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巴州志·地理志·风俗》:“新正月九日,群集王望山烧香。”清代,王望山并无唐太子李贤祠庙,倒是有玉皇观、观音寺。道光十年(1830)初秋,巴州知州陆成本还在观音寺观音塑像两侧题联:“水月现金身,善解脱力;天花散妙缔,大显神通。”每年正月初九,州人群集王望山烧香,祭祀玉皇大帝;其他如观音会等宗教节日,信男善女登王望山烧香,是祭拜观音菩萨,凡此均与唐太子李贤无瓜葛。州人登山大多是烧香还愿,但也不排除极少数文人雅士登山发思古之幽情,产生各种联想。

《(道光)巴州志·建置志(下)·寺观》:“玉皇观在州北王望山顶,古名要羊观。旧有驾鹤亭、白云亭遗迹……旧台址尚存殿后。”玉皇观古名要羊观,此说有误。《舆地纪胜·巴州·景物(下)》“要羊观”条:“在化城县西四十五里凤谷山上。”凤谷山,今名西龛山,在巴州城西。“在化城县西四十五里”里程亦严重夸大,化城县治距离凤谷山最多也就五六里。《(道光)巴州志·地理志·山川》“王望山”条亦记载“上有玉皇观,建于国初”。玉皇观建于清初,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

宋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王望山”“北山”“北岩”出现频率也极高。据《(道光)巴州志·艺文志》统计相关诗歌,宋代有冯伯规《游北岩》、杨虞仲《游王望山》,元代有帖里绒实《北山访王真人仙迹题白云亭》及李越实同题诗,明代有万历初年巴州别驾(即通判)吴朝宗《暮春上巳日,偕传儿出,登王望山,效拨除之意,索笔和壁间韵二首》〔《(民国)巴中县志·古迹》收此诗题为《暮春登王望山和壁间韵》〕,清代有朱正蕃《登王望山》等。民国迄今,有关王望山的诗文就更多了,从略。

爬梳文献,笔者发现南宋至清乾隆前现存传世文献中,只有“北山”“王蒙山”“王望山”,并无“望王山”山名出现。就是乾隆末年成稿的《巴州志略》将唐太子李贤附会于王望山,之后本地《(嘉庆)巴州志稿》《(道光)巴州志》《(民国)巴中县志》也未更改山名。据现有文献看,“望王山”名最早出现于光绪元年(1875)巴州知州金凤洲《重作严公庙望江楼碑记》,《碑记》中有“吾知登斯楼者,见夫望王、插旗之耸峙”句,“望王”当为“望王山”,“插旗”乃至州城之东的插旗山。民国诗文中,亦偶有“望王山”名出现。1980年代新修《巴中县志》时,“王望山”被改名“望王山”。

宋代以来,王望山先是因王望或王蒙(字子蒙)在此修道升天,随后又因唐玄宗入蜀至此望见京城长安而得名。前者以仙人名字给北山命名,后者以唐代帝王李隆基在此遥望京师命名。要渲染、营造清乾隆以来“唐章怀太子尝登此山,以望京阙”,当代“李贤谪贬巴州,怀念先王,北望长安”的历史,只能将流传了八百余年〔上限以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起,下限以公元1980年止〕的“王望山”更名“望王山”——唐太子李贤尝登此山,北望长安的宫室及父亲唐高宗,此乃更名“望王山”的缘故。这与“太子有德于巴,而以冤死,故民思念之不忘”〔见《(道光)巴州志·杂纪志》〕一脉相承的民间功利诉求、乡土认同动因密切相关,也表征了不同时代相同的价值取向。

1990年代初,原巴中县江北乡政府在该山建造简易公园,遂命名“望王山公园”,并撰《望王山公园序》。序文主题直接与“李贤谪贬巴州,怀念先王,北望长安”联系起来,并垂碑王望山腰。

2012年8月,王望山建造运动公园。次年7月对外开放时,命名“巴中市望王山运动公园”,并在山门处立坊,额“望王山”三大字。《巴中市望王山运动公园简介》称:“据《巴州志》记载,因望王山位于巴中城城北,而名北山,山势陡峭,景色优美。又因真人王蒙得道于此,而名王蒙山。后因大唐章怀太子驻守巴州,常登山北望长安,而更名望王山。”作为庶人或“罪人”的李贤,流放巴州期间,《简介》称“驻守巴州”明显欠妥。建运动公园期间,山顶塑李贤像;亦有人作《望王山赋》,赋中有“秋风萧瑟,长思章贤太子,北望长安寄离情”句,“章怀太子”被写成“章贤太子”,明显系笔误。而山门入口《望王山运动公园线路导视图》说明文字称:“望王山,自古为巴中之奇观,巴蜀之名山也。巴中《通志》有云:‘在州北一里,江之北岸。自州城绝江而登,山高二里,岩径极险,占一州之胜’……”《导视图》说明文字将《(雍正)四川通志》或《(嘉庆)四川通志》误为“巴中《通志》”,巴中无《通志》,各省志才称“通志”,以别于府(厅)、州、县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