窜于街道的各个角落,逮妹儿、滚铁环、斗鸡、打豆腐登登、跳山羊、划甘蔗或者瞒着大人下河游泳;大人们则忙着准备一家的晚餐,家家屋顶都冒着白烟,窗户或门里传来各家炒菜的香味;冬天天气寒冷,天黑得早,街上早早就冷清了下来,那些窗户亮起昏黄的灯光。那样的一条街上长大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的心底依旧还保留着这样的一条街。

外婆和奶奶家正好在草坝街的东西两侧,小时候的我们一天从东跑到西,再从西跑到东,东窜西跳的就这样长大了,那个年纪,那条街道就是自己全部的世界,儿时眼里的远方再远也远不过巴河那一头的望王山、大人骑自行车都要骑很久的罐头厂,满是桑树的桑园坝和终年绿树成荫的南龛坡了。儿时眼里的远方不过是眼所能及的群山,终日缭绕着青色的薄雾,层又一层,不过是清澈的巴河,静匿无声的流过家门,流向未知的地方。从懵懂无知的小孩到18岁外出读书,我轻快的脚步不知道在这条街道上丈量过多少次,以至于三十多年过去了,闭上眼晴,脑海里依然是那条街道清晰的记忆!

川剧团

草坝街的东头,有着当时唯一正规的艺术团体--川剧团,听川剧成了我幼时接受文艺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现在想来,不过四五岁的我是乐于看那些漂亮妆容、华丽衣裳、或婀娜多姿或风流倜傥或滑稽有趣的舞台表演的,因为除了看坝坝电影,就只有看川剧了,而且舞台表演的诱惑似乎远大过电影的。因为靠的近,连川剧演员脸上的粉渣渣掉下来都看得清楚,当时演公子小姐的主演扮相俊朗漂亮,唱腔优美,身段也好,唱花脸的声音雄浑高亢,三花脸耍着无赖、扭捏着身姿,甚是忍俊不禁,还有台侧幕布旁的帮腔和敲锣打鼓拉二胡的乐队人员。当然看戏也不是每天都能看,大概每周一两次,有好的新的剧目,爷爷奶奶会提前买好票,带着我提前个十分钟出门,一路上呼朋唤友(因为一条巷子感觉住的不是亲戚就是熟人),邀约着向同一个目的地走去,那个时间点巷子里的人明显多了起来,颇有些摩肩擦踵的架势。爷爷奶奶总能买到很好位置的票,通常我们会坐在前三排居中的位置,等着锣鼓点子,二胡曲子或者高亢的帮腔在台侧响起来,顺带还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和认识的人打着招呼,开着玩笑。

大幕一拉开,台下顿时就安静了,没有B那机没有手机的年代,有的只是心无旁骛的专注。犹记得“小姐花田遇佳偶,临行默默把情留”的《花田错》;听“白龙少年多建美,女将手中大刀挥,他一支长枪提手内,她插着雕翎凤尾追”的《穆桂英招亲》,《白蛇传》里舞台上的虾兵蟹将掀起惊天巨浪、《柜中缘》中三花脸哥哥如何的插科打诨,还有飞舞的水袖、头顶灵动的翎毛、手中闪展腾挪的银枪、长凳上的滚灯、折扇后的变脸、吐火;在那个方寸的舞台上,挥鞭马就走,手推门就开、两三个将军却带领千军万马,一两个公子小姐上演着万古情仇,猩红的大幕一次次关上又拉开,多少观者接受了对美与爱的熏陶,那幕后一切的神秘,是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多少人记忆中色彩最浓烈的美好。

旁弯弯曲曲的回民巷和草坝街中段的回族馆子,在七八十年代的巴中城无人不知晓。回民巷自然是因为巴中城大部分的回民居住在此处而得名,回族馆子的牛肉包子、蒸碗(粉蒸牛肉)、杂碎汤、牛肉面、馓子油茶则是那个年代的人记忆中美味到骨髓的一部分。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马氏牛肉那些事儿
巴中马氏牛肉 本文作者:马佳,主要讲述巴中城里有名的马氏牛肉故事,值得一读。本文分为川剧团、回民巷、宰房、奶奶、爷爷、干牛肉和油香、大年三十那一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