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陆地无公路多靠水路运输物资,而木船为水上交通唯一工具。因江口场地处巴河、通河两汇总口,各地驶经此地之木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多为适应本地河流险滩而造型。如:多航行于“洲河”之船,首尾皆尖名曰:“舢板”;行保宁河之船,身长而窄名曰:“老鸹丘”;南江来船,头平而尾圆上翘,名曰“扒尾”;三汇上溯之船,上有半圆形木拱,名曰:“高架”;巴中下流之船,头大尾尖,名曰:“恩阳合”;而“黄渡合”、“舵笼子”、“圆尾”等型号大船,则为江口制造。

各类木船之中,以通江下流之“秋子船”最大,两边各有桡子数对,外有大橹两支助力。然而此种船非大水不能出航,因其船体庞大,吃水量深,大者载重数十吨不等。各口岸的船东,从江口城河对面的麻柳林起,西至龙门咀河坝,北从望江沱上至渭子溪沿河一带,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停泊,帆倍林立,舟桨相连。清晨暮晚往来如梭。

旧时“放排”
旧时“放排”

入夜之后,船上灯火倒映江中,形如繁星点点,随波荡漾,变幻无定,甚是好看。水码头船帮中,不时还夹杂有木料经营者,称为“朝体”。他们将大树砍下剥去皮,齐其头尖,将连头带尾的一根根原木扎成木筏。木筏分别不同材型,赋予不同称谓。如称一丈二尺长,二三寸厚的木材为“熟料”;称将大树解成七尺长的大块料为“方子料”;称以原木锯成七尺长的木材为“寸料”;称将原木解成九尺或一丈二尺长,一寸厚的板材为“楼板”等等。把上述各种木料运在江口河边出售者,称为“青山朝俸”。在此买料扎“筏子”放到重庆等地售出者称为“平水朝俸”。

所谓扎“筏子”,乃是将长条子木料并排密密放在江水中,用蔑绳套住,然后使较小的木料作“撬杠”撬紧蔑绳,使后面之木材条子捆紧,再用反杠撬紧即成筏子底盘。上面可以置放寸料、熟料、方子料、板料等,还在筏子中央铺以木板,立短柱为擦,上盖板料或稻草即成营房,工人可以休息睡觉。筏子前后亦用木板铺成梢盘,各架“档条”于前后“王爷桩”上(即前后舵),用以调整航向。筏子大者,需用工人十八九人,小者亦需十余人。每筏须在工人中选熟知航道、经验丰富者二人,作为指挥之“驾长”。

无论是筏子或载重大船,均因为体积宽重,吃水较深,而沿途之险滩暗礁又不少,故必须在洪水以后抢时航行。江口河坝船筏两帮,多在此停泊等候涨水(一场大雨之后,邻近山洪暴涨,河水陡涨),船筏两帮之人,忙碌万分。如逢夜间突来,则沿河两岸灯火通明,如同白昼,沿岸打桩声、移船声、搬家声、叫嚷声通宵达旦。所有大船及筏子在出航前,皆宰雄鸡一支,将鸡血祭于“王爷桩”上,奠酒于江中以表虔诚。祈求镇江王爷保佑平安;众人皆各大酒大肉饱餐一顿,然后启航出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